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语文方式 普及中国音乐母语文化

2021-05-12 12:21王晔
音乐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母语语文课

王晔

“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是我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当时的论文题目是“中国音乐基础课教材构想”,在2005年毕业论文答辩时,曾被问及这一方向是否具有研究价值;2009年我进入附中工作的专业考试中,又一次被问到“中国音乐基础课”研究的必要性。近年来,我收到的问题逐渐从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变成了“中国音乐美在哪儿?”“怎么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如何区别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中国音乐?”围绕着中国音乐问题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我意识到:怎样更好地理解、传达、感受中国音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推广、普及正在发生……

在音乐学院工作的这些年,我常常与音乐学系、作曲系、民乐系的专家学者交流有关中国音乐教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在基础课中埋下一颗美好的中国音乐种子,是让更多的人领悟中国音乐重要的一环;而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埋下这颗种子,是成功发芽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这些年来,我收集、比对了各学科、多种类的基础课教材,发现视唱练耳课教学同我们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教学非常接近。语文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课,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专业基础课。在视唱练耳课中全面展开中国音乐的学习,无疑是推动中国音乐发展的最佳途径。借鉴、采用语文课的教材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我对中国视唱练耳课教学的新思路。

《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是我试图解决在教学中有关中国音乐问题的尝试。我的想法是以中国语文的教材结构来搭建这本教材,以中国语文的教学方法来普及中国音乐母语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一本孕育中国音乐的基础课教材。

视唱练耳目前的课程设置(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为,从小学四年级至本科三年级,大约12年,每周2—4课时不等。这12年里的主要授课内容是建立在西方大、小调体系基础上的听觉、记谱、读谱训练。使用教材主要包括:苏联的《自然音体系》《变化音体系》《二声部视唱》《三声部视唱》《法国视唱》34册、布尔诺维尔《单声部视唱》、吕耶夫《视唱练习18首》、包含中国音乐的视唱教材有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写的《单声部视唱》《二声部视唱》等;包含中国音乐的视唱和听写的教材有: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编著的《视唱练耳分級教程》。但是,在现有的教材中我们没有一本专门讲中国音乐的教材。事实上,经过12年的基础课教育,各专业学生对大、小调音乐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是清晰的,对中国调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是模糊的。这主要是因为课程中讲得少,也因为不怎么考,更是因为老师很难对不考的东西进行梳理、挑选、聆听。长久以来,中国音乐在基础课教育中被束之高阁。

其次,《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向语文课本结构及教学方式的借鉴及其优势。

在2016年《法国视唱1B》(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后记中,我提出将视唱练耳定位为音乐学习中的语文课。摘录如下:“这门课纵贯大、中、小学,既包括基本的生字、生词(即基本音高、音程、和弦)的认读记忆,也包括组词、造句(即节奏、音阶)等灵活使用能力的训练;它包括与生活、自然有关的短文、诗歌(即各种民歌、曲调)的欣赏理解,也包括对富含哲学、科学原理的小说、戏剧(即歌剧、舞剧、交响乐)等较复杂作品的基本结构的审美引领和发散性思考。如果说语文是通过对文字的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那么视唱练耳是通过对音符、节奏的聆听和歌唱使人领会音乐的奇妙,并以此作用于一个人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我希望能够通过欣赏、分析名曲,背默优美乐句,使学生逐渐了解音乐的基本表达方式;在磨炼音高、音程、调式、节奏等技术的同时,逐步培养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歌唱、抄写和写作的过程中慢慢出口成章。

中国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里,沐浴在优美的文章、精妙的诗句、幽默的言辞、独到的见解中。言辞在每节课后逐渐精准,思想在每节课后逐渐明晰,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在每节课后逐渐丰富,这一切都离不开孩子们手中那本小小的语文书。语文课本历经千年打磨,其方法是按照不同主题分成不同单元,然后展示课文,分析课文,就字、词、句逐步学习。

《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各单元以调式成编,由6—9首民歌、器乐、说唱、戏曲作品组成,每首作品为一篇,每篇包含导读、乐谱课文和课后练习三个部分,在每个单元后设单元小结、习题与视唱。单元导读主要介绍作品流传地区、作曲者、乐器等;乐谱课文即作品的乐谱,其中部分包括简谱和五线谱,以及不同版本音响的网络链接推荐与尽量中立的欣赏导语;课后练习包括音程组合、节奏组合、调式、乐句形态分析以及乐句创作等内容。这些练习虽然都是视唱练耳课的传统技术训练,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为这些内容设计了丰富的种类,努力使技术练习充满趣味,力求通过练习在感受中国音乐的意蕴的同时,发挥出个人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涉及音乐审美的培养,我通常采取感受美,首先要列举出美的事物本身的方式,然后就相同主题的不同创作进行对比,再从不同角度条分缕析,最后就某几个技术点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欣赏一首作品的几个不同版本,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评价,然后讨论为什么做出这一选择,一般要说出演奏的速度、节奏的长短、句子的气息以及这些技术结合后为我们带来的听觉感受;最后我们会演唱、弹唱或听写这首作品。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孩子们会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结合自己的审美进行重组或创新。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面对音乐时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地为他们建立自己的音乐审美观。

学习中的孩子们,经过语文教育后的成果体现在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作文能力上,经过视唱练耳教育后的成果体现在准确的音乐表达和作曲能力上。学习语文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语文教育使我们在生活中表达得更好,感受得更深,它同时也提供给我们每个人成为作家、诗人、撰稿人的可能。学习视唱练耳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成为作曲家,视唱练耳教育使我们在音乐中敏锐地辨析,深厚地感悟,同时也提供成为音乐家的可能。就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审美和磨练技术缺一不可。

再次,使用《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普及中国音乐母语文化。

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母语对于民族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音乐母语指的是一个地方的音乐特色,它是一方水土孕育的音高、音调、音色、渲染手法、呈现方式的综合。音乐母语相较于纯粹的语言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最显著的优势是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这一特点既有助于多民族融合,又可以强调各民族间不同的特色,从而达成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相互繁荣。其次音乐作品作为艺术品具有更容易保存和流传的优势,一首包含音乐母语文化的作品,常常可以唤起人内心深处不自觉的回忆与共鸣。在一些特殊的时刻,音乐比语言更加有力,比如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充满亲情温暖的《春节序曲》。

展示和分析优秀的音乐母语文化作品是《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的特点,我们力求挑选出音乐母语文化的经典之作呈现其中。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着天然的选择趋同,青少年对美好的事物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洞察力和模仿力。通过在音乐基础课中的音乐母语教育,为中华民族未来的人才种下中国音乐的种子,期待他们强大的学习力成长为无限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我们在语文课本中欣赏过《桃花扇》《牡丹亭》,在语文课本中仰慕过嵇康、阮籍、魏晋风度,但这些内容在专业音乐的基础教育中却难觅踪影。我们有许多怀揣梦想的学子,他们中大都具有良好的音乐品位和精纯的专业修养,面对中国调式却聱牙诘屈。知识熟练运用在于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希望《中国音乐基础课训练教材》可以用经典的作品和伟大的人物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美好的中国音乐之窗,然后一起憧憬中国音乐的未来。

猜你喜欢
基础课母语语文课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语文课文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