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自读课文的编排特色与意图

2021-05-30 22:51朱秋菊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说明文课外阅读课文

朱秋菊

一、自读课文的选文特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王荣生教授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而讨论‘选文问题,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发挥方式,则是极为重要的。”笔者对自读课文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些自读课文在四个标准以外还呈现三个特点。

1.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比例上升。在45篇入选的自读课文中,7篇为文言作品,占比15.5%;2篇为古白话作品,占比4.4%,虽然比例不高,却是第一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12篇为外国文学作品,占比26.7%。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例上升,凸显了统编本教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但此类自读课文在学生理解能力上要求更高,其比例的上升,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

2.文学样式丰富。这45篇自读课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有《雨的四季》《昆明的雨》这类文质兼美的散文,有《与朱元思书》《马说》这类理解难度不大的文言文,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这类别具一格的人物传记,《外国诗两首》《短诗五首》这类富含哲理的中外诗歌,甚至还有《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这类思辨性极强的文学评论以及《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类四大名著的原版节选古白话。纵观整套教材,丰富的文学样式为学生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带领学生走进了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可谓为学生的文学素养终身奠基。

3.紧扣单元主题。统编教材中,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人文主题和知识主题并轨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自读课文的主题均与单元主题呼应。譬如七上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和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共同组成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四季美景”;八上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和教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既指向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生活记忆”,同时又和教读课文形成有效补充,指向其知识主题“回忆性散文和人物传记”;而八上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和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共同指向知识主题“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并在自读能力上设有相应层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说明文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指出,助读系统就是“教材编者提供的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简历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统编教材严格区分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笔者对教材中的助读系统进行了梳理与细分。

研究发现,教读课文均配有“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四大助读系统,非文言的教读课文还多配一个“读读写写”;自读课文则比较复杂,从表格中发现所有自读课文共有的助读系统仅为“注释”“阅读提示”两大助读系统,非文言的自读课文均配有“读读写写”,还有一部分非文言的自读课文配有“旁批”。下面我们就自读课文所涉及的典型助读系统略谈一二。

1.注释。对于自读课文而言,注释能够帮助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文本阅读,快速形成初步的整体认知。譬如《安塞腰鼓》中“冒腾腾”一词属于陕北方言,对于身处江南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有了注释,学生则无须老师的讲解也能快速理解词义,并对“安塞腰鼓”有了第一印象。

2.阅读提示。“阅读提示”是自读课文独有的助读系统。它不仅能够在课文内容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在学法指导上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阅读提示”往往都是和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相联系的,结合单元的重点和文章的精华进行点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完成高效自读,甚至进一步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阅读提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正是当前形势下自读课的价值所在。

3.旁批。“旁批”这一助读系统是统编教材的一个创新,它随文设置的特点将伴随学生的朗读全过程,帮助学生边读、边思、边评,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閱读能力。譬如《台阶》开篇的旁批“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第6自然段旁批“如此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这样的提问式旁批可以让学生对相应内容多读、多思,揣摩作者的用意,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另外一处点评式旁批“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父亲的形象以及其普适性意义,这样的点评既凝固了人物形象,也升华了文章主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自读课文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在教读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经验,然后学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来,这个过程就称之为自读”。从“略读”到“自读”,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其实质的变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读课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亮相。教材的“自读”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读要有严格的规范指导。正如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室编著的修订版教师用书中所述,自读课文具有比较明显的半独立阅读性质。

1.完善单元的整体教学,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钱梦龙老师认为,自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会阅读”为目标的阅读训练过程。编者们在教材中安排的自读课往往指向单元主题,或人文,或知识,那么教师组织自读课文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观照。譬如八上第三单元,都是体现“山川之美”的古诗文。教师如果割裂地处理每篇文章,那么学生只能学习到基础的文言文知识,很难达到教材编者希望借助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够通盘考虑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那么学生将看到的是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该单元所有选文虽均能体现“山川之美”的主题,但所涉情感、体裁却大相径庭。《三峡》是地理学家郦道元借助资料和想象所写,却极其逼真,让读者身临其境;《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书信,借爱慕自然来婉拒对方邀其出仕;《记承天寺夜游》则是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清风明月的山川中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朱元思书》是借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劝解友人放下争夺名利之心。那么在设计《与朱元思书》这一自读课文时,将其纳入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可以在朗读中让学生发现古代散文和骈文的差异,可以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意识到古人表达情感的含蓄美和价值取向。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将进一步强化自读课文的地位,也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参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挑战中不断成长。

2.打通教读课和课外阅读的壁垒,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提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自读课作为其中的中间环节,是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枢纽。教读课对于教师而言大多驾轻就熟,课外阅读是学生完全独立地阅读,而自读课这种半独立阅读的性质,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巨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来。如果这一教学目的不能实现,那么学生就不能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走向课外阅读,那“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必定是空中楼阁。譬如《蝉》位于说明文单元,单元导语中说“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那么学生在学习了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之后,必然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阅读同是说明文的《蝉》自然是水到渠成。对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巧用旁批和阅读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把握这篇说明文的人文内涵。而《蝉》是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半独立的学习方式完全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因此教师借助《蝉》这一篇自读课文既完成了对教读课文阅读方法的巩固与检测,同时为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提供了抓手,可谓成功打通了教读课与课外阅读的壁垒,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说明文课外阅读课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