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楠
摘要:柳子戏俗称东柳,与南昆、北弋、西梆成为四大经典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的戏曲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当今的戏曲审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柳子戏源于山东,是一个极具山东地方特色的剧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柳子戏略微显得有些落寞,不如其他三种戏曲样式兴盛。这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使得许多学者开始对柳子戏进行研究和探析,希望能够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柳子戏理论体系,帮助其更好的发展,而不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升柳子戏的艺术价值,让柳子戏可以为当今的戏曲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柳子戏自元代和明代发展至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柳子戏中笙的伴奏传承至今,其演奏技巧基本上靠口口相传,因此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传艺方式,没有很严密的理论框架和教育体系。但是在近代和当代,柳子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这也使得当前对于笙在柳子戏演奏的技巧和风格研究非常有限,几乎是戏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点。
笙是我国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于乐队的构建和音色的和谐饱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笙在演奏中具有的音乐特性和演奏技巧,使得笙在柳子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更好的提升笙这一传统乐器在柳子戏中的演奏效果和表演状态,如何让演奏者更好的理解笙在柳子戏中的作用,对于提升柳子戏的艺术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更好地恢复较为落寞的柳子戏的现状。
本文从山东柳子戏的研究入手,重点分析笙在柳子戏的演奏技巧以及风格,希望能提升演奏者在柳子戏中的演奏技巧,也使得柳子戏的表现力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丰富戏曲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柳子戏 笙 调性 技巧 把位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59-02
一、笙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早在商朝,我国就出现了笙,而当时首先是作为一种独奏的乐器。笙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演奏的鼎盛时期,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音的构成也开始更加简单,因此这也加速了笙在民间的流行。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的引入和大量渗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这就使得笙开始成为典型的伴奏乐器。在漫长的演变中,笙不再成为一种独领风骚的独奏乐器,转而成为一种合奏的乐器。到了唐代,笙作为和音的一部分,在盛唐时期更是进一步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在近现代,音乐家也更加重视笙作为和音乐器之一对于整个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在近现代,笙的制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其重要构件簧片从二十一增加到二十六再增加到三十六、三十八等。这就使得笙在传统音乐特点和特性上更加丰富多彩,也让笙在戏曲的伴奏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音乐的内涵提升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地位及作用
关于柳子戏的产生年代及源流,本文作者于2014年7月期间亲自探访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及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采访交流得到了详实丰富的一手资料。而据柳子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老艺人刘玉瑞讲,柳子戏主要流行于山东一带,是山东戏曲文化的集中体现。
柳子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清朝时期,内容丰富、唱腔柔美、表演形式生动同时乡土气息更加浓厚,主要以鲁西的郓城、菏泽一带为根据地,东起兖州,西至开封,北起濮阳,南至徐州这一带地区广泛流传。柳子戏是从传统的俗曲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在清代,比较经典的曲目有《墙头记》等。建国以后,根据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方针,柳子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批职业的柳子戏剧团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具有很高的演出水平,更加丰富的剧目,深受当地群众和全国民众的喜欢。但是在当代,柳子戏又出现了衰败的迹象。柳子戏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艺校不再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政府有关的拨款也较少,导致柳子戏剧团以及相关团体很难再维持以前的表演,从而走向衰败。于是一些戏曲专家又开始研究柳子戏的理论基础和伴奏对于柳子戏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影响等,希望柳子戏可以再次蓬勃于我国的戏曲舞台。
三、笙在柳子戏中的调式
“四大调”:1.越调,2.平调,3.下调,4.二八调,此外还有反工四调、起调(比原调高出来了一个调)两种调。一般柳子戏的定调会根据表演者不同的嗓音条件而定,但是这四大基调不变,其指法也保持不变。为了让柳子戏的演奏更加的便捷,不同的曲牌和调式也会采用不同的乐器。由于用的宫调不同,在解放初期,传统柳子戏用的山东把位17苗15簧笙,可以演奏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反工四调,但是在演奏下调时,缺少#A音,这一点成为笙在柳子戏伴奏中的一个小缺憾。随着笙本身的不断改良与发展,加之柳子戏音乐曲牌剧情的需要,柳子戏用的笙也由17苗15簧改用21苗21簧,不仅解决了之前提到演奏下调少音的缺陷,同时也拓展了笙在柳子戏伴奏中的音域及音响效果,极大的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同一个笙能吹出的调越多,就说明该艺人笙的演奏水准越高。在演奏柳子戏的音乐曲牌时,演奏员要用一把笙变换指法演奏各个调,所以演奏员须熟练掌握以上所述六种调式指法,并且可以根据每个调演奏其相对应的曲牌。
四、柳子戏中笙的把位顺手,丰富了戏剧中乐队的音效
起初,柳子戏用的笙主要是十七簧山东把位笙,后来随着柳子戏的发展以及剧情的需要,其把位升级到了二十一簧,把位的增加使得音域进一步拓宽。柳子戏中笙的把位完全不同于学院派用的独奏笙的把位以及其他剧种笙的把位。而学院派独奏用笙则是河北把位的二十四簧或二十六簧、三十二簧笙。柳子戏中笙的把位在其音位排列上科学有序,可以更好的便于柳子戏演奏者对于曲牌的伴奏,也让演奏的效果更柔和圆润。虽然相对于学院派和其他剧种而言,柳子戏中笙的演奏也许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对于在柳子戏中的伴奏确实是演奏起来较为灵巧、合理的。
柳子戏中笙的伴奏以四度、八度音为主,
所以柳子戏用的山东把位21簧笙对和声的音位排列采取更加顺手、易于演奏的方式。它十分具有柳子戏的独特性。笙在柳子戏中采用了与戏曲牌相匹配的把位和音位排列,这很大程度上让演奏更便捷,演奏时的速度也易于控制,因此柳子戏中的笙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笙在柳子戏中以演奏旋律为主,对整个柳子戏起到融合音色让剧情更加生动的作用,因此在柳子戏中笙的演奏也更为独特,其风格也自成一派。
五、柳子戏中笙的演奏技巧的传承
在柳子戏的伴奏中,笙作为传统的簧管乐器,其指法也会与其调名保持一致,同时,宫调体系中的调名以及音高和指法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笙在柳子戏中的伴奏技法传承至今,其演奏技巧基本上靠口口相传,甚至是手把手的传艺,因此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传艺方式,没有很严密的理论框架和培育体系。在当代笙教材中所出现的“锯气”“顿气”“剁气”“顿弹”等,就是由柳子戏中笙的演奏方式衍生出来的技巧,因此被大家公认为“山东风格”,为笙演奏者、创作者广泛采用。
如牟善平,肖江《微山湖船歌》中对顿气、锯气的运用;林伟华,胡天泉《阿细欢歌》中对锯气、呼打的运用;山东柳子戏曲牌《十样景》中出现的顿、锯气配合演奏等。
六、笙在柳子戏中的吐音技巧
在演奏节奏鲜明的快板唱腔时,良好的吐音技巧对于笙的演奏至关重要,吐音音头气流不能过重。尤其是在演奏三连音或六连音做大的渐强时,应用软吐音为好,这样会使吐音有更大的宽度和幅度。同时,在柳子戏笙的演奏中,也要注意把握每段唱腔表达的情感特点,突出节奏的强弱变化,“快中要稳、慢中要紧”,更合理地运用传统和弦明亮、浑厚、谐和、更饱满、充实强壮的特点,并加入同度音的巧妙应用,达到伴奏和演唱默契完美的音乐效果。
笙在柳子戏中的演奏技巧传承至今,基本上靠口口相传,甚至是手把手的传艺,因此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传艺方式,没有很严密的理论框架和培育体系。在当代,柳子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这也使得当前对于笙在柳子戏演奏的技巧和风格研究非常有限,几乎是戏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点。
参考文献:
[1]李宝杰.品读《明清俗曲流变研究》[J].音乐研究,2011,(06).
[2]俞淑华.柳子戏审美初探[J].大家,2011,(20).
[3]黄庆丰.试析元散曲《庄家不识勾栏》的俗趣[J].作家,2008,(10).
[4]李微微.柳子戏之形成历史与名称界定探微[J].人民音乐,2008,(03).
[5]李连生.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J].学术研究,2007,(10).
[6]甄光俊.市场经济与戏曲命运谈[J].中国戏剧,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