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转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2021-05-18 08:49应苏辰
关键词:山水画小镇特色

鲍 捷,张 毓,应苏辰

文化价值转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鲍 捷,张 毓,应苏辰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从特色小镇文化价值出发,以黄山市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为案例,在分析其区位条件与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分别对其产业结构特征与地方文化特质进行解读。通过构建基于“产业兴旺、生态保育、社会发展、文化特色”四个维度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其当前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瓶颈进行测度与研判。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特色小镇文化价值转化策略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融入路径。

文化价值转化;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策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工具,通过特色产业集聚,带动地区经济繁荣,弥补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融合新模式。当前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从多个维度展开,空间结构是特色小镇的基底。特色小镇被认为是融合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型空间载体,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1]。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中心的空间组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导致空间属性及肌理的变化,相近或者互补产业的集聚形成新的空间载体[2]。在自身的空间组织中,形成了产村融合、产镇融合和产区融合等诸多空间模式[3]。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中,特色小镇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地理联系率较大,因此特色小镇的开发需要联动社会其他力量[4]。空间的组织、特色小镇的创建需要有鲜明的特色产业组织作为支撑,通过产业转型、产业升级[5]等推动小镇“生活-生产-生态”的多维度建设。因此,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基础在于构筑良好的“产业生态位”,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6]。其产业组织在实践中形成了通过改革体制机制,重塑要素流动的外部环境、整合本土传统要素与外来新兴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面向城市和乡村的输出机制,提供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7]等形式。在产业内容上,依托特色优势形成了诸如历史文脉型、新兴经济型和特色产业型等模式[8]。产业培育依赖完善的治理体系,因此,治理模式是特色小镇的命脉,“特色小镇”对开发区模式的超越,是对治理要素的统合利用,其能够有效回应多元化公共服务诉求,并理顺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9],未来从单向度的治理模式走向全域化、生态化[10]、精细化、全球化[11]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融合[12]已成为重要趋势。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不仅作为以旅游开发[13]、文化创意[14]、运动休闲[15]等为导向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其他类型小镇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16]的重要方向。

综上,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特色小镇的文化积淀来更加有效地增加产业、产品附加值,避免各类小镇产业同质性,科学合理地组织建设,成为当下重要的命题。尽管我国有关特色小镇产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类型多样,但对如何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基于文化价值转化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仍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因此,亟需遴选代表性案例,从梳理产业现状、挖掘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业融合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深渡山水画廊特色小镇概况

深渡镇位于黄山市歙县,形成于唐,兴建于宋,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为历朝郡县之重镇,素有“九省通衢”、安徽南大门之称。近年来,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改革发展试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安徽省环境优美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等称号。歙县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位于深渡镇的核心区域,于2016年3月列入黄山市首批特色小镇建设行列。2017年6月,《深渡山水画廊小镇规划》通过县政府批准实施。小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旅游产业基础扎实,2019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小镇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资源禀赋和一定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受限于黄山市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来自新安江流域保护的生态约束。深渡依托自身山水文化资源引导产业发展的特色塑造,对于审视与评估文化创意视角下的特色小镇产业现状,研判未来发展模式与路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

通过2018年4月、2019年7-8月、2020年5月等多次田野调查工作,完成了实地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政府部门、相关企业、部分居民及游客的访谈工作,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判,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构建研究框架。

首先,在分析深渡山水画廊小镇的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分别对其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互动状况)与地方文化特质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前文化建设问题与产业发展问题进一步探讨未来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中的瓶颈。

其次,围绕“特色小镇优质发展”的目标,开展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围绕“产业兴旺、生态保育、社会发展、文化特色”四个维度,进行每个方面的准则、指标细分,构建完整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通过专家打分平均取值,借助yaahp软件完成判断矩阵的构造、层次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软件输出所有指标层的权重结果(1)。各项加权得分=对应权重*对应打分,反映了其对于整体的贡献得分,各项权重为各项的期望得分,完善率=加权分之和/对应权重之和*100%,反映了各个准则层相对于理想状况的建设水平。

二、文化与产业发展现状与综合评价结果

(一)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来看,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东部新安江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沿江山地丘陵地带。小镇东连千岛湖,西接徽州古城,南倚新安江,是黄山-千岛湖-杭州“名山、名水、名城”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位于歙县半小时都市圈,黄山市一小时都市圈,是大黄山旅游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接处,是黄山旅游线上的交通枢纽。小镇周边水陆空交通设施齐全,拥有较为完整的综合交通体系。小镇位于长三角地区,靠近杭州、合肥、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周边存在数量可观的游客市场,受到多个市场圈综合影响。同时,小镇位于徽文化区核心地带,并毗邻吴越文化区,发挥区位优势,通过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具有先天优势。

从产业发展的资源本底来看,深渡山水画廊小镇及其周边拥有各类丰富的特色资源。从农业资源来看,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潭枇杷,另有蚕桑茶叶、油菜花海等。从自然资源来看,小镇毗邻新安江畔,绿水青山,景色宜人。从文化资源来看,小镇拥有漳潭村、漳岭山村、绵潭村、凤池村、九砂村、定潭村等8个中国传统村落,集聚了大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特色小镇文化特质分析

1.秀美独特的自然山水。新安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深渡镇,给当地带来了湿润温暖的良好气候,适合多种作物生长,两岸有着极佳的生态环境,现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新安江蜿蜒于连绵青山中,森林覆盖率高,水质清澈,山水、民居倒映江水,江水与岸边的村落、建筑相互呼应,无论在江岸何处都能看到自然美、人文美的图画。深渡镇的自然资源优质,能够较好地与人文要素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2.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深渡镇是安徽歙县的古渡口,历史上曾是皖南山区通往浙江的口岸,是“徽杭水道”的重要商贸渡口。独特的自然山水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作为徽文化的核心区,小镇饱受徽州文化的浸润,作为徽州对外重要通道与媒介,小镇亦广纳天下文明之精华。其传统文化通过新安江山水景观、古村落与徽派建筑、徽商文化、程朱理学与特色民俗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形态。

3.传承创新的现代气息。生态文明脱胎于新安江良好的自然山水。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环保部在新安江流域启动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且自2018年起,从国家到省层面均着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并进目标。新安江流域正发挥生态示范的作用,营造流域生态保护的氛围,生态文化根植于当地自然条件正随时代进步而悄然形成,并将强烈影响深渡小镇未来的发展。在生态约束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业结合自然山水与文化,一批依托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逐渐塑造出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

图2 深渡山水画廊小镇文化特质

总体而言,秀美独特的自然山水塑造了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深渡山水画廊小镇的文化特色较为鲜明,其内核与现代生态文明、旅游文化的价值相契合(见图2),亟待通过合理的产业发展路径推进实现文化多元价值的转化。

(三)特色小镇产业结构分析

当前,深渡山水画廊小镇第一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稳定。以枇杷、茶叶等种植为主,另有蚕桑、蜜蜂养殖、捕鱼等其它农业形式,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小镇内暂无大规模第二产业,体现形式主要为农产品初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枇杷、茶叶、蚕桑等产品的加工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第三产业以族游业为核心,“旅游+文化/渔业/农业”产业链初现端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为主要依托,产业按照层级递归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总体而言,小镇通过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镇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转型与附加值增长也取得可见进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因与第三产业存在供需关系,关系日趋紧密。农业的新形式体现也为第三产业提供补充。整体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但现阶段小镇部分居民,尤其是各村中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与经济作物种植,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带动,仍属于权力组织与外来资本“空降”所带来的外在因素,且仍具进一步深入与内化的拓展空间(见图3)。

(四)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结果

图3 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产业结构及其互动关系

根据定量评价的结果,对深渡山水画廊小镇在产业兴旺、生态保育、社会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见图4)。

首先,在产业兴旺方面,小镇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完善率分别为62%、65%,处于较低水准,特色产业支柱性、带动性不够。一方面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一般,无法达到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现有产业发展态势无法赋予当地居民很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发展潜力需要持续挖掘。

其次,在生态保育方面,生态发展趋势的完善度达到了81%,发展趋势较好,说明自新安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流域生态保育政策全面启动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育中治理现状74%的完善率较发展趋势低,说明仍需加强生态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发展,满足未来发展潜力。

第三,在社会发展层面,各分项指标评价差异较大,其中社会保障得分最高,达到91%,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覆盖率与灾害应对能力上,而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完善率仅58%,主要体现在商业、金融、医疗、文娱等基础服务较为薄弱。此外,公众治理完善率为71%、基础设施的完善率75%,相对不高,与其特色小镇的建设较为脱节。这一方面受限于其地理条件,另一方面新安江流域严格的生态保育措施也限制了道路、桥梁、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

图4 深渡山水画廊小镇文化产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结果

其四,在文化特色层面,文化内涵完善率为79%,体现在新安山水所塑造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文化层次丰富值得深度发掘。然而在文化表征方面完善率仅为64%,表明文化挖掘与开发实践不够充分,现阶段对地方文化发掘和利用程度不高,文化价值未能得到有效转化与很好体现。

(五)文化与产业融合互动发展问题研判

在定性与定量评价基础上,从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两大维度,对其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问题进一步研判(见图5)。

从产业发展问题来看:首先,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红利释放不足。除新安江山水画廊外,新安江串联景点的辐射范围仍停留在点域空间,受开发模式、政策体制的影响,居民短时间难以分享旅游业等新兴业态带来的效益。其次,多产业立足受限,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近年来强制性的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众多产业发展,生态与产业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现有其它产业约束效应明显,镇域内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较短,产业支撑小镇可持续发展存在隐患。第三,新兴业态不够成熟,传统产品竞争力不足。如生态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存在转型停滞现象,以三潭枇杷为代表的大多农产品仍以直接销售的方式获益,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转型短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园地出现荒废现象,村民参与种植积极性日趋降低。第四,旅游发展模式有待更新,旅游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新安江山水画廊沿岸旅游渗透程度低,游船观光形式存在时限问题,游客对于散布于各个村落的景点缺乏参与式体验,依托田园风光和乡土民俗开发的旅游产品有待加强,服务质量与优美的山水景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仍有较大差距。第五,旅游业与文化结合形式单一,文化附加值低。文化资源的开发仅停留在传统古村落、古祠堂、古牌坊等低层次观光层面,对拥有丰富类型的民俗文化(渔家文化等)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开发,文化品牌效应差。

图5 深渡山水画廊小镇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问题研判

从文化建设的问题来看:首先,出现传统文化涵化现象。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强势的外来文化思想对原有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为了迎合市场,盲目寻求突破口,简单粗暴地与大众文化结合。为满足顾客需求,部分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刻意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其次,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缺失。深渡山水画廊小镇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在利用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创造产业价值的同时,对文化自身的保护明显不足,以绵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缺乏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体系。第三,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小镇现阶段文化表现形式缺乏创意,与同类型其他特色小镇文化表现形式趋于同质化。最后,文化产业人才缺失。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见效慢、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当地缺乏专业系统性的人才培训,基层文化人才断层现象明显,文化人才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总体而言,当前深渡山水画廊小镇文化与产业融合过程中,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实现文化价值转化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需从文化与产业各自的维度出发,探索特色小镇文化与产业高效结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文化价值转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策

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来看,促进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实现多元文产融合路径,提升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稳抓文化培育,创新特色传承,不仅立足于时代背景,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站在历史高度,保护传统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促进城乡联动,增进区域一体化格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注重人文关怀,拔升人居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空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实现上述目标亟需从文化维度与产业维度各自探索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见图6)。

(一)特色小镇文化价值转化策略

1.突出文化特色,合理打造产品。深渡山水画廊小镇拥有多样化的特色文化,如新安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等,较全国其他同类特色小镇拥有特色较为鲜明的文化优势,应深度挖掘文化特色,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速文化价值转化,培育文化创意支柱性产业。如围绕“新安江山水画廊”特色,针对近期、中期客源市场定位,设计具有高体验性、高附加值、高趣味性的旅游产品,让特色产业发展与文化内涵提升紧密结合。避免盲目开发,如防止滥用旅游演艺、旅游展示的形式,使得当地的民俗文化涵化,逐渐丧失原真性,不单纯以迎合市场为目的去设计产品。

2.保护文化载体,延续活力动力。小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改变,因此在挖掘文化内涵、实现特色产业进步的同时,还应注意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应当注重物质实体的日常维护、修缮保管,尽量减少日常损耗和不必要的破坏,保证其原有的面貌。复原工作也应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史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完成。物质文化的开发应当突出特色化价值,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更为多样,针对当地的传统民俗、作物种植、戏剧特色、饮食工艺文化等,通过最直接的载体——原住居民,保留本真的文化形式与特色成为重要工作。应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引导,减少城镇化与生态约束带来的人口外流现象,充分设置利用政策制度,吸引居民回镇回乡发展,让更多的新生血液完成文化的交接与继承,延续本有的活力与动力。

3.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发展水平。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不仅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还需懂文化、善思辨的人才来进行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具体实践和管理运营。深渡镇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性、复杂性高,不仅需在概念营造、创意设计上做出符合当前文化特质的特色产品,还需在实施运作的过程中把握发展方向。能否充分引进并利用这类人才,是小镇产业开发顺利进行的关键。未来应放开人口进驻的政策红利,通过对应补贴或奖励的形式,吸引专业人才入镇,提高小镇发展的内生潜力。

4.分区划线保护,创新管理模式。在满足文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为保证多产业开发需求,提升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划定不同等级开发区域、划定保护红线等方式,实现产业开发建设、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成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确保在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相互协调,促进形成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此外,深渡镇城区核心商业街区风貌过于整齐划一,其背后也是缺乏风貌保护的结果,应划定重点风貌保护区域,编制对应的开发条例指导建设。

(二)特色小镇文化产业融入路径

1.原生产业文化延伸。近年来,在生态约束背景下,深渡镇域众多产业立足受限,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小镇渔业、枇杷种植等原生特色产业参与旅游具有一定优势,且随着新安江山水画廊建设的推进,原生产业可作为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有效着力点。镇域范围内,依托原有的特色种植业基础,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农业,完善产业链,促使深渡镇整体农业水平提升,能够为新安江山水画廊形成良好的旅游载体,提供多种农产品及农业体验旅游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且随着文化的介入,特色产业知名度得以提升,原生产业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图6 深渡山水画廊小镇特色产业体系构建

2.特色产业发掘再造。依托当地特色山水文化,发掘潜在旅游项目和产品,拓宽旅游市场。对现有旅游市场和产品进行人性化、精致化的改善,不断延伸完善其旅游产业链,引领项目建设、功能配套、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特色产业文化,通过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相辅相成,推动新一轮市场拓展。

3.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体验”为核心,融合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营销服务等,逐步推进形成产业融合型新业态。与传统旅游相比,新兴产业不局限于观光,而是强调游客的主动性和参与,如医疗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通过“旅游+”“+旅游”等举措有效整合产业外资源资本,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结语

文化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小镇可持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对小镇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需建立在价值识别与意义赋予的基础上,寻求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实现立足于文化价值转化的产业发展与综合利用方向,探索文化与产业高效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机制。论文以新安江沿岸的黄山市深渡山水画廊小镇为例,在剖析其文化特质与产业发展综合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镇文化价值转化策略与文化产业融入路径。为以特色文化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发挥其文化创意优势,以及为其他产业类型主导的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塑造,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仅就单一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区域分异明显,以及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各地特色小镇文化价值转化的基础与内外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性,未来研究亟需面向基于不同地域类型、不同文化特质、不同产业结构的特色小镇进行拓展,进一步总结、提炼更多文化价值转化与创意开发模式。

(1)本评价体系涉及到的具体指标,可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标——定量评价,标准化处理。即有具体数据、对应参考值,通过判断指标正负,对应计算消除量纲影响,得出各项分数。II类指标——定量评价,主观赋值。即有具体数据,但缺乏参考值无法标准化处理得出结果,通过等级打分,其中{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对应{1,0.75,0.5,0.25,0},最终取平均值得出各项分数。III类指标——主观评价,等级赋分。即难以用具体数据衡量水平,等级赋分同上。)

[1]王博雅,张车伟,蔡翼飞.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40-147.

[2]李娜,仇保兴.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J].城市发展研究,2019(1): 8-12.

[3]李冬梅,郑林凤,林赛男,等.农业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与路径优化——基于成都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8(5):79-90.

[4]方叶林,黄震方,李经龙,等.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6):1273-1284.

[5]田娟.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35):72-73.

[6]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7]陈博文,彭震伟.供给侧改革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再探——基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8(1):73-82.

[8]张环宙,吴茂英,沈旭炜.特色小镇:旅游业的浙江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178-184.

[9]周鲁耀,周功满.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7(1):51-55.

[10]李志强.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100-110.

[11]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0.

[12]戴晓玲,陈前虎,谢晓如.特色小(城)镇社会融合状况评估——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1):110-118.

[13]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等.旅游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与路径[J].旅游学刊,2018(6):7-9.

[14]王国华.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8-16.

[15]张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1):18-26+41.

[16]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 Transformation

BAO Jie, ZHANG Yu, YING Su-chen

(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nhui)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aracteristic town, this paper, taking Shendu Landscape Gallery town in Hua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its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resource background.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easures and judg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of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cultural valu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tow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21-0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权力、自然及其社会建构——河流旅游空间生产研究”(418011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ZH237)。

鲍捷(1985— ),男,安徽合肥人,人文地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发展、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张毓(1985— ),女,安徽宿州人,旅游管理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运行。

G124

A

2096-9333(2021)02-0123-09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2.19

猜你喜欢
山水画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熊的小镇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小镇(外一篇)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