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导言,是指教师在新授课或某个内容教学之前或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设计、概括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教学中的导言设计和运用,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不可代替之作用。
教学方法导言设计运用方法导言,是指教师在新授课或某个内容教学之前或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设计的、概括引导性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说导言是开启新课的金钥匙。就像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他们结构虽小,但它是乐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整首乐章定下基本旋律,它引导欣赏者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指导人们寻觅、观赏一颗颗精巧美丽、光辉夺目的艺术珍珠。教学中的导言设计和运用,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不可代替之作用。
一、导言的作用
1.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新课或某一内容教学之前的教学语言设计如何,对上好整节课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精心设计导言,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起到组织教学、引起兴趣的作用。
2.开启学生思维——诱发思考。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由何来?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教师“须教有疑”。疑从何来?在于教师巧设疑点导言,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
3.突出教学重点——画龙点睛。从教材形象的感知入手,巧妙设计好导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重点、难点。
4.逢水架桥过度——承上启下。按照教材内的逻辑关系,根据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教师设计出知识联系、承上启下的导言,就像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导言的效应及方法
1.讲课的第一句话——首因效应。“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的第一句话,新教师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教学实习登台的第一句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精巧、吸引人的第一句话,会让教师与学生第一次碰撞精神火花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第一次良好印象,另授课者春风拂面,妙语连珠,犹如导游览胜,把学生引入大殿,结果引发学生兴趣,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19世纪德国的生理学家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心理活动的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就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说明这种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在感知记忆中非常明显。所以教学一定要重视首次感知的作用。
2.导言的方法——言无定法。导言无固定模式,导言无定法,这是因为教师、教材、学生的情况不同所致。教师设计好适当的导言,会起到点拨、引导、开启思维、活泼气氛的作用。
3.导言的群言效应——提问的艺术。提问就是设疑。在新课之前设疑,学生产生悬念而欲释疑,在某内容教学之前或教学之中设疑,学生温故而知新,思维发散而求异。此种教学艺术,古人、外国名人备为推崇。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他们都非常重视布疑设障的教学艺术。提问设疑是导言教学的最常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
三、教学建议
导言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一把金钥匙。依内容、教学对象的心里不同,导言没有固定模式,现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导言要精简,有概括性。导言是引言,并非主要内容,因而应切中重点,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语言精练概括,切记庞杂、繁琐、冗长。随意发挥、占时过长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2.导言要巧妙,掌握教学的“黄金位置”点,即開头、首次感知。导言要灵活安排,深思远虑,考虑整体效果,根据马鞍形注意力分布规律,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切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卖弄技巧,否则会适得其反。
3.导言要设疑,求启发性。设疑布障、设置情境的导言都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即不能离题,符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启发性要有思考余地,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高不可攀,也不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不言自明之感。
4.导言要准确,有严密性,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
5.导言要传情,有感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确定一种感情基调,根据教材的内容,调整好高低抑扬的语调,徐疾紧松的语速,使导言动之以情,让学生揣摸教师的感情脉络,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感染学上。因此不能只顾及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和思想性。
教师刚劲秀丽的三笔誉为教师门面效应,教师动听文采的语言实为教师教学功力和门面。导言教学是教学的序曲,成功的导言教学,会呈现教学的主题。在教学中,好的导言设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视导言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