“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转型

2021-05-31 03:08浦培根肖林桓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课程资源语文课堂

浦培根 肖林桓

【摘 要】从传统课堂到学习任务群课堂的转变,正是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过程,从而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建,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应凸显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践取向。本文拟从方向、方式、成果和评价这四个方面探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31-03

【作者简介】1.浦培根,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28)教师,高级教师;2.肖林桓,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28)教师,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心素养”,另一个是“学习任务群”,要求语文课堂更为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重视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重视课堂拓展环节的有效实施等,教师由单一文本的教学者变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者。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转型刻不容缓,应走出传統课堂教学的“围墙”,向更深层次与更广领域迈进。

一、拓展的方向:“点断式”转“群聚式”

教学拓展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1]。传统课堂的拓展活动常常以“点断式”的方式开展,如背景、作者资料导入,在与生活关联处拓展,或在课文留白处阅读拓展等。此类拓展,往往围绕文本孤立的知识点展开,“以课内文本的‘一点‘一情‘一法为生发点,延伸到相关作品的阅读”[2],即点与点之间的拓展无连续性、无全局性。

以《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拓展大体可分为:导入拓展、作者拓展、写作技巧拓展、情感拓展,或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或帮助学生了解其人其文,或学习文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真情的写作手法,或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拓展,以知识点、能力点展开,强化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但割离了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课堂资源是零散的,各资源之间缺乏纵向的逻辑联系。

2017年版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观之,由“点断式”转变为“群聚式”,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任务群教学拓展的内在要求。

同样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不妨拟定如下三个拓展活动:活动一是自主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完成归有光人物小报和文言知识小卡片;活动二将文字表述转换为图片绘制,进行项脊轩格局与景观设计;活动三从课文中选择几个生活场景作为VR 的素材,选择一个生活场景撰写拍摄镜头脚本。[3]所有的拓展活动都聚合于“为归有光故居重建”这样一个语文实践项目,“任务”意识、“群聚”意识、“统筹”意识使得课堂拓展资源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中心,各拓展环节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拓展的方式:“概括式”转“情境式”

学习任务群注重活化教学资源,用情境式拓展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将知识置于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素养。

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拓展环节常见有四种形式:补充背景,深层体会;补充鲁迅杂文的特点,强化认识;补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加深理解;补充鲁迅杂文,触类旁通。无论哪种形式,都脱离了一定的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难以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难以有效地参与实践。学习任务群教学应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触发他们(学生)的情感、理智感、美感等内在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学生)的认知、想象、思辨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具体、走向创造、走向深化”[4]。笔者执教《拿来主义》时,预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插图作为文本内容形象的再现,是文学阅读和艺术欣赏完美的结合。现有一出版社想要出版一本插图版的《鲁迅杂文集》,《拿来主义》一文被选入其中,该出版社诚邀同学们为这篇杂文配插画。”学生要完成此任务,必须自主开展以下拓展活动:查阅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插图,归纳文学作品中插图的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阅读鲁迅的《随感录三十五》《随感录四十八》《且介亭杂文·序》等相关杂文;绘制形象插图;为自己绘制的插图配上插图赏析文字;最佳配图评比。这样的拓展,在情境的创设下,转化为一个个子任务,整合听说读写各项活动,联通课堂内外,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实现一体化。同时突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建构了一种新型拓展教学模式。

三、拓展的成果:“内化式”转“外显式”

内化式拓展,强调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即“入乎其内”,而外显式既强调知识由外向内的输入过程,也强调由内到外的输出,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传统教学拓展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嵌入文本的研习中,以加深对文本深层次的研读,其实质是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而任务群教学则寻求建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读写综合体。拓展的成果,不再是传统拓展教学的“内化”,而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外化”。

再以经典文本《拿来主义》一文为例,传统教学拓展中往往会补充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观点的时代背景,补充鲁迅杂文形象化、幽默性、批判性、类型化的特点,补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补充鲁迅同类杂文的思想,这些都是静态的知识输入。

相比前者,学习任务群教学让知识“内化”可见、“输出”可控。例如,通过拓展活动“观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插图”来发现杂文具有漫画的幽默性、形象性、批判性等特点。该拓展活动的外部呈现即是用“漫画”这种表现形式为《拿来主义》绘制插图。通过绘制插图活动,将文本研读转换为图片绘制和文字表达,尝试设计文学形象,以呈现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撰写赏析文字的活动,则侧重文字表达,学生需融入自己对文本形象的深入理解,基于对鲁迅观点态度的认识,方能呈现出更准确、更高水平的文字表达;通过评选最佳配图的活动,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水平;等等。最终拓展所得的是插图版的《拿来主义》,它是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呈现。

语文课堂,理应是学语文、用语文的活动场域。学习任务群教学由“任务”驱动,相较于传统课堂拓展,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思等行为,其成果是可视的、可评的,有助于促进知识、能力向核心素养的转化。

四、拓展的评价:“单向度”转“多向度”

新课标带来了语文课堂的重构,也必将推动教学评价方式的转换。学习任务群拓展教学,追求的是对教材文本的多元开发,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等多向发展,评价方式理应从单向度评价转为多向度评价。

以“和平的祈祷”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表达和平的心愿”为任务,设置如下教学活动:活动一,再现硝烟与灾难,开展“二战史料和图片展示”活动自我评价,评价项目为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改进设想,评价等级为优秀、良好、一般;活动二,文学短评写作与交流,开展文学短评写作评价,评价项目有观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整体印象,评价分为一、二、三等级,评价方式分为自评与师评;活动三,《和平宣言》写作与朗诵,开展《和平宣言》撰写与朗诵活动评价,评价项目有写作、朗诵、最大亮点等,评价方式分为自评与师评。[5]此评价注重对学生多元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凸显多维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在评价方式上,将语言文字运用的读、写、听、說,以及观察、想象、分析、判断等进行分类分级评价,从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主体评价,并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动态呈现。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必然带来语文教学观念、方式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为呼应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拓展需转型升级,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驱动下实现高效拓展教学,真正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3.

[2]陈金环.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J].教学与管理,2013(20):38.

[3]孙巧莲.百年老屋,三世情伤——《项脊轩志》的学习任务群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3):23-26.

[4]金军华.设置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导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4):40.

[5]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指南[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142-149.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课程资源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