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湖北 武汉 430014)
脑中风已经成为危害人群生命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多因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发生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脑功能障碍,中风后患者通常会存在言语功能障碍、肢体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2]。临床通常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改善微循环、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早期肢体活动等对症治疗,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中医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发挥活血、通络、舒筋、理气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3]。本研究旨在探究针灸治疗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医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A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9~78岁,平均(52.81±4.96)岁。B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1~79岁,平均(52.53±4.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4]与《中医内科学》[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头部疾病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异常者;不耐受针灸治疗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组患者实施改善微循环、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同时需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具体如下:①进行上肢的上举、内旋、外展,下肢的内收、外旋、屈曲、抬高等锻炼,1次/d,30 min/次,依据患者情况逐渐实施刷牙、拿东西等功能训练。②实施特定训练与诱导,包括维持行走能力、保持平衡能力。③使用Bobath技术,采用正常姿势与平衡反射,诱导正常动作,并对肌张力进行有效调节;使用Rood技术刺激,引起患者的应答反应,激活神经功能,密切关注患者反应,结合实际情况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直到最高级训练。④对于语言功能障碍者,由护理人员训练患者的单音节发音,根据患者的情况,继续锻炼词语、语句与段落,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并与患者沟通交流,整个过程需具有目的性。训练时可播放广播、电视、音乐等,对语言感知能力进行锻炼。⑤对于肢体功能障碍者,指导患者保持健侧卧位进行按摩,并辅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若患者的病情稳定,开展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以跨步练习、伸手屈膝为主要训练内容。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取的穴位包括手足阳明经穴、人中穴、少阳穴、太阳经穴、足三里穴、合谷穴、阳陵泉穴、曲池穴、昆仑穴、肩髃穴等,选取0.4 mm×50 mm的毫针,常规消毒后,以提插捻转方式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20~25 min,1次/d,连续进行7 d后,休息3 d;在针柄上插上艾草,于神阙穴、关元穴进行温针灸,20~25 min,1次/d,连续进行7 d后,休息3 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即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转速离心5min,取血清,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白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③血液采集、血清制备及检测方式同②,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④使用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评分[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障碍情况,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使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7]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B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炎性因子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
组别 例数 I L-6(n g/L) T N F-α(μ 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 5 3 4.6 2±6.7 4 1 2.8 4±3.5 6* 4.7 3±1.2 3 3.6 1±0.9 8*B 组 3 5 3 4.5 7±6.8 9 9.2 8±3.1 9* 4.6 9±1.1 7 2.1 8±0.7 6*t值 0.0 3 1 4.4 0 6 0.1 3 9 6.8 2 2 P值 > 0.0 5 < 0.0 5 > 0.0 5 < 0.0 5
2.3 血管内皮功能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升高,B组高于A组;两组患者血清ET-1水平均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NO:一氧化氮;ET-1:内皮素 -1.
组别 例数 N O(μ m o l/L) E T-1(n 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 5 8.1 2±1.3 4 1 2.2 3±0.9 8*1 5.8 9±1.7 5 6.8 6±0.9 6*B 组 3 5 8.0 9±1.0 9 1 5.1 8±0.6 7*1 5.6 3±1.9 8 3.5 4±0.8 7*t值 0.7 8 4 6.7 8 4 0.5 8 2 1 5.1 6 0 P值 > 0.0 5 < 0.0 5 > 0.0 5 < 0.0 5
2.4 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 分)
表4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Fugl-Meyer评分 Barthel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5 31.63±5.56 45.27±7.56* 25.87±4.67 51.74±8.95*B 组 35 31.12±5.39 68.19±7.34* 25.95±4.18 81.54±7.72*t值 0.390 12.869 0.075 14.91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应以扩张脑血管,恢复脑部血流量为主要原则,有助于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改善患者的言语与运动功能障碍情况,利于患者预后,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疗效不理想。
中医对脑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中医认为该病与气血逆乱、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筋脉失养有关,中风后机体处于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的状态,易导致气血上逆,经脉运行受阻,肌肤筋脉久失濡养,从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主张通过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针灸手足阳明经穴、人中穴、少阳穴、太阳经穴、足三里穴、合谷穴、阳陵泉穴、曲池穴、昆仑穴、肩髃穴等穴位,可放松机体痉挛的肌肉,活血舒筋、疏通脉络,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温针灸神阙穴、关元穴等穴位,可调理血气、温通经络、活血通络,发挥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患者康复,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利于患者预后[8-9]。本研究中,B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B组高于A组,表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
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则患者病情加重;NO在防止血栓形成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含量的下降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ET-1具有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在组织缺血缺氧及血管内皮损伤时含量明显增加。现代医学表明,针灸可舒筋缓急,促进机体整体功能恢复平衡,使经脉顺畅运行,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并降低血液聚集度与黏稠度,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使脑血管扩张,增加脑部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助于改善肌肉状况;针灸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促进内皮细胞重组和再生,缓解肌肉痉挛症状,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利于患者恢复,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利于患者预后[10]。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ET-1水平均降低,B组低于A组;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升高,B组高于A组,表明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可降低炎症反应,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可降低炎症反应,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