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强 王云霞
摘要: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立足学生实际,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可以快速与作者在思想和心灵上进行交流,产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从而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进行积极表达。
关键词:阅读情境;语言表达;语文素养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佳作,如《春》《背影》《散步》《秋天的怀念》《猫》等等,这些作品耐人寻味,感人至深。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关注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观摩听课、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以题代讲,缺少语言的感知。部分教师常常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缺少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第二,教师注重文本分析,缺少阅读情境的创设。这种教学常常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第三,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机械地接受知识。阅读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还原阅读感受,从而主动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基于上述内容,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情感体验情境,感知语言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教师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体验活动,注重对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取有效的信息,驱动学生表达更加精准。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言语置换中体验人物情感,感知语言。经典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多是含蓄凝练的,是作者不断推敲、字斟句酌的结果。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紧扣文本语言,并设置一定的情感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品语言的精妙。比如,学习《背影》一文,许多学生简单地理解文本的主题为“称赞父爱的伟大”。笔者执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旨,有意识地创设体验活动,让学生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深义。体验活动安排如下:假如你写父爱,你会怎样称呼你的父亲?学生会回答“爸爸”。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称呼父亲的时候,多用哪个词汇?学生发现文本中多用“他”来称呼父亲,这样的称呼带着一种隔膜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用“爸爸”替换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且将文章中的片段改变为情境语,并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发现使用“爸爸”更有亲切感,“背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爱的怀念,更多的是作者内心的忏悔。“背影”成为了一个生命符号,它代表着父子两代人之间的隔膜、矛盾以及最终的突破。学生在语言现象和实践之中把握了文本的内蕴。
二、设置语言表达情境,激发语言表达
首先,设置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积极性,需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健康地思考。比如,学习郑振铎的《猫》一文,笔者发现黄厚江老师授课时没有询问学生家中是否养过猫,他认为这与文本毫无关联,黄老师巧妙地让学生结合自己初读文本的感知,给文本中的三只猫起名字。具体片段如下:
师:如果我们家有三只猫一定会依据猫的特点,为它们起一个萌萌哒的名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家的三只猫分别取一个名字?
生:第一只猫叫“白球”。
师:你的反应很快,再读读关于第一只猫的描写句子,再精准表达一下。
生:文中写了第一只猫是花白色的,又说它滚来滚去,所以叫它“花球”更好。
生:那么用这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二只猫会爬树,而且跳来跳去,颜色是黄色的,可以给第二只猫叫做“黄跳跳”。
生:也可以叫做黄皮皮。
师:很好,我们完全可以倒装为“皮黄黄”,这样显得第二只猫更为调皮。
生:第三只猫命运最悲惨,我们可以叫它“小可怜”。
生:它的颜色是“花白色”可以叫它“花可怜”。
师:老师要为你们敏锐的眼光点赞,大家善于捕捉文本中关键的字词,结合物象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将语文的天赋运用到生活中。
由此可见,黄老师巧妙地设置言语表达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表达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紧贴文本语言进行表达、转化、加工,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设置语言表达的活动情境,让阅读更有趣。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德馨”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情境:(1)根据文本写作背景,联系刘禹锡在和州做通判却不受知县大人喜欢,被迫迁至破烂不堪陋室的情景,将文本改变为情景剧本。(2)以刘禹锡的口吻,围绕“我的‘陋室是否简陋”的主题 ,发表200字的观点。(3)学习本文的句式。学生围绕一定的活动情境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深刻理解“德馨”的内涵。
三、设置丰富的想象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设置一定的想象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品读,反复咀嚼,驰骋想象,从而弥补“空白”,积极地表达自我的情感。
首先,运用想象,拓展留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很多留白,让读者阅读后有一种意犹未尽感觉。教师要善于运用留白,挖掘留白背后的内涵,从而引导學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以阅读《猫 》一文为例,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语言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中笔者抓住“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了屋瓦上了”一句,引导学生从猫的角度,以猫的口吻进行细节补白,从而揣测猫的内心世界。学生补白片段如下:
生1:我明明没有吃鸟,为何主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给我一棍,你们人类真是不辨事实的物种。
生2:我虽然相貌丑陋,但是我心地善良,你们怎么认定了我是干坏事的呢?你们太以貌取人了!
生3:我常常盯着那鸟笼,是因为我没玩伴,平时也不受你们家主人的待见,而现在偏偏一口咬定我是吃鸟的那个。我实在太寂寞、太委屈了!
学生紧紧扣住文本中的留白,巧抓细节进行有效补白,不难看出第三只猫的命运悲惨。学生在补白中也能够探究出造成第三只猫悲惨命运的是作者。作者借此作品表达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自责,呼唤社会敬重生命,反思自我。
其次,借助图画,发挥想象,积极表达。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插图,可以让学生进行意境再创造,从而体悟文本意境,探究文本意蕴。比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史铁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看到这样的画面,结合画面的意境,以史铁生的口吻写一段内心独白。部分学生结合画面展开联想,真挚地表达内心感受。援引片段如下:
母亲,现在我和妹妹在一起,正如你所嘱托的“好好儿活”。我的第一部作品也已经发表,每当秋季来临的时候,我就想到那次您邀我去北海看花的情境,今年的菊花开得异常的鲜艳。即使秋风来得有点早,它也在秋风中毅然绽放。我常常一个人在这个秋季摇着轮椅,走进公园,想起您为了我的病东奔西走,寻医问药的场景。有时我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而一想起您的那句“好好儿活”不禁又变得坚强起来。
由此,学生在图画中形象化地感知作者昔日与母亲在一起的场景。同时,通过画面的再现也使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学生进行作品再创造,彰显出作品潜在的张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J].语文学习,2004(4).
[2]潘飞雨.无解与可解的转化[J].中学语文教学,2020(4).
作者简介:何志强(1978— ),男,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