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329。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技能强国理想、培养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时代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凸显了其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队伍涣散、效果不佳等问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331。“三全育人”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职业院校思政育人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职业院校需立足自身教育特点和校本特色,构建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注重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课程和教学资源更多地投入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领域,德育工作和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不足,这种现象被称为“重武轻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按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开足思政课之外,德育工作分散在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凸显“成才”与“育人”的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需要推动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走向大思政人才培养体系。
与普通本科高校普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归属于公共基础系(部),由学校招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虽然学校层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大部分职业院校仍然觉得吃力,思政课程教学研究力量不足,深层次问题无法解决,缺乏有效机制保证育人效果。
为夯实思政育人基础,职业院校应着力构建思政育人的整体格局,将所有部门、所有师生纳入到思政教育的总范畴中,实现全员育人。在学校所有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实现全过程育人。把学生在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学校层面的平台搭建和机制建立,在学校范围内树立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整体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使之成为“整合教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2]。
基于职业院校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重心落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阵地,主力在教学线。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主要开展以学生管理、学生活动为主的德育工作,属于学生管理线和团委线。教学线、学生管理线和团委线各司其职,日常思政教育内循环不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完整链条未形成,难以达到全过程、最优化的育人成效。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职业院校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等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打破课程藩篱,探索融合渠道。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公共课在思政教育上的交互融通,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两张皮”现象[3]。充分整合技能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行动和学生活动的育人功能,破解德育瓶颈,推进价值引领,实现思政育人和德育工作的对接互补,全面开拓思政育人效能。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数是高考或中考的“失落者”。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普遍不强,对理论知识学习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但在技能操作上往往有优势,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问题。以上共性特点推动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但思政教育课程与教学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未能在思想政治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实现守正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有效性,职业院校应在全体教工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初心、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推动全体教工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推动学院思政教学向思政育人的转变。通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使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真正落地实施。只有思政教育从文件、政策、课堂、活动的“形”通过师生的学习内化,最终实现师生正确意识和良好行动的输出,有效性才能得到验证。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紧跟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方向,立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整体设计并推进“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校本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
体系模型着力顶层设计,坚持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定位。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课程思政指示;坚持“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路径指引。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三层结构组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人文素质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融合,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管理、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环境等六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见图1)。
图1 “大思政”育人体系模型设计图
第一层,思政课程体系是“核”,目的在于为学生“铸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第二层,课程思政体系是“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匠志”。由人文素养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三个模块组成。通过深入挖掘三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推进课程思政相融合。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及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技能报国、技能强国理想信念。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与责任担当,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第三层,综合育人体系是“基”,目的在于为学生“立身”。由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六个模块组成。通过构建社会大课堂育人阵地和载体,推进综合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在品格、态度、思维、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包括:通过管理育人实践,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通过实践育人,推动学生了解自我、理解职业、发展潜能、服务社会、坚定信念;通过心理育人探索,疏减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通过网络育人实践,引导学生构建正向的话语体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形成正面的价值导向;通过文化育人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成才、全面发展;通过环境育人实践,启迪学生心智、润泽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素养。
“大思政”体系模型秉持系统思维和整体性理念,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综合育人等三个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育人模块。思政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理想;课程思政模块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育人模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见图2)。
整个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构建校本大思政课程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融合、实施综合育人思政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初心使命的有力回应。
图2 “大思政”育人体系功能定位图
为推进“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落实落地,职业院校需要将分散在各个环节的育人活动和课程安排,进行归类整理、融合创新,形成系统化、模块化、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改革实践中,共研究设计了3 大建设板块、10 个建设任务和39 项建设措施(见表1)。
三大建设板块对应育人模型中“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综合育人”三个层面,10 个建设任务对应育人模型中的10 个育人模块,39 项建设措施按照每个育人板块的功能定位,遵循导向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紧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结合校本思政育人基础和优势进行整体策划。
思政课程建设板块共3 项建设措施,重点落实国家、省市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职业院校师资基础和课程特点,推进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打造“六要”思政教师[4]和精品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建设板块共15 项建设措施,具体为3 大类课程15 种课程的思政融合,重点以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课程类型为抓手,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每个课程类型,每门课程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育的渗透,构建课程体系下的大思政教育,通过大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和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与5 个专业类别的思政融合形成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综合育人建设板块共21 项建设措施,具体为“管理、实践、心理、网络、文化、环境”6 个维度的思政育人实践探索,结合职业院校学生个性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扣需要重点引导和教育的行为,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阵地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环境建设6 个载体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为保障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职业院校应对“三全育人”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从组织架构和建设方案等层面创新育人格局;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课程与教学维度创新育人模式;从内化外输和知情意行等培育视角推进“三全育人”成效外显。
表1 “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架构推进全员育人。具体包括领导、统筹、组织和执行四个层面的组织架构。领导机构由学校党委书记、院领导组成,其中党委书记是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总负责人,体现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统筹机构为学院政工处、教研室和教务处,其中政工处把握整个育人体系在国家文件政策下的正确方向,教研室负责育人体系的模型设计和整体构建,教务处负责推进育人体系的整体落地落实。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包括学院通用能力建设中心(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负责部门)、专业教学系(专业课程负责部门)、学生处(学生德育负责部门)、团委(学生活动负责部门)和办公室(学校文化负责部门),负责全面推进建设任务。执行机构为“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措施具体落实部门,包括教学系、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校园文化中心、训练中心、总务处等部门。整个育人体系面向全校师生,组织架构涵盖了学校教学线、管理线、服务线的所有部门,涉及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和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教育。
2.制定1433 建设方案落实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体包括1 个指导思想,4 个基本原则,3 个建设目标和3 大重点措施。其中,指导思想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的总体纲领,呼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体系建设目标;4 个基本原则分别为:导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3 个建设目标包括开展思政课程建设为学生“铸魂”,开展课程思政融合为学生“匠志”,开展综合育人实践为学生“立身”;3大重点措施是以思政课为核心推进主阵地育人工作,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进全过程育人工作,以综合育人为抓手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整体建设方案以四位一体组织架构为保障全面推进。在此基础上从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环节入手加强制度管理,从而构建目标同向、教育同步、推进同力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格局。
1.守正创新,探索“思政+行动导向”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八个相统一”指导思想[5],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探索“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方式。参照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特点和教学思路,通过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在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并以此为载体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反思、感悟等一系列的实践性思维活动,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品格,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的效果。探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以情境导入,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环节推进教学。让学生在主题引导式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分析、总结,理解内核、明白事理,启发自身,在理论灌输和引导启发的相互促进下,推进学生自我完善和成长,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2.融合创新,探索“工学一体+思政”的课程思政模式。在职业院校推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上,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特点、职业活动特征及岗位工作素养要求,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合理、巧妙设计到课程学习的任务情境中,从国家意识、人文素养、技术思想、职业素养、专业文化五个维度形成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方案,将思政教育全面有机融入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从产业系层面探索课程思政“一系一特色”,从专业层面探索课程思政“一专业一特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思政培育为核心的“工-学-育”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与“学”体现的是一体化课程“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内核和目标,基于培养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应遵循企业工作任务流程,对接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对应企业工作标准。“工”“学”是“育”的载体,“育”贯穿“工”“学”全过程,在工作任务的实施推进和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工序方法、材料工艺、技术标准、劳动规范、工具使用等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学习中,通过借助各类思政资源,引导学生对价值、思想建立正确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并在任务实施中克服困难、反复磨练,能坚持、肯付出,获得成果产出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稳定的心理、情绪、意志和职业行为,为推进“工”“学”提供内在保障,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1.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具体抓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抓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定学校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和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强化师德考核、突出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强化师德监督六个方面。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防止失范行为。通过每周政治学习、专题辅导、学习强国平台等形式加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使全体教师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学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内化形成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和有效思政教育,实现教师队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抓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紧扣“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推进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建立学校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分级分层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对理论内核的有效认知,对价值导向的正确把握。通过聘请思政理论课教育专家到校培训,选派思政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拓宽思政课教师视野,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2.润化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院系二级教研活动为抓手,推进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共同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收集、开发、应用各类思政资源,具体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策划教学活动,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施指导手册。方案和手册作为推进课程思政的有形抓手,目的在于让专业课程教师通过将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挖掘出来并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中。推动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内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润化学习,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最终推动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有正确方向,实现学生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以综合育人为载体,以管理、实践、心理、网络、文化、环境6个育人平台为抓手。以思政教育内化输出、知情意行的教育规律为引领。推进各项实践育人工作的落地实施,通过综合育人理念的宣传,系列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综合育人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中通过深入学习形成正确认知,产生正向情感,促进行为转变,通过实践活动的外壳推进思政教育的内化,有力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全面提升学生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