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徽州教育传承、建筑文化、民间艺术、徽商精神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将徽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通过语文实践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等有莫大助益。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徽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培育了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等一代代文化大师,孕育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派建筑等独具特色的各门流派。今天,徽学已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华夏文化历史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老的徽州渐渐式微,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徽州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价值及开发。
一、适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徽文化探究
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徽州文化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它根植于徽州本土,随着徽商的脚步伸向四面八方,博采众长,互动融合,形成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它有着许多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文化众多地域文化中的一大奇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探究适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徽州文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徽州教育文化
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自古以来就享有“东南邹鲁”、“礼仪之乡”的美誉。宋元以来,徽州书院发展势如破竹,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民间蒙学教育亦非常繁荣,徽州成为中国文化教育非常发达的区域。徽州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因而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诞生了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等著名的文化大师。他们对徽州乃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代代学者以徽骆驼精神做人治学,遍考精取,综合创新,为创建一个美好社会而努力。他们的治学精神和理念以及学术成果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传承给学生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陶行知先生仍然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标杆。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的远见卓识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是举足轻重,他的“生活即语文”、“知行合一”的观点成为指引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我们要认真研究、努力践行并发扬光大。
2.徽派建筑文化
徽州建筑精品众多,有着多层次极丰富的文化内涵。飞檐翘角、气宇不凡的宗祠,高高耸立的牌坊,昌明理学的书院,美轮美奂的戏楼、优雅精致的宅第……这些久负盛名的古徽建筑凝固了徽州厚重的文化,折射了土风民俗及徽人的精神风貌,它们的发展和兴盛都深深地烙下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印迹,成为散落在古徽大地的一座座历史文化博物馆。
徽州的村落建筑,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幽静的村落,枕山环水,蓝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间,粉墙、黛瓦、马头墙参差错落,水口古木葱茏,小桥流水,凉亭翼然。村落里面,溪流潺潺,小渠环绕。民宅里,阳光雨露洒落狭窄的天井,门楣窗格,廊柱瓦檐,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这样的村落布局与建筑,“虽有人作,宛如天开。”悠然中充溢着动感与自然生机。徽州人与自然共奏出和谐悠然的韵律。
这样独具特色的建筑,凝聚着一代代徽州人的智慧,是学生游学的绝佳场所,是他们练习写作、陶冶性情的丰富资源。了解它们、读懂它们并练习写作,在学习中感受并继承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3.徽州民间艺术
古老灿烂的文明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滋润着徽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也为徽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徽州艺术,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徽州戏剧,京剧之母;新安画派,风骨凛然;徽派版画,精美绝伦;徽派篆刻,意趣奇妙;新安四宝,誉满天下……徽州艺术,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艺术形式中,让同学们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如徽州傩舞,它是徽文化中的一块“活化石”。古徽州山越人、吴楚人对自然现象和偶然事物缺少正确认识,驱鬼逐疫、祈安纳吉的原始巫傩应时而生,自汉以来,历代普及且极具规模,明清时期更为盛行,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演绎为一种傩舞娱乐文化。舞者佩戴的傩面具刻工精细、轮廓分明、神态奇特、手法夸张,形式感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显示出极强的古朴、粗犷美,体现着人物的神韵,舞蹈动作粗犷夸张而朴实,人物性格鲜明,饶有情趣。使人见之难忘,回味无穷。
又如徽州楹联,它以厚重悠长的韵味,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集文辞、书法、雕刻为一体,以简驭繁、画龙点睛,给人们带来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徽州楹联存在感极强,以前的庙宇、祠堂、名胜、店铺、桥亭到处都有悬挂,现在还留存很多,如朱熹所提的呈坎村联:“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唐模高阳桥联“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潜口方观田宅“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等等,这些楹联高雅又贴近生活,是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之作。
这样的文化,如果善加引导,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如果能借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鉴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间洗涤心灵,陶冶情操。
4.徽州生态保护与发展理念
徽州山川秀美、钟灵毓秀。但随着北方大族的几次大规模南迁和人口的不断发展,靠山吃山已然不够,山多地少,资源贫乏的短板日益突出。但徽州人并没有肆意对自然进行开发和破坏,仍然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他们崇尚“天人合一”,制定各种乡规民约,不仅在生活规范上进行约束,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严格的保护。这一点,我极其佩服我们的先人。正是他们的长远目光,才让我们能够继续拥有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持续发展的思想境界和长远目光,在今人的身上也不多见,需要我们努力发扬光大。
徽州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徽州人为了生存,不断地走出大山,徽商足迹遍天下,以至“无徽不成镇”。在艰难的生存中,徽州人穷则思变,凭借着顽强的徽骆驼精神,吃苦耐劳、奋发进取。在长期的拼搏中,徽州人凭借着天下为怀的开放精神、重仁重义的诚信精神、贾而好儒的人文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通权达变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和协精神、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纵横驰骋。时至今日,这些徽文化精神内涵仍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现实价值,值得后来人学习和借鉴,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努力传承和弘扬。
二、徽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文化课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培育。合理发掘徽州优秀文化,整合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徽文化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这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都为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分期出一些徽文化特定主题的手抄报;去坊间采风,让学生收集附近旅游景点的照片,配图讲解介绍;收集徽州楹联,讲述楹联的涵义和相关的背景故事;朗诵咏徽诗文;学做简单的徽州美食,介绍它的特色及制作方法;观看民俗表演、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体会徽州的民俗风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学生在学习中也充分感受到徽文化的魅力并以身为徽州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徽文化,在教育实践中完善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2.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提升学生人品人格。
徽州人重视读书,尤其注重德行教育,吃苦耐劳、克己诚信、锐意进取。各地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也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徽州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纵横天下几百年的徽商,他们行走天下,最重要的一点凭仗,就是高尚的人品以及由此构成的人格魅力;徽州文化大师胡适,他笔下的《我的母亲》感人至深,母亲“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训导就是徽州人朴素的行事准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兴国”的爱国情怀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些优秀的精神内在滋养着一代代的徽州人。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徽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内涵,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和人品。
3.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徽文化的创新发展。
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存活并适应于当代社会,再结合当代社会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现代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他们虽然骨子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因子,但更喜欢现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在徽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更喜欢那些结合现代生活的、有所创新的事物。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执念,以后也更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这对徽文化的传承与与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与徽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构建富有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的全新课堂,为徽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三、徽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学的路径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实践和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只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文化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徽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优秀代表,应该是可以承担这一重任的。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点探索。
1.以徽趣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学习徽文化的兴趣。
初中生由于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但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还是比较喜欢的,也愿意花点时间去了解。徽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它滋养了一代代的徽州人,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徽州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因山川灵秀,历代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亦不在少数。他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趣闻引导学生自己搜集学习相关的诗文,比如,学习诗仙李白的诗歌,学生能背会讲,但也觉得时空距离太久远,可能感受不深。如果把李白和徽州联系起来,从歙县太白楼、岁月滩等本地与李白相关的名胜及趣事引入,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让学生搜集李白游徽州留下的诗歌,在课堂上比较、朗诵,学生自然兴趣大增。古徽州商业发达,老字号很多,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游玩时随手拍下一些喜欢的牌匾、对联,收集起来,安排专题课,让大家欣赏、评点、改写。当学生看到亲手拍的图片或视频进入课堂,那种自豪会带来的更强劲的学习动力,对徽文化及祖国语文自然会产生由衷的热爱。
2.引导学生诵读咏徽诗文、介绍徽州文化,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的教学之根。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呢?我觉得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增加语文积累。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文章,但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这一点,我想可以开展阶段性活动,比如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诵读自己积累的咏徽诗文并简要介绍。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八年级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让学生介绍徽州的某个事物,如徽州的景点、雕刻、建筑、食品等,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后展示介绍,介绍方式不拘一格。对于身边的徽文化,学生的兴趣还是挺高的。活动最后还可整理成册,当写作素材或留作纪念。这样学生在学习徽文化的过程中也有效地培养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课后自学的成效要好得多。长期地积累下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再是梦想,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落在了实处。
3.看身边景,观身边事,利用徽州名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素材,我们或熟视无睹,或浑不在意,以至不甚了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传统文化习俗渐渐地重回我们的视野。我在语文教学中将徽文化引入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秀美山川、挖掘民风民俗,风景名胜、水口园林、古村街巷都是游览的好去处。引导学生去观察积累、提炼素材,把身边景、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宣之于口、写之成文,学会把生活实践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我课上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和游记的各种写法,课上安排小练笔,介绍本地特色的事物或景点,周末布置游览写作作业。学生按上课所学方法认真观察,作文内容真实可感,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亮点多多。徽文化的价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4.参与徽州民间文化活动及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徽州历史悠久,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如祈门金字牌镇的祭祀傩舞“游太阳”、歙县东北隅的元宵灯会“打罗汉”仪式、徽州区上朱村的“戏钟馗”、潜口的“腊八节”展演、蜀源的中秋“舞草龙”……当然最著名的还属徽剧,它堪称“京剧之母”。两百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唱响了徽剧,更成就了京剧。这段光荣历史,一直是徽州人所津津乐道的,它让我们每个徽州人都倍感自豪。
民间还有许多节日习俗,如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有特定习俗,很有仪式感。
这些徽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及民俗活动,是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资源。只有参与其中,才会有更深切的感受。这些活动开展的时间大多在法定假期,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学校里有时也举行一些相关活动,如在全校选拔团队参加民间展演、戏曲进校园等。我要求学生在参加活动前,分小组活动,在网络上或民间搜集艺术活动资料,了解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来源、形式、内容等,活动时拍摄图片或视频,并进行文字整理。然后在课堂展示实践成果。学生兴趣浓厚,在实践中学习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徽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融入语文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全体语文人的共同努力和教育领导者的大力支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重道远。相信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如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滚滚洪涛,推动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阅读徽州》(精华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3]李琳琦:《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朱永春:《徽州建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5]卞利:《徽州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吳之兴:《徽州咏赞》,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
[7]徐晓君:《浅论徽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之功用》黄山市互联网资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330471.htm
(作者:方绿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中心学校一级教师)
[责编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