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龙
[摘 要] 学习的过程即思维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资源,寻找开拓思维的新“契机”,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从而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思维资源;开拓;精彩
思维因受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个体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存在其共性,又有其差异性,因此,教学中应尊重差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思维体验,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思维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呢?笔者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思维出彩时,灵活性引导激发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鲜活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其充分地肯定、尊重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的、独特的想法,为思维拓展提供生长的平台。
案例1 长方形变正方形
师:今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原来有一个用砖砌的长8米,宽6米的花坛,现在学校想将其改造为正方形花坛,为了节约成本,高度不变,使用原来的砌墙砖,你们说这能办到吗?
生1:应该可以的,高度不变,我们就只需要考虑周长。
师:非常好,那么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建吧。(问题给出后学生很快给出答案)
生2:老师,我们组认为:根据已知,长方形的长为8米,宽为6米,那么可求出长方形周长为28米,因此,正方形的边长为28÷4=7(米)。
师:很好的办法,利用我们已学的周长知识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那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3:我们组没有求周长,就直接用8+6=14(米),14÷2=7(米)。(有些同学表示不解)
生3:就是相当于分段,长和宽相加等于2段的长度,那么除以2,就可以了。(经过讲解都表示理解了)
生4: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已知长为8米,宽为6米,也就是长比宽多了2米,那么把多的分一分就可以了。(大家纷纷鼓掌,有学生说,我们在家分糖就这样分的。)
一个简单的案例,学生就给出了多种方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手去“做”,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大放异彩。如果在生2给出答案后,就结束了本题的探究,怎么会知道原来学生可以想出更多的可操作性方法呢?怎么能收获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课堂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多想、多动,从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思维肤浅时,发散性引导深化思维
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更多的是用激励和引导唤醒沉睡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入时,要适当地用问题进行激一激,让学生可以顺着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思维更有深度也更成熟。
案例2 乘法的应用
师:生活中到处用到乘法,现在我们就以教室为例,看看你们能找出哪些乘法。
生1:教室的玻璃。教室一共有9扇玻璃,每扇有两块大的一块小的,那么大的有2×9=18(块),小的有9×1=9(块),合起来是3×9=27(块)。
师:很好的应用,还有哪些呢?
生2:我们教室的桌子,一共有6排,每排有8张,但是最后一排少了一张,只有7张。
师:那你算出的结果是?
生2:我是用6×8-1=47。
师: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进一步提问,以让其他学生了解解题思路)
生2:因为最后缺了一个,那么可以先借用一个补上,后面再减去就可以了。
生3:可以直接用5×8+7=47。(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生4:也可以用7×6+5=47。(有些学生表示不解)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4:我是纵向看的,一共有8列,每列6张,但是第8列少一个,所以我考虑7列,然后加上第8列的5。(学生用手比画着,害怕其他学生不能理解)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大家看得到的场景进行乘法应用的展开,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乘法应用的意义,发散性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逐层思考,使思维走向更深处。
■三、思维迷糊时,辅导性引导梳理思维
教学的展开应建立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有些题目往往忽略差异,使学生无法理解题意,造成思维模糊。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辅导性引导,将其转化为已有的认知或经验。
例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小强要参加100米的自由泳比赛,已知他来回了两次,请问泳道长为多少?
题目给出后,很多学生对泳道没有概念,对来回理解不清,所以无法读懂题意,做题显得无从下手。
教师这样进行引导:
①我们学校有50米的直线跑道,那么来回一次是多少米呢?
②如图1,教师用图形展示来回的过程。
图1
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其转化为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又将题目用图形进行直观的展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题意,解题变得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现状,通过题目的变形或图形对模糊的思维进行及时的梳理,以防止学生因不解题意而在模糊的意识里消耗精力,影响学习士气。
■四、思维中断时,联系性引导打开思维
在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或者新问题时,经常会让学生感觉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思维发展中断。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解决呢?
案例3 豎式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48÷2。(题目给出后,学生都轻松给出了竖式)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计算48÷3。(经过汇总,共有3种写法,教师板书进行展示)
师:你们认为哪个才是对的呢?
师:现在请大家用学具盒里的小棒重现一下你们分组的过程,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拿出了4捆小棒,每捆10个,另外又拿出单独的8根)
生1:我是这样分的,因为是除以3,那么就分成3份,4捆可以一份先分1捆,然后还有1捆不够3人分,就将其拆开,与单独的8根放在一起是18根,18根再分成3份,每份再得到6根,这样每份就是16根。
师:很好,大家有不同的分法吗?(大家表示都赞同这样的分法)
师:那么哪个竖式体现了这一过程呢?
经过联系实际的引导,利用学生平分的经验,使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竖式。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遇到抽象的问题时都可能产生困惑,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已学知识或现实情境进行解惑,抑或教师可以以例题方式进行展示,直接给出标准步骤,让学生根据步骤再现刚刚的现实情境,强化思维,使之找到突破口,从而使学习更加顺畅。
■五、思维犯错时,启发性引导清理思维
错误是再学习的礼物,里面包裹着疑惑、困难、习惯,映射出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因此,错误是宝贵的学习资源,要善于收集、整理、汇总、反思,使之成为完善思维的有意武器。
案例4 分数混合运算
师:已知第一天直播的成交额为39万元,第二天的成交额比第一天多■,请问第二天的成交额是多少?(学生直接给出了答案)
生1:39+39÷■。(有些反应快的学生已经发现了错误)
师:好的,那你说一下你的思路。
生1:用第一天的成交额加上增加的■。
师:那39÷■代表何意义呢?
生1:第一天是39万元,第二天增加了它的■。哦,错了,不是除是乘,39×■。
生2:其实可以直接用39÷3。(学生补充道)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2:把39平均分成3分。增加了其中的一份,即39÷3。
生3:那根据这个理解,也可以用39÷3×4。(很多学生有些疑惑了)
师: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3:我是根据以前的线段法进行解题的,如图2,如果把第一天看成“1”,将其平均分为3份,即每份为39÷3,第二天的成交额为4份。(通过图形和讲解后大家都理解了这个解法)
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39÷■与39×■的真实内含。根据学生份数的提出,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理解了第二种解法。以错误为起点,沿着学生的思路,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数学体验。这样顺势而为,既照顾了学生的思路和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清了错误思维,第二种方案的给出,让学生收获了意外的精彩。
总之,学生思维的成长是一點一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各种思维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引导,使之不断开拓和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