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理论视域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动物比喻研究——以《哈姆雷特》和《牡丹亭》为例

2021-05-18 08:49谢世坚袁咏丹
关键词:辞格喻体哈姆雷特

谢世坚,袁咏丹

分形理论视域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动物比喻研究——以《哈姆雷特》和《牡丹亭》为例

谢世坚,袁咏丹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以分形理论为视角,对比分析《哈姆雷特》和《牡丹亭》中动物比喻辞格,探讨其喻体建构的异同。研究发现,分形理论可为两部剧作中的动物比喻提供“外在”和“内在”表象建构的解释,两部戏剧多由明喻辞格表现“外在”表象,由隐喻、借喻辞格表现“内在”表象。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两者的写作风格相异,《牡丹亭》中“内在”动物表象多为“文化继承型”,《哈姆雷特》多为“自然联想型”。

汤莎戏剧;哈姆雷特;牡丹亭;动物比喻;分形理论

引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对比研究由来已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并强调“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1]170。汤、莎戏剧是学者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国学者最先关注汤、莎比较的是赵景深,他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汤、莎在取材、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2]。徐朔方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语言与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拉开了汤、莎戏剧比较研究兴起的历史序幕[3]。而后许多学者相继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汤、莎戏剧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陈瘦竹从审美视角对汤、莎戏剧各自的独特优势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阐述[4]。白之对《冬天的故事》和《牡丹亭》的共同点进行对比,认为两出戏剧都采用了悲喜剧的形式,且人物之间、表象之间与实在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最终都被调和、统一[5]。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6年以来,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颇丰。可惜的是,汤氏和莎氏的比较研究虽已趋于体系化,但大多集中在文化、戏剧、创作等角度,对二者修辞语言的比较研究少有关注。

比喻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汤、莎戏剧中也被频繁使用。文献检索显示,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莎剧中的修辞进行了研究,新的发展是一些学者运用语言学的前沿理论研究莎剧的修辞,例如,Lyne从认知角度对莎士比亚的修辞语言做了系统的探究,揭示了莎士比亚是如何运用隐喻和明喻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6]。谢世坚及其团队从隐喻认知视角对莎剧的修辞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陈洁、谢世坚对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生隐喻辞格表征进行阐述与分析[7]。相比之下,汤剧的修辞研究则显得冷清一些,有影响的论作尚未出现。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前沿理论之一,“提供了描述系统整体生长空间形态的数学”[8]。徐盛桓揭示了分形理论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隐喻分形说”[9-11],如他所言,语言借用数学理论为工具的研究已比较多见,但以分形几何作为理论的研究国内仍少有。文章尝试在分形理论的视域下研究汤、莎戏剧的比喻修辞,主要探讨汤、莎戏剧中的动物比喻,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汤、莎戏剧的修辞语言特征和比喻修辞的建构,揭示两位戏剧大师语言表达的异同,为汤、莎戏剧修辞比较研究探索新的路径。

一、理论基础

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局部,同样,不认识局部也不可能认识整体。”分形理论以其“分形”特性,与“系统”互补,在各个学科中应用广泛,促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分形理论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当今世界科学界与混沌理论、孤子理论被公认为三大非线性科学前沿[12],由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enoit B Mandelbrot)提出,他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开设了专门的分形几何学课,并在著作中提出了“分形”(fractal)概念和分形理论。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不规则几何形状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无处不在,曼德布罗特最先描述的海岸线即为一例“分形”现象:从远处看时,海岸线的形状极其不规则,但从近距离观察时,其局部形状又与整体形态相似,并且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自相似”就是整体同它分割出来的部分在存在形态、信息分布、形状展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并且由于部分构成了整体,这就使整体是自相似的[9]14。隐喻与明喻、借喻同为比喻中的不同类别,其基本要素便是相似性。这一相似性源于整体和分形出来的表象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建构规律[9]14。

“隐喻分形说”认为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体现为概念和其某一表象的关系。如图1所示,一个概念可以以多种表象呈现,这些表象就是此概念的分形,表象的呈现也会影响概念的构成,概念的呈现更需要使表象具体化。喻体将本体的各种表象信息,比如形态、特征、功能、价值,投射于本体,由于其间的相似性,认知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加工从而接受本体。以下我们将考察汤、莎戏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哈姆雷特》中动物比喻的表达,并探讨其喻体的建构。

图1 概念及其表象示意图(引自徐盛桓[11]9)

二、《牡丹亭》与《哈姆雷特》中的动物比喻

动物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以动物为喻体来状物摹形、拟声绘态已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大习惯。《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作为垂世不朽的经典之作,语言铺锦列绣,所使用的动物意象不可胜举。据本文不完全统计,《牡丹亭》中共出现86种动物意象,使用的修辞格主要有比喻、借代、拟人等;《哈姆雷特》中有46种动物意象,主要使用比喻、双关、典故等修辞格。经甄别,《牡丹亭》中动物比喻辞格共有41处,《哈姆雷特》共49处,这些比喻辞格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表1列出了两部剧作中三种比喻形式的使用频率。比喻辞格的理论分析大多围绕本体和喻体的建构展开,分形理论虽属数学学科,但同样也适用于语言研究,即分形和整体,或这样形态的整体及其部分,与比喻表达的本体—喻体建构的格局如出一辙,下文将举例阐述。

表1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中三种比喻形式使用频率

(一)明喻

在Zeiger看来,simile是“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unlike things; normally introduced byor”(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明显的比喻,通常由like或as引导)[13]363。汉语的明喻与英语的simile相差无几,即明显的打比方[14]113。

1.《牡丹亭》中的动物明喻

《牡丹亭》中涉及动物为喻体的明喻辞格共有7处,如,

①【鲍老催】(末)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牡丹亭·惊梦》)(1)

此句是花神的唱词,“他似虫儿般蠢动”,本体是“他”,指柳梦梅,喻体是“虫儿”,取其动作分形“蠢动”,比喻柳梦梅的“蠢蠢欲动”。喻词“似”“般”同时出现,为汉语比较句的平比结构,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15]135这种结构使得语言的话题性更强。此例的两个明喻修辞生动体现了杜柳间的感情之浓、幽会的情境之烈。

2.《哈姆雷特》中的动物明喻

《哈姆雷特》中的simile共有16处,如,

②HAMLET

All which, sir,

though I most powerfully and potently believe, yet I hold it

not honesty to have it thus set down;

for you yourself, sir,

should be old as I am if,,

.()(2)

此例的本体为“you”,指的是波洛涅斯,喻词是“like”,喻体是“crab”,哈姆雷特在这里以螃蟹的动作分形“go backward”来讽刺波格涅斯的所言非实。

(二)隐喻

英语辞格Metaphor就是“an implied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unlike things achieved by identifying one with the other”(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隐含的比喻,用把一个事物等同于另一事物的方式构成)[13]358。汉语修辞学中隐喻又叫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较之明喻更为密切[14]126。

1.《牡丹亭》中动物隐喻

《牡丹亭》中动物隐喻辞格共有14处,例如,

③【步步娇】水清石见,无半点瑕疵。止因,引下个岭南柳秀才,东房养病。(《牡丹亭·旁疑》)

此句是石道姑的唱词,词中“老狗”比喻“陈教授”,即陈最良。“狗”的分形多变,这里要结合陈最良的性格特点和石道姑的语言特点加以体会。石道姑是剧中的一个丑角,言语粗浅,含村野俗气,在其看来,陈最良属市井小人,迂且腐。“狗”在中华文化中地位低下,多含贬义,“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几乎无一不带贬义”[16]212,因而石道姑以“狗”之性格分形将“老狗”与陈最良并排相称,既体现了其语言特点,又体现了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哈姆雷特》中的动物隐喻

《哈姆雷特》中的隐喻辞格共有19处,如,

④HAMLET

A whole one I!

For thou dost know, O Damon dear,

This realm dismantled was

Of Jove himself; and now reigns here

.()

此例中喻体是“pajock”,隐喻未出现的本体“King”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克劳狄斯卑劣无耻,穷奸极恶,故字字铿锵,以戏中独白揭露其罪行。“孔雀”在此取自性格分形,孔雀性淫张扬,将其与克劳狄斯相喻,人物形象呼之或出。

(三)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较之隐喻更加密切。它不用本体,也不用喻词,只用喻体来作本体的代表[14]132。如Cuddon所说,英语的借喻中,喻体是象征性的,并包含一个未言明的本体[17]660。

1.《牡丹亭》中的动物借喻

《牡丹亭》中动物借喻辞格共20处,例如,

⑤【真珠帘】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始信人间玉斧长。(《牡丹亭·言怀》)

此例为柳梦梅的唱词,“蟾宫”一词为偏正类合成词,即月宫,传说月中有蟾蜍,此处用蟾作为喻体,借喻月亮。“砍得蟾宫桂”一句,比喻科举及第,柳梦梅之抱负可见一斑。“蟾”之分形特殊,已具象征义,如“蟾宫折桂”已成为成语,《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说:“你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在第四节我们将具体阐释。

2.《哈姆雷特》中的动物借喻

《哈姆雷特》中的Metaphor共14处,例如,

⑥ MARCELLUS

It faded

Some say that ever, gainst that season comes

Wherein our Saviour’s birth is celebrated,

The bird of dawning singeth all night long.

()

此例中“the crowing of the cock”是喻体,借喻未出现的本体“黎明”或“日出”,取“公鸡”之作用分形“报晓”,作者故而将明晰的时间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形论视域下《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动物比喻喻体的建构

根据分形理论的观点:“一个概念必定有其若干与它在形态、状况、结构、行为、特点、价值或等相似的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这些内容以表象形式体现出来,这些表象就是其概念的分形。”[11]8而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些会以明显的表象形式展现,让人便于观察,轻易感知。有些则表现为内在的形态、结构、价值等,仅通过外在是无法轻松把握的,需要一定的记忆、想象与联想才能领会其内涵。按照表象的建构方式,我们在表2对三种比喻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初步观察出两部剧作中,动物比喻多由“内在”表象所表现;以“外在”表象所表现的辞格多为明喻辞格,而“内在”表象几乎全由隐喻和借喻辞格表现,下面将进一步分析与阐述。

表2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动物比喻喻体的“外在”与“内在”表象建构频率

(一)《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动物比喻喻体的“外在”建构

经统计,《牡丹亭》中通过喻体的“外在”感知的动物比喻有4处,皆由明喻辞格表现;《哈姆雷特》中共11处,由明喻辞格表现的占多数。

⑦【番卜算】(老旦、末扮文官上)镇日阵云飘,闪却乌纱帽。(净、丑扮武官上)(净)长枪大剑把河桥。。(《牡丹亭·御淮》)

此例“龙叫”作喻体,形容声音之大,振聋发聩。此喻体的建构涉及到人的听觉,可从外部轻易感知。读者通过这一表象,将“龙叫”声音之大与“鼓角”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深入体会金鼓连天、枪炮齐鸣的战场盛况。

⑧GHOST

Thy knotted and combined locks to part,

And each particular hair to stand an end

.

But this eternal blazon must not be

To ears of flesh and blood.(, 1.5.20)

例8中以“like”为喻词,“quills upon the fretful porpentine”(豪猪身上的刺毛)作为喻体,形容哈姆雷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的震怒。“豪猪身上的刺毛”是一个能以视觉感知的外在表象。生动的比喻描述使读者如临其境,与哈姆雷特一同赫然而怒,同仇敌忾。

(二)《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动物比喻喻体的“内在”建构

一般来说,词语形象感不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内涵,而是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给予人的一种特定感受。这种与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形象密切相关的形象感可称为“自然联想型”[18]。“自然联想型”词语经过代代沿习,成为一种非理性的“形象概念”,具有了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可被称为“文化继承型”词语。喻体的“内在”表象和词语的形象感有关,动物喻体“内在”表象的形象色彩使读者的意识产生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一些可通过自然联想获得,一些则需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继承文化”获得。两部剧作以隐喻、借喻辞格表现的“内在”表象占大多数。《牡丹亭》中的“内在”动物表象,大都属于“文化继承型”,表象词语受了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具有相对固定的形象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读者应把握其内涵、理解其象征义,从而体会作者意图。《哈姆雷特》中动物喻体种类丰富,内在表象灵活多变,多为“自然联想型”,读者通过特定语境即能获得其特定感受,下面将举例阐述。

⑨【尾声】。(旦作扯介)死丫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打不的你?(《牡丹亭·闺塾》)

此例中陈最良被春香比喻成“村老牛”“痴老狗”,“牛”和“狗”作为具体概念具有许多表象,如图2所示:

牛有多种表象,外在形象强壮高大,中国成语中就有“九牛二虎之力”来比喻极大的力气。鲁迅曾用“孺子牛”来比喻任劳任怨为大众服务的人,体现了牛勤奋踏实、不辞劳怨的一面。这里所涉及的是“牛”的内在性格——顽固执拗。陈最良这一人物迂腐不堪,不知变通,春香便毫不客气地以“老牛”相称,嘲讽他如老牛一般因循保守,固执迂腐。而以“老狗”来喻指陈最良,是取自“狗”这一具体概念的内在性格特征——对主人忠心耿耿,陈最良感激杜宝知遇之恩,视管束杜丽娘之言行为己任,因此处处约束,引起杜丽娘和春香反感。“牛”“狗”的内在表象属“文化继承型”,是先于感官感受而在头脑里形成的固定概念,决定着读者的思维走向,需激活其相关文化内涵,多方面体味陈最良这一人物形象,以便理解作者意图及所促成的艺术效果。

⑩HAMLET

Let me not think on’t!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A little month, or ere those shoes were old

With which she followed my poor father's body

Like Niobe, all tears - why she, even she

(

) married with my uncle.()

此例中哈姆雷特将自己的母后比作“a beast”(野兽),“野兽”这一概念整体也有许多分形表象,如图3所示:

图3 表象整合为概念示意图(改自徐盛桓[9]15)

《现代汉语词典》将野兽解释为“家畜以外的兽类”,包括虎、狼,狮等大型生物。哈姆雷特将自己的母后比作野兽,讽刺其在丈夫尸骨未寒之际,便下嫁自己丈夫的弟弟。在哈姆雷特看来,野兽纵然无情,毫无思维可言,也不会如此冷漠。因此,“野兽”作为一个具体概念,表象多变,无特殊文化内涵,需要联系语境,了解王后的所作所为与性格特点,感知其特定形象,从而感受哈姆雷特内心之悲痛。

以上我们基于分形理论,根据《牡丹亭》与《哈姆雷特》中动物比喻喻体的表象建构的不同,把动物喻体的表象建构方式分为“外在”建构与“内在”建构。研究发现两部剧作中,喻体建构的相同之处首先在于,“外在”表象较少,且多由明喻辞格表现,这与明喻辞格的内涵基本对应:明喻是直接地、明显地打比方,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陌生成熟悉,以取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16]2。是故只有通过动物喻体的“外在”表象直接表现,才能达到明喻辞格的修辞效果。其次,隐喻和借喻辞格几乎涵盖了所有喻体“内在”表象的表现形式,这与隐喻和借喻辞格的表达方式密不可分。不同之处在于,《牡丹亭》中动物隐喻与借喻多为“文化继承型”,经代代沿习,已具象征义,因此在考虑“内在”表象的建构时,需要理解动物词的特殊文化含义,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从而理解作者意图。《哈姆雷特》中动物比喻喻体的“内在”表象多为“自然联想型”,需联系语境并通过联想与想象通晓喻体动物词的意蕴。此不同之处与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其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明的时代,有着一种乐观、理性而强健的精神风貌,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莎士比亚可以自由地抒情、自由地叙事,自由地反讽[19]。由于莎士比亚飞扬灵动的写作风格,喻体“内在”表象也灵活多变,带给读者仿若一场沉浸其中的头脑风暴。而汤显祖所处晚明,多处受限,当时皇帝统治的是一个落后与野蛮并存的前现代社会,正如李建军所言:“莎士比亚已经在‘现代语境’中自由地想象和写作;而汤显祖却困在‘前现代语境’中,不得不通过一种高度象征化和隐喻形式展开写作。”[20]18综上所述,在分形理论视域下,两部剧作中动物比喻喻体的“外在”与“内在”表象建构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需要我们全方面把握。

结语

比喻可能是语言中历史最悠久的修辞格, 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格。它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关系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21]76。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比研究《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中的动物比喻辞格,根据两部剧作中动物比喻喻体的表象形式的不同,分为“外在”建构与“内在”建构两类。两部戏剧动物比喻喻体建构相同之处在于“外在”表象多由明喻辞格表现,“内在”表象多由隐喻、借喻辞格表现,辞格的特性可解释这一现象。不同之处在于《牡丹亭》“内在”表象多为“文化继承型”,需读者通过了解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联想把握;而《哈姆雷特》中的“内在”表象多为“自然联想型”,读者通过结合语境联想想象以感受作者意图,两位剧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所处时代背景可解释这一差异。

修辞为文学作品争辉,是作品得以施行诸多艺术手段以解释思想的基础,也是作家艺术修养的主要标志之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东西方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星,《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作为其优秀代表作,其语言具有无穷魅力。两部戏剧通过比喻修辞丰富多彩的动物意象,不仅使语言表达更加炫丽多姿,而且生动刻画了人物和事物的典型特征。利用分形理论考察比喻的不同形式及其喻体的建构,更能帮助我们感受两部经典剧作的语言魅力,把握剧中人物形象。汤莎戏剧作为语言修辞之宝库,其它辞格的建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汤剧版本说明:本文所用《牡丹亭》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各例中动物比喻修辞格均用下划线标出。

(2)莎剧版本说明: 本文所用《哈姆雷特》为阿登版莎士比亚(THE ARDEN SHAKESPEAR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各例中动物比喻修辞格均用下划线标出。

[1]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M].王古鲁,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文艺春秋,1946,2(2).

[3]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社会科学战线,1978(02):208-216.

[4]陈瘦竹.异曲同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M]//楼宇烈.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白之.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6]Lyne, 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陈洁,谢世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明喻与暗喻的认知探究[J].四川戏剧,2015(3):46-51.

[8]李曙华.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6(11):89-94.

[9]徐盛桓.隐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二[J].当代修辞学,2020(2):11-23.

[10]徐盛桓.隐喻解读的非线性转换——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三[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5):1-9.

[11]徐盛桓.隐喻喻体的建构——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2020(01):6-11.

[12]张越川,张国祺.分形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底蕴[J].社会科学研究,2005(5):81-86.

[13]Zeiger, A. Encyclopedia of English[M].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8.

[14]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马建忠.马氏文通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7]Cuddon, J. A.[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2.

[18]钟良弼.从“蟋蟀”和“杜鹃”看词语的文化传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7-12.

[19]杨光祖.文学批评的伦理之光——李建军《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论[J].名作欣赏,2017(16):131- 137.

[20]李建军.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6.

[21]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On Animal Metaphors of Tang Xianzu’s and Shakespeare’s Pl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ctal Theory: A Study ofand

XIE Shi-jian, YUAN Yong-da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There are many metaphors i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s pl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ctal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animal metaphors inand, and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vehicles. The study shows that fractal theory can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for the animal metaphors in the two plays. In the two plays, the “ex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are often expressed through simile, and the “inner” are metaphor and metonymy. Because the two authors differ in their times and writing styles, the “in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inare mostl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atural association”.

Tang Xianzu’s and Shakespeare’s plays;;;animal metaphors; fractal theory

2020-12-2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比较研究”(19BYY098)。

谢世坚(1966-),男,广西横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莎士比亚研究;袁咏丹(1996- ),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莎士比亚研究。

H15

A

2096-9333(2021)02-0043-07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2.07

猜你喜欢
辞格喻体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