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拓展资料 传承红色精神

2021-05-30 22:51章文凤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玉门关刘伯承背景

章文凤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了发挥这类题材的教学价值,教学时应有效地拓展、整合背景资料,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资料,何时展示教学资料,如何有效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这三者做一个细密、周到的统整。

一、拓展背景资料,顺利导入新课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隔较远,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认知盲点。此时,教师如能因时制宜地拓展背景资料,学生便会循着资料的指引,迁移自己的情感,顺势走进新课,对整节课的有效学习起到好的预想效果。

如笔者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是这样利用背景资料的:播放作家魏巍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视频,随着朗读者深情而又沉重话语的结束,笔者激情地引述:“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为了可爱的祖国,为守卫安宁,浴血奋战、舍生取义,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接着,笔者播放《最可爱的人(2020)》动画电影中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壮烈牺牲的场景。随后,笔者这样小结导入:“在朝鲜战场上,有无数的英雄保家卫国,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他们的精神与人民同在。今天,让我们认识最可爱的人——毛岸英烈士,走进毛主席煎熬的内心,感受他‘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伟大情怀。”顺利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先播放影视讲解,把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的抗美援朝岁月,让他们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情感上的整体认知。接着,教师播放动画资料,配以激情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对“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的体悟。最后,教师引出主旨话题“走近最可爱的人—— 毛岸英烈士,感受毛主席伟大的情怀”,顺势导入新课,为学生领悟文本内核做出了情感铺垫。

二、拓展背景资料,巧妙释疑解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为了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教学时需要从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适时地拓展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古诗三首》中《从军行》,难点是引导学生赏析诗中传神的动词,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

如笔者引导赏析“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传神的动词“望”,感受它传达出的戍边战士复杂的情感。先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孤城”“玉门关”两个特定的名词,“孤城”是比玉门关更靠外围的一座城池,那“玉门关”是什么地方?笔者请学生们观看纪录片《河西走廊》第2集《通道》,视频资料引入的同时,介绍:汉武帝打通西域,开辟河西走廊,在西北大门设立了“玉门关、阳关”两大重要军事要隘,谁敢擅自闯入关内,侵辱我们,我们绝不轻饶他,因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此时,笔者再次提出质疑:“戍边战士他们远远地望见了什么?‘望中寄托怎样的情感”学生看了视频后畅谈感受:“望”中有孤寂、责任、艰辛,有淡淡的乡愁,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学生在自由地交流中,在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中,对于“望”中所蕴含的乡思离情体悟得更深。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深悟“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传神的动词 “望”时,关于“玉门关”如仅告知学生“玉门关是重要的军事要隘”,学生是不能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感的。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补充玉门关设立的历史背景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于“玉门关”的认知,由地理环境的了解,逐步上升到情感和文化上的认同。这个教学片段可以让学生借助外力化解难点,为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拓展背景资料,深化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中传递着革命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信念的执着……如斯的情感令人感动。怎样才能有效地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学生?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拓展相关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与文本中描述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军神》,在学习集中体现刘伯承坚忍不拔的内心意志的内容之前,背景资料需要做如下教学切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笔者让学生品读课文,圈画“军神”刘伯承与普通军人不一样的言行举止。学生按照文本的脉络寻找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找到文章开头时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三问三答,理解使用假名“刘大川”的用意。接着,笔者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刘伯承眼部受伤的经过,感受他的顽强意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多处人物对话的片段,并提出质疑: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药品做手术,为什么他“需要一个清醒头脑”?随后,笔者再次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刘伯承“拯救人民,胸怀天下”的求学梦想,感受他伟大的胸襟。此时,笔者再引导学生聚焦重点写手术的段落,透过细节描写来品读赏析,学生对刘伯承的崇敬、爱戴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师先抓住文本中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言为心声,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是刘伯承坚定信念的写照。其次,教师分两次在适宜的教学环节中补充相关的资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语言的温度和资料的厚度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搭建了桥梁,学生怎能不为英雄人物而感动!

四、拓展背景资料,提升素养能力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恰当的由课内向课外生发的连接点。拓展背景资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还能借由课外拓展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如笔者教完《军神》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丰碑》,并尝试着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一找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画一画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随后在写一写、说一说、读一读、品一品中,感受丰碑似的英雄人物内心。如在教完《清贫》后,笔者这样小结引述:“方志敏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清贫》中所寄托的伟大而朴素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阅读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优秀作品,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浩然革命正气。”

上述的教学片段中,通过链接课后“资料袋”中的《丰碑》和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笔者就此搭建平台,由一篇课文扩展到另一篇相同主题的文本,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实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建立全新的教材观,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教学时遵循“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的原则,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中,要有效地拓展、整合背景资料,传承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玉门关刘伯承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用乡愁敲打城门
凉州词
凉州词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