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象悟情,助儿童自主读懂“深情”

2021-05-30 10:48:04孙媛媛刘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毛票梁晓声深情

孙媛媛 刘春

一、 初读感知,自主解决字词困惑

师:(出示单元页上的图片)母牛伸出舌头,舔着小牛的脖子,帮它清洁,你看,小牛多享受啊!这就是舐犊之情,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与温暖。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慈母情深》。在梁晓声的笔下,流淌着一份怎样的舐犊之情呢?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怂恿、毛票、龟裂”这几个词语,有些同学不理解它们的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怂恿”的意思就是鼓励别人干一些事情,课文中指自己对自己的鼓励。

生:我觉得“鼓动”更合适。

师:为了要买书的钱,梁晓声怂恿、鼓动自己,鼓足很大的勇气去和母亲说。

生:我想“毛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钱币,课文中是说母亲从衣兜里掏出钱币。

生:应该指的是一角、五角的钱币。

师:“毛票”是面额很小的纸币,一分、兩分、一毛、两毛的纸币。现在这样的纸币已经不多见了,可是在过去,这些毛票意味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生:“龟裂”是指手指上面有裂痕,非常干燥。这里指母亲因为工作太劳累,手指上有很多的裂痕。

师:由于寒来暑往,常年劳作,母亲手指上有很多裂纹,像乌龟壳上的裂纹一样。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所以要读懂这篇课文,读懂这份“慈母情深”,我们就要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二、走进场景,合作梳理文章脉络

师:那一天也是作者第一次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他去干什么呢?

生:向母亲要买书的钱。

师:要钱买书,买的是他人生中第一本长篇小说,叫做《青年近卫军》,这本书在当时风靡全国。买书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儿,可怎么就成了梁晓声终生的记忆?怎么就让他感受到了这份“慈母情深”了呢?让我们跟随着他一起走进那个难忘的夏天,走进那间厂房。

师:(出示场景图、文字,播放课文第6~9自然段的朗读)当这声音停止的时候,全世界都安静了,此时此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着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在这个工厂中,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了很大的噪声。

生:正是酷暑,窗不能开,还有七八十只灯泡,那种环境是十分炎热的,如果我在里面工作的话,会感到非常闷热。

师:拥挤、嘈杂、炎热,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待就是十几年啊!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走进厂房的那一幕,还有怎样一幕幕的情形?我从文中提取了四个场景,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来排一排。

(学生到黑板前排序:伏案工作—转过身来—掏钱塞钱—继续忙碌)

师:这一幕幕情形看似普通,却铭刻在了梁晓声的记忆深处,让我们继续跟随他的文字,走进这一幕幕场景。

三、触摸细节,深度体悟舐犊之情

1.感受“伏案工作”时的母亲形象。

生:在这样的工厂里面工作,我觉得母亲很可怜,她工作很辛苦。

生: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灯泡肯定也会烤着他母亲的脸,那么母亲现在一定十分热,但她还是继续伏案工作,母亲十分辛苦。

师:想象母亲的样子,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作者看到母亲的样子,他心里一定特别难受、特别难过。

师:作者当时很难受,那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感受来读。(生读得很有感情) 这是他的感受,你的心情和他一样吗?

生:如果我妈妈是这样工作的话,我肯定会很心酸,就想为妈妈努力学习,日后努力工作,然后为妈妈重新换个工作环境。或者说我养妈妈,不希望妈妈这样子劳累地工作,长时间这样子工作容易落下一些疾病。

2.体会“转过身来”时的动人细节。

师:当母亲听到“我”的声音,转过身来的那一幕,又是怎样的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呢?(学生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

师:母亲转身是很快的一个动作,可是你读这段文字时有什么发现?

生:先写背直起来,再写转过身来,这样一个动作为什么要分开写?

生:我觉得先是背直起来,然后是转过身来了,那么这位母亲一定是坐了很长时间,所以背有点麻,直起来,转过来,会有点时间。

师:所以,母亲转身的动作不是那么快就能完成的。

生:我的想法也是一样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花的时间会更长一点,读者更加感觉到母亲转过身来的时间比较长,跟前面母亲的劳累刚好形成了呼应。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再来仔细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感觉这位母亲其实非常不希望儿子看到自己这样的一幕。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里的两个“我的母亲”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用来突出强调当时母亲非常疲惫。

师:他发现用了两个“我的母亲”,很了不起,其实下面还有一个。同学们,你们看,就是转身这样一个快速的动作,作者却用这样细致的笔墨去描写,反复用了三个“我的母亲”,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知道这段文字打动了你。同学们,这三个“我的母亲”就是作者在心底对母亲最深情的呼唤。(师范读)

3.品悟“掏钱塞钱”时的无私母爱。

师:看到这样的母亲,“我”还忍心问母亲要钱吗?让我们走进母亲给钱的这一幕,这一段文字最触动你心弦的是什么?

生:母亲准备给“我”钱的时候,另一个女人发出了反驳,她让母亲不要给孩子钱,因为母亲当时赚钱已经非常辛苦了,所以说那个女人带着责备的语气。但是母亲还是将钱塞到了“我”的手里,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师:母親不顾旁人的阻止,还是把钱塞到了“我”的手里,从这一个“塞”字,你读出了母亲给钱时的什么态度?

生:母亲非常果断,不顾那个女人的阻止,硬是要把钱塞到“我”的手里。

师:好一个“硬是要把钱塞到我手里”,这一个“塞”字,就是母亲对“我”读书这件事全力的支持。

生:“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很打动我。母亲的手指都开裂了,一定非常辛苦,但是依然支持“我”。

师:母亲的支持,就在“掏、数、塞”这无言的动作中。语言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刚才有位同学关注了两位母亲的对话,同样是母亲,对待孩子要钱买书,她们有怎样不同的态度呢?

生:“我”的母亲一听说钱是用来买书的,毫不犹豫地将钱塞给了我。她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二十七元,现在买书需要一元五角钱,对她来说是一个多么高的价格。

生:另外那位母亲她可能觉得自己工作已经特别辛苦了,不应该再花钱买这种闲书,感觉很不值,很心疼这些钱;而“我”的母亲,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不在乎这些钱,只为孩子能够成长。

师:说得真好,“我”的母亲认为这些书对自己孩子是有用的,这份支持承载了母亲对“我”未来成长的一份期望。(两位同学分角色读对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母亲的这份高兴中,你又读出了一份怎样的支持?

生:母亲认为孩子喜欢看书,是一件值得表扬或者说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师:母亲心里是很赞赏的,在行为上也是支持的。梁晓声后来在书中写道——“我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是母亲本能地知道,闲书是有做人的营养的,母亲对我读书这件事是绝对的好。这是一份在那个年代少之又少的支持,这是一份多么有远见的支持。”(出示关于梁晓声文学成就的资料)母亲的这份支持帮助梁晓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母亲在精神上帮助着他,陪伴着他,激励着他,这就是梁晓声心目中那份真正的“慈母情深”。

四、总结提升,走向更深入的阅读

师:很多年过去了,68岁的梁晓声在电视台《朗读者》的舞台上,深情地回忆母亲,他朗读的就是这一篇《慈母情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梁晓声拿到钱以后,鼻子一酸,他又做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你会发现更多打动你的细节。

这节课,我们从阅读者的角度走进了文本,感受到这样一份最深情的母爱;下节课,我们从表达者的角度,学习作者如何将普通的故事写得打动人心。

一、初识事物之象,获取感受遥远年代生活的阅读经验

向父母要钱买书,这是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曾有过的经历,也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因此,初读环节,学生通过自读,可以很快大致把握本篇课文讲了一件“要钱买书”的事情。但是,教学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文中出现的“怂恿”“毛票”“龟裂”等词语,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买一本书,只需一元多钱,还要“怂恿”自己,鼓足勇气;“毛票”,在现代社会已经几近消失;“龟裂的手指”究竟是何种模样,许多学生不曾见过。这些词语是艰苦生活的产物,词语所表达的“事之象”“物之象”的陌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情感体验上的疏离。因此,孙媛媛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些困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词语展开了共学讨论,先是通过近义词互文解义、联系生活经验、语素结合等方法理解词义,然后关联课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解词、明意、建象,让这些关键词语“活化”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打通时空隔阂,打开通往遥远年代的大门,走进那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之中。

二、勾勒场景之象,建构整合而具化的情感认知图式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事是骨架,人是核心,情是灵魂。而事情的发生、发展,人物形象的呈现,情感的表达,必定是在一个或几个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特定的具体的场景,事、人、情都将会变得模糊、抽象、零散。因此,在阅读中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还原场景之象,是从整体视角,真切而深入地体会慈母情深的必由路径。这既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也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学习任务。

孙老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勾勒场景之象,从篇的层面,建构起整合而具化的阅读图式。首先,以“要钱买书”这一事件入手,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着学生跟随梁晓声的文字回到那个炎热的夏天,走进那间破旧的厂房。出示课文插图,配上男声画外音朗读和突然响起的缝纫机噪声,营造出具有震撼性和冲击力的氛围,唤起学生对那个拥挤、闷热、嘈杂的恶劣工作环境的切身体会;七八十台机器,七八十个灯泡,七八十个女人在狭窄厂房里让人窒息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具化的场景图,也奠定了学生品味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在场景图的基础上,用作者吐露心声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积蓄情感,鸟瞰文本,关注令人终生难忘的“一幕幕情形”。然后,用排序的方式,将一幕幕情形具化成以母亲为主人公的,如电影镜头一般连续、流动的画面。画面中既有人物的动作、形象,又饱含丰富情感;画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将故事情节的推进与情感发展的脉络巧妙交织在一起,帮助儿童形成统整的、生动的阅读情境,有效唤醒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品读细节提供了铺垫。

三、品味人物之象,体悟令人感佩的智慧母爱

1.聚焦关键词句,描画慈母之象。“三个场景”的品读都运用了提取关键词句、体会细节中蕴含情感的方式,既切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让学生的学习任务主线明晰,体现了递进式的学习逻辑。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中,又依据表达重点采用不同的品读方式。

在品读“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烤着我的脸”这一句时,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串起几个词语形成完整画面,并链接学生自身经验体会情感。爱母亲,心疼母亲,是孩子共通的情感。当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母亲极其瘦弱的外形、扭曲的坐姿、长期灯光灼烤下的辛苦形象时,很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品读第19自然段时,孙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其表达方式的特别之处,一个转身的瞬间动作,作者写了47个字,像电影慢镜头一样,将动作分解、定格,变得很慢。发现了“慢”的奥妙,就能清晰感受儿子看到母亲疲惫而惊讶的眼神时的震撼;聚焦了三个“我的母亲”的反复使用,也就体验出其中饱含着的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对母亲最深情的呼唤。

孙老师先是顺应儿童的阅读体验,从“掏、数、塞”等动作入手,感受母亲的毫不犹豫;再引导学生关注两位母亲在对话中所体现出的对孩子读书不同态度的对比,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读懂母亲的心意。学生从关注母亲外在肢体动作所体现的“支持”,到读出母亲内心对于儿子成长、成才的无限希冀。

三个场景,多个层次,从母亲极其瘦弱的背影到褐色口罩上方疲惫的眼神,从不由分说的掏钱塞钱,到对儿子读书的赞赏与欣慰,学生在不断进阶的深度阅读中,深刻领悟含辛茹苦、令人感佩的母亲形象。

2.入情入境朗读,表达情深之意。朗读既是语言内化的工具,又是理解表达的载体。朗读将无声的文字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建象、明意、悟情提供重要的支撑。

品读“伏案工作”一幕时,孙老师在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感悟母亲辛苦疲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角色代入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感受,并链接自己爱母亲的经验,进一步激活学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因子,将情感注入词句中,用朗读表达出来。

孙老师运用教师范读的方式突破难点。当她眼含泪水,用低沉的声音缓慢、深情地朗读时,反复而又不断递进的“我的母亲”的呼唤,深深打动了学生。于是,学生受老师朗读的感染和启发,边想象画面,边深情诵读,那个艰难与辛苦的母亲形象,就这样在饱含深情的表达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品读“掏钱塞钱”的场景时,孙老师聚焦两位母亲的对话展开了三次朗读活动。先请学生带着“同样是母亲,对待孩子要钱买书,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这一问题,自由朗读,读懂母亲对孩子成才的渴望;接着,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朴素话语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最后,师生分角色朗读,从母亲的角度体会舐犊之爱。“爱子之深切,必为之计深远”,随后,孙老师适度拓展了梁晓声所获得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母亲陪伴梁晓声一生的舐犊之爱。

猜你喜欢
毛票梁晓声深情
“毛票”里流淌着舐犊之情
“毛票”里流淌着舐犊之情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与思考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深情
深情的告白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商周刊(2017年12期)2017-06-22 12:02:21
婚前婚后
三月三(2016年9期)2016-09-29 09:40:43
我有深情抛未得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6
什么是文化
公务员文萃(2016年2期)2016-02-26 23: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