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的再编写体现了这一点。导言,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引导性的言词,导言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绪论”。绪论即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文章从导言编写的演变过程、导言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师了解导言有进一步的帮助。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的编写有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言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导言,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20-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青.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20-122.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编写的演变过程
(一)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外矛盾尖锐,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下,所以我们向苏联学习他们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各地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编印混乱,同时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的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国家统一编制,统一出版供应的方针。随后,华北教育部又修订了《初级中学中国近代史课本》,作为近代史教科书的补充。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稿),根据大纲,编制了第一套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一时期教科书主要是《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四册。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根据这一教育方针,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得以重新明确。
到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大背景下不断地进步,这一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历史。因为当时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尚未成熟,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没有导言的,所采用的是通史体例,90年代以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才慢慢开始有导言。
(二)从有到全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纲领,为90年代教育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1998年,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根据义务教育法修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这套大纲强调了历史教学提高民族整体本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积极作用。为了适应教材多样化的需求,大纲为地方、学校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余地。正因为如此,北师大版、人教版和上海版等初中历史教科书陆续编制出版。
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科书的内容繁、难、多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教育部又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教科书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此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就开始有了导言。但是,初中历史教科书此时还没有在每一单元之前设置单元导言,也没有前言,对导言的编排还不是很全面。进入21世纪各国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开始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到了2001年,教育部在原来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教学大纲,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迎来了春天,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导言的编写也更加全面。
(三)从全到简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内容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在兼顾历史发展时序性的基础上采用主题呈现方式。强调内容应体现时代阶段性和现实适应性,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在达到《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实现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重新建构知识内容,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虽然在此要求下各出版社编写了不同的历史实验教科书,但是这些教科书都有一大特色,即都重视对导言的编写,比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它的导言编写就比较全面。在每一单元之前会设置单元导言,介绍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每课之前设置课时导言,激发读者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时期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导言的编写全面而又具体。
十年课改,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阻碍。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材开启了全面的修订工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在总结了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的导言在此次教科书改革中经历了从全到简的转变,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加上部编版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概括和抽象,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对导言的编写比较精简,去掉了教科书前言的编写,对单元导言和课时导言进行再编,更好地突出部编版新教材的新特点。
导言地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色。相对于2008年修订的历史教科书,部编版历史教科书有了重大改变,它的编写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导言的部分特点。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特点
(一)课文辅助系统更加丰富
课文辅助系统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释课文内容、提供资料、引发思考等;体现了历史教科书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变。从历史教材的变革来看,随着教科书的工具性和教学性功能的不断加强,课文辅助系统部分将不断完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栏目设置多种多样,教科书从多个角度呈现历史内容,这些辅助系统可以帮助教师攻克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體现历史学习的多样性。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科书应图文并茂,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能够促进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地发展。教科书上会对生僻的字词进行注释,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教科书最下面部分会有注释,这些注释能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含义。“相关史事”是课文辅助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部分,几乎每课时都会有一个相关史事,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是对正文部分的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教科书中的“材料研读”一般都出自各种文献资料,每一史料都会注明出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有利于建构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部编版教科书还在课文后设置了“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教师通过组织课后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知识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总的来说,部编版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更加丰富,更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内容精简明了,突出重大历史事件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更加精简明了。比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比2001年版少了35个页面,少了6个课时,总字数也缩减了43000个字,可谓是精选史实,对字句进行了深入地斟酌之后才编写的。教科书的总量减少,但是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加地清晰,教科书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增加这些内容之后,更能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精简明了还体现在导言上,单元导言相比2001年版的内容少了很多,大概每单元设置了6-7句话,都是对本单元重点内容的简单概括。课时导言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一般是2-3句话,以陈述句为主,后一部分提出2-3个问题,以设问句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把本课时的重难点和主要内容都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有大体的方向了。部编版教科书课文文字简洁明了,总字数在1000字左右,文字叙述也具体生动。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有一个特点是突出重大历史事件。部编版教科书在编写历史事件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应力求生动、具体,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历史情景,感悟历史问题,了解历史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古代史突出正史的记述,如对《史记》的记述,近代史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让学生对历史有完整和更加全面的了解。有些重大事件直接在导言中出现,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加深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拨开历史的表象看到清晰地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的编写以师生为本,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从导言的演变过程到部编版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导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下面分析导言对师生的重要作用。
三、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对师生的作用
(一)对教师的作用
1.提示重点、难点,作为教学提纲
导言是对本单元或本课时的总结和概括,囊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阅读完导言,就能迅速梳理出课堂线索。教师备课时,依据课标要求,阅读导言,把导言作为教学提纲,在此基础上对导言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就会知道本课的内容在这一单元中占有怎样的位置,通过导言来理清其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会有意识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教师阅读完课时导言之后,确定本课的重难点,能够有效地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导言是教师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2.作为课堂导入的参考依据
一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吸引学生的导入方式,巧妙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导言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导言来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比如诗歌式导言:“万国尽征戌,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这样的导入很容易吸引初中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首诗又与本课的内容有关,还可以把它设计成情境导入的历史背景。所以说,历史教科书导言是历史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资源。
(二)对学生的作用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导言采用多种样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导言主要以问题设置为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从本课知识点中提取重难点,学生读完之后,会对本课或本单元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深入地进行下面内容的学习。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的导言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綢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此时学生就会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在欧洲出现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进而学生便会思考“谁开辟了运送丝绸的商路呢?”,这时学生就会从已知出发,探索未知了。
2.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导言是对重点内容的提炼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尤其是单元导言的知识点。它把本单元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都串联起来了,这样学生在构建单元知识结构的时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加深对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印象。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单元的导言,大致的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读完导言,学生就很容易建构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包括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清楚事物地发展方向、发展规律。
四、结束语
通过对历史教科书导言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导言的重要性,提高师生对导言的重视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对教科书导言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不同视角,比如将导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能加深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也能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内容,了解每一课时的主旨思想,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一帆. 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制研究 [D]. 西南大学,2016(5).
[2]刘英杰. 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8).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56.
[4]王宏志. 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4-425.
[5]赵克礼. 历史教学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6]崔琳.2016 年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14).
[7]齐世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6).
[8]龚成荣. 单元导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0):46.
作者简介:王青(1996-),女,汉族,江苏宿迁人,学生,学科教学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