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汉,肖文良,唐华中,韦 磊,廖淑英
(东莞市石碣医院普通外科,广东 东莞 523290)
非哺乳期乳腺炎在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老年期等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影响有限、能够自愈的炎症[1]。临床上出现最多的症状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采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缩小病理肿块,但治愈后复发概率较高,且长时间使用同一种类的药物很可能引发库欣综合征、糖耐量降低。中医将非哺乳期乳腺炎称为“乳痈”,瓜蒌牛蒡汤针对症状中包含“乳痈”,服用该方剂后,能够达到理气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目的,对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与预后,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莞市石碣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8.85±0.89)岁;未生产8例,初产妇13例,经产妇9例;病程3~13 d,平均(3.52±0.43) d;双侧乳腺出现炎症7例,单侧乳腺炎症23例(左侧14例,右侧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29.25±1.08)岁;未生产7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9例;病程2~11 d,平均(3.27±1.23) d;双侧乳腺出现炎症5例,单侧乳腺炎症25例(左侧15例,右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符合《乳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与《现代中医乳房病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在非哺乳期内,其乳晕处或乳房的外周出现肿块,且普遍在24 h内迅速扩大者;经过超声检测发现乳导管处于“扩张”状态,回声出现异常,不均质回声与混合回声包块半液化者;患者侧腋窝处的淋巴结异常肿大者等。排除标准:经过检测,确认患有乳腺结核或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者;合并重症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脏器疾病者;患有其他乳腺疾病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771,规格:5 mg/片),20 mg/次,2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内改良后自拟的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患者存在急性脓肿期、慢性肉芽肿期两种情况,针对不同时期需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急性脓肿期:采用改良“瓜蒌牛蒡汤”,方剂为: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黄芩、山栀子、连翘、金银花各12 g,鹿角霜15 g,路路通10 g,生甘草、陈皮、青皮、柴胡各6 g,常规煎煮,取汁300 mL,分两次口服,150 mL/次,1剂/d,每次同时冲服三七3 g。慢性肉芽肿期:方剂为:生甘草、炙甘草、连翘、金银花各5 g,路路通、陈皮、青皮各20 g,天花粉、三七各10 g,以上七味中药研末,每次3克,煎煮5分钟后加入少量黄酒后服用,每天2次。若患者患处红肿程度较重,疼痛感较强,将青黛粉配少量酒精,充分融合后,包裹于纱布中,外敷在患处;若患者对酒精过敏,则可将外敷药物换成三黄散,纱布用胸罩外固定,2次/d。治疗一段时间后,若发现患处肿块出现较为明显的液化迹象,且存在一定的“波动感”,则可采用微创切口的方式,执行引流操作。两组患者均治疗7 d,治疗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痊愈:乳腺肿物、红肿、疼痛、脓肿等现象全部消失,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显效:乳腺肿物、红肿、疼痛、脓肿等现象基本消失,总体治疗成效朝着良好方向发展,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有效:乳腺肿物、红肿、疼痛、脓肿等现象有所消失,但仍有部分症状遗留;无效:所有症状并未消失,甚至出现进一步病变[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房肿物、乳房脓肿等中医症候积分进行评估,每项总积分为3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机转速设为3 000 r/min,离心8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介素 -6(IL-6)、白介素 -4(IL-4)、白介素 -2(IL-2)水平。④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溢液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症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房肿物、乳房脓肿等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乳房疼痛 乳房红肿 乳房肿物 乳房脓肿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85±0.19 0.47±0.08* 2.09±0.28 0.59±0.13* 1.76±0.27 0.36±0.06* 1.25±0.16 0.25±0.07*对照组 30 1.89±0.22 0.85±0.17* 2.11±0.29 0.87±0.12* 1.78±0.28 0.58±0.13* 1.31±0.22 0.47±0.11*t值 0.754 11.078 0.272 8.669 0.282 8.416 1.208 9.24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2、IL-4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g/m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g/mL)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6:白介素 -6;IL-2:白介素 -2;IL-4:白介素 -4。
IL-6 IL-2 IL-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220.24±105.27 79.24±38.28* 26.24±2.49 14.34±0.93* 215.24±101.52 83.14±37.36*对照组 30 219.24±109.24 167.24±60.24* 25.93±2.63 20.14±1.64* 221.42±105.48 154.52±56.21*t值 0.036 6.753 0.469 16.850 0.231 5.58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2.4 复发率 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例(%)]
近年来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其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复发,在临床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自身免疫异常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当机体免疫亢进,会促使患者发病,该疾病可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造成众多不利影响[5]。单纯采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治愈率降低。
中医认为“乳痈”以肝郁与胃热为主要病因,应采用具有疏肝清胃、通乳消肿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瓜蒌仁、牛蒡子可入胃经,瓜蒌仁散结宽胸,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青皮、柴胡疏肝升阳,陈皮理气健脾,天花粉、金银花、黄芩及山栀子清热解表,路路通利水通经,三七散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通乳散结、清热消肿之功效,围绕急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实际特点,对其中的某些药物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并以青黛粉配少量酒精、三黄散外敷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红肿、乳房肿物、乳房脓肿等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加减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可有效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IL-6是一种炎性介质,当患者乳腺局部受到损伤或感染时会导致血清IL-6水平持续升高;IL-2为常见炎性因子,可引起T细胞增殖,放大炎症反应,其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4影响免疫应答,促进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其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发病密切相关[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瓜蒌仁对乳腺炎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黄芪中的黄芪素具有抗炎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且对脓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2、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加减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可缓解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机体变态反应。
综上,加减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可有效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复发率,缓解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机体变态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