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视唱练耳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音乐教育领域内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增强,在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中,在各层次的音乐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普及。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中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正确的读谱能力、音高音准感、节奏节拍感、一定的表达与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视唱练习得以接触不同风格的乐曲。
(一)作者介绍
《視唱练耳简明教程(上)》由蒋维民教授与周温玉教授共同编著。蒋维民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高等音乐院校视唱练耳学会副会长。周温玉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以上两位老师曾分别或合著过多本专著与教程。主要有《视唱的艺术——音乐会视唱曲集》《音乐听觉训练12讲》《实用练耳教程(1-5册)》等十余种,其中有不少教材沿用至今,仍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大学音乐类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课程教材使用。
(二)目录框架概述
本书共分为二十个单元,除前言和教学建议之外,其余皆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不同单元,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可分为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节拍、节奏训练;第二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三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四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五部分为低音谱表训练,第六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七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八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九部分为变化音训练;第十部分为两声部视唱。
(一)教学布局
书中说到,视唱练耳课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唱唱、听听、唱唱、写写。其中,“唱”出现了两次,从唱到听,从唱到写,如何唱、如何练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本书专门在训练前给予了教学建议,提供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参考意见,其中更加具体的教学细节,皆在每个单元中有进一步的提示。[1]
第一部分是整个视唱训练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书中的教学建议指出,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养成用手正确打拍的习惯、背打背写相关节奏型,这样才能达到听唱结合自如。第二部分视唱训练开启调式和调性的训练,视唱教学建议针对不同的调式形式进行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在练习和声小调时加入对和声调式中特征音程的训练,把握调式色彩,增强调式调性下的音高音准感,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调式分析,找出其中的理论依据,并进行演唱和记写。从第二部分开始,其后还有两个部分皆为调式调性训练,难度从一升一降视唱开始到三升三降视唱结束。其中教学建议指出,要加强移调与背谱练习——移调能够增强学习者对于钢琴琴键的熟练度,也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不同调式调性框架下音高音准感的把握程度;背谱练习可以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加以实时的复习与巩固,还能作为阶段性学习的总结测试与训练小结。从第三部分开始,分别有三个部分进行了较复杂节奏节拍的训练,对于较复杂的节拍安排,本书的教学顺序为:3/8拍、6/8拍—2/2拍、3/2拍—32分音符、混合复拍子与变拍子。先从不同音符时值为一拍的节拍出发,各类较复杂节拍,书中要求详知每项内容的核心要点,指出应将较复杂节拍中的重音位置的改变与旋律线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其训练主要目的。
十个部分的单元中,有三个独立单元训练,分别为低音谱表训练、变化音训练和二声部视唱训练,其对应了下册听写训练的各个章节。教学建议依次如下:低音谱表的训练属于视谱的范畴,考虑到学习者来自各个专业,有很多并不是低音谱表视谱的乐器,故这一章节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变化音的训练中特别提到了增一度和小二度的半音音程关系训练,强调了半音阶的听唱训练。最后一部分的两声部视唱同听写训练一样,教学建议中指出,虽然将二声部视唱放在了最后,但其训练进度可根据调式调性训练一同进行,根据不同的调号顺序,在进行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同时,适时的加入二声部的视唱训练,并提出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的高效学习方式,力求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进度,稳步前进。
(二)内容特色
本书最大的内容特色是加入了准备练习这一重要训练内容。书中安排了准备练习的几个单元分别是第三—七单元、第九—十单元、第十三—十四单元以及第十六—十八单元。它们的共同特点,皆是调式调性等音高音准方面的视唱训练内容,这也是视唱学习的核心内容。
以第三单元的C自然大调调式调性训练为例,其准备练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音阶、调内音程模进、唱主音到各音及导音到各音、唱主和弦及正三和弦。这些训练内容皆不是视唱作品或视唱曲,而是单独的视唱练习,其中调内音程模进还根据音程的协和程度又分为三度音程模进和五度音程模进。该单元还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指出若进行大调的训练,需先学习了解大调中主音到各音之间的关系由大音程和纯音程构成,形成大调式色彩。又如唱主和弦以及正三和弦之前,需学习了解在大调中的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的性质,它们结合在一起,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大调式明亮的调性色彩,从调式调性的横向与纵向训练同时出发,更加系统地体现调性感,完善对C自然大调的整体把握。
(一)训练方法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学的过程中,视唱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集体演唱、个人演唱、小组演唱、背唱、移调演唱等等,这些不同的演唱方式可在视唱练习中交替使用,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独立使用。[2]
为了更好地加强综合的音乐感受力,提高视唱的积极性与表现力,训练手法可从单一唱的训练进化到弹与唱相结合的训练。除了在两声部视唱中加入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的训练方法之外,在视唱学习中还可加入伴奏,形成带伴奏视唱的训练。本书中包括准备练习在内,都加入了大量的带伴奏视唱,不仅可以供教师作为视唱练耳课堂练习使用,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自弹自唱的训练方式,增强教程的实用性。[3]
(二)实际教学中的“唱”与“练”
在视唱训练中,针对调式调性的训练,还分成首调唱名法训练与固定唱名法两种形式。“首调唱名法,是一种由法国和意大利记谱法发展而来的记谱方式,其特点在于能简化读谱的程序。用唱名do,re,mi,fa,sol,la,ti等表示與一主音关联的音阶中的7个音阶。”这种唱名法不因调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视唱的唱名。与首调唱名法不同的是,“固定调唱名法,即唱名绝对固定,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在五线谱中对于读谱和乐器的演奏上较为方便。”固定调唱名法会根据调式调性的改变来更改视唱的唱名。
以书中第六单元调式调性训练(四)为例,该单元以练习G大调、e小调、G宫系统调为主。这三个调皆为一个升号的调号,由此可见,这是书中第一次出现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不同的调式调性训练。从该单元起,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训练需求,书中把“练”(即“准备练习”)分成了I类和II类,I类为固定唱名法训练,II类为首调唱名法训练。
I类练习包括:构唱升fa练习、音阶、音阶调内音级模进、唱主音到各音及属音到各音四个部分,与上一章内容特色中举例的第三单元C自然大调的准备练习相似。II类练习包括:音阶、唱多音音组、唱调内和弦、唱快速级进及三度小跳的片段四个部分,其中音阶练习与唱调内和弦练习与I类练习相同。书中要求,固定唱名的训练,首要是确立新的调性感,将唱、听、写融合为一体。放入实际G大调练习中,即为把握“升fa”音的音准,领悟这个音与调内各个其他音级的关系,故练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升fa的构唱练习,感觉出升fa与相邻两音的正确距离,找到除调主音、主和弦之外,调内各音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感觉。而首调唱名的训练,则更注重“识谱”这一中心任务,书中提到,首调唱名法又称“移动do唱名法”,例如在G自然大调中,唱名do永远对应的是主音,所以当学习者看到曲谱中的主音sol时,也要唱成“do”,与其他的音级所呈现的音级关系也都固定不变。所以在G大调准备练习中,II类首调唱名的训练加入了唱多音音组的练习,该类练习没有规定节奏节拍,用全音符记谱各个音高,共五个例题,每个例题从易到难6-12个音符不等,音程关系由二三度起步,逐渐扩展。在熟读所有例题后,后续练习还可以加上节奏,以增加难度。对于大课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课上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训练或连唱训练,以培养同学之间的默契程度。[4]
视唱训练中的“唱”与“练”是密不可分的。“练”是“唱”的重要前提条件,视唱中的准备练习,使学习过程更细致,学习者更贴近实际,增强教程的实用性,也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了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技能,为视唱练耳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1]王文婷:《试论旋律听觉训练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运用——以〈视唱练耳简明教程(下)〉为例》,《北方音乐》2020年第5期,第165-166页。
[2]汪苗:《视唱练耳在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音乐生活》2020年第5期,第79-81页。
[3]雷光耀:《谈视唱的音准与训练》,《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第146-149页。
[4]范建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读谱训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6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