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功展示活动看美术教育师资情况

2021-05-23 11:58韦小争
中国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 文章以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为例,探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举措。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教师基本功 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

教育是国之大计。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强调“高等学校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教育特质……建设一批高师改革试点学校,大力开展高校艺术师范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引导艺术师范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于2019年12月主办了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

这次活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旨在提高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引导美术教育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帮助美术教育专业教师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美育教师。

一、既存问题

总体来说,这项活动是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全面、集中的检验考察,也是推动和引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教师们虽然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仍然存在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教师们在教学展示环节暴露出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陈旧,创新能力不强。评委们对教学展示的录像课进行了认真评审。整体上看,虽然大部分参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符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展示过程中涌现出了部分优质课,但质量不高的课程仍然占了一定比例。可以说,教师们在活动中体现出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与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从展示环节的教学视频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上,观念有待更新。例如,这些教学视频大多呈现出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为了参赛,很多教师只单纯截取了15分钟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知识的完整性,教学过程戛然而止。也有的参赛教师为了使内容显得相对完整,将原本一节课45分钟的内容简单粗暴地压缩到15分钟。这些教师没有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新的编排设计,视频呈现出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从视频中展现的教学手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进行幻灯片展示或幻灯片制作还比较传统,比如课件内容较为沉闷,只是大段落的文字堆砌,背景素材也只选用教材上的静态图片,没有凸显美术学科的信息化教学优势。通过这些共性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高校美术教师大多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师范意识不强,培养未来教师的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美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美术院系的教师大多不是师范生,他们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明显缺乏面向师范生开展教育工作的直接经验,只是将关注点局限在技法知识的传授上,在教学中与基础教育零对接,育人意识淡漠。

以中国画课程的教学为例,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授课环节的安排等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即只重视专业内容的学习,缺乏对美术师范生的培养针对性。师范教育的性质决定了美术教学不应是单向的、惯性的技法累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与“教”之间的身份转换,提前锻炼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开放的姿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本科至研究生阶段所建构的合理知识结构融会贯通,运用到教学当中,同时心中时刻谨记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对象是“两个人”,即面前的学生和未来的中学老师。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类专业担负着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其教学尤其应该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展开,既要深挖学术深度,又要加强构建师范生的全面素养。同时,正是因为承担了为基础美术教育培养教师的职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要尽量与基础美术教育相一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类专业教师一定要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相关情况,明确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倾向,并掌握有关教学方法的学科知识。

第三,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基础教育实践脱节。从理论组的现场答辩情况来看,参加活动的教师充分展示了自身扎实的美术学理论功底和绘画创作基本功,他们中的很多人近五年研究成果丰富,在重要平台发表了很多篇学术论文。然而创作、科研是一套,教学则是另一套。如果不把创作、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进行成果转化,就无法凸显科研、创作与教学的融通互济。

例如某项研究课题是探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教师们提出了一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教学视频中运用这种理念。还有的研究课题是高校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然而教师们在教学视频中并没有展示地方文化元素的应用成果。从理论组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不仅部分课题理论性过强,而且其中与基础教育相关的研究课题很少。这说明研究成果对基础教育实践的适用性较弱。面对这一研究和实践脱节的状况,笔者认为当前高等美术教育亟须引导教师们在跟踪美术教育理论、美术创作、设计和艺术思潮的同时,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协同发展。

第四,大多数参加活动的教师明显“偏科”,专业技能较为单一,比如经典作品赏析环节便凸显出了这一问题。这一环节是参加活动的教师从现场的一两百张经典作品中抽选一幅,围绕其形式特点、艺术语言、艺术风格、历史价值、人文内涵以及育人侧重点进行5分钟的分析、阐述,极具挑战性,考察的是教师平时的基本功,即心理素质、快速思维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美术史论知识储备量。

根据活动现场的展示环节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虽然在其他环节充分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在经典作品赏析环节的表现却判若两人,令人遗憾。有的教师由于抽到不熟悉的作品,只匆忙陈述了1分钟左右就草草收尾;有的教师一直对着大屏幕陈述,与现场的高校评委和观摩老师缺乏眼神交流;有的教师将5分钟时间都用在对作品的表象陈述上,没有综合地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际遇等,使大家无法通过他们的陈述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高校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路径

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的人才也纷纷加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建设一支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教师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路径。

第一,培养先进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提高美术教育的创新能力。作为直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其在如何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构建特色教学模式方面,远远滞后于我们所要为之服务的中小学校。在笔者看来,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增强课堂感染力,才是推动课程改革成功的要点。目前,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微课、直播课等网络课程正在对常规课堂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虽然网络课程并不会完全取代线下课堂,但其必然会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缺乏师生互动、低水平的线下课程很有可能会被网课所取代。因此,高校要完善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使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继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改革才会收获更贴合时代需要的丰硕成果。

第二,积极推动“双进工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进”指中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高校要从教师培养计划出发,选派教师赴中学开展教学实践,借此掌握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和教学实践活动,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师改进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中小学名师和教学骨干要走进高等师范院校,为美术专业师范生作成长报告,并担任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大赛的一线指导教师,提高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此外还要参与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类本科相关课程方案的制订和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双进工程”能有效助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美术基础教育也能拓宽渠道,实现教师学习“终身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工程也是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有效途径,让高校美术教师得以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动态,自觉主动地改革教学,增强为中小学教学实践服务的意识。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既拥有中学教学经验,又拥有可以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是当前美术教育切实需要的人才。在“双进工程”推动下,打造出“双师型”教学队伍,高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如虎添翼。

第三,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双导师”培养基地。高等院校应与中小学共建校外美术实习、实训基地,依据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技能要求,与中小学美术技能表现类和设计应用类课程对接,共建美术专业技能实践工作室、教育教学技能实践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基地,开展好技能操作实训项目的对接与开发工作,为美术专业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共建“双导师”培养基地将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在美术教师一体化培育、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备课上下功夫,在发挥高校美术教育优质资源优势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开展探索,对于实现各学段衔接贯通、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全面提高美术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培养教师终生学习的观念。高校以往引进或者招聘的人才往往因为专业过于对口而难以胜任更多的专业课程。美术教育专业教师若要拓宽知识面、延展教学维度,就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从而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空间,做到一专多能、跨界融合,如此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结合美术专业教师的现实需要,实行“老带新”帮扶机制,聘请资历深的专业美术教师指导新进美术教师,发挥其“传、帮、带”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另一方面是出台具体办法,带动美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研讨、访学和进修等学习项目,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中青年學术骨干的培养是学术团队建设的重点,高校应以扶持和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中心,在进修方面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了“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时代美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明确了高校美术教育所应承担的美育使命。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门强调了高等学校的美育职责和重点任务。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新时代美育视角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但也亟须依托时代诉求展开调整。

在教育思维不断更新、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要凸显师范教育特质,了解基础教育服务需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在学科定位、教育理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入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新型美育师资,即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以教学为本位,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有规范,并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与学生增强互动,共同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本质,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高校美术教学还要依托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实施意见,推进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同时运用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完善教师考核评价,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为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美术院校只有通过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教育学科内容、拓展高校美术教学方法、建设高水平美术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美术教育师资。

(韦小争/宜宾学院艺术与产品设计学部)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