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音乐的耳朵

2021-04-25 05:34李雪洁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小学低段音乐欣赏

李雪洁

摘要:小学低段正是音乐欣赏启蒙的关键期,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发现音乐欣赏中的“门道”,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适切的引导策略,将学生引入多彩的音乐世界,不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使其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 音乐欣赏 引导策略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无意义。”《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到唱歌环节,歌声飞扬,激情高涨;一到欣赏环节,不是“一潭死水”,就是“群魔乱舞”。久而久之,学生就由“不会听”变成了“不喜欢听”。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小学低段正是音乐欣赏启蒙的关键期,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发现音乐欣赏中的“门道”,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适切的引导策略,将学生引入多彩的音乐世界,不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使其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和反思,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笔者对低段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一、问题引导,想着听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道:应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聆听的基础是精神集中,完整聆听是关键。然而低段孩子年龄小,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如果在音乐整体欣赏中,使用单纯聆听的方法听完整首音乐作品,学生往往坚持不下来。所以在完整聆听前,笔者首先会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主题或音乐形象等音乐元素提出疑问,让学生以问题为驱动去完整聆听,在聆听中寻找答案。

比如一年级《长鼻子》这一课中,在欣赏《小象》和《大象》两首音乐前,笔者首先请两位学生用动作分别模仿大象和小象的举止动作,引导学生感知并辨别大象笨重、小象活泼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特征。再逐一播放这两首音乐,请学生听辨哪一首是《大象》,哪一首是《小象》。学生一下就从音乐节奏和风格上区分出两首音乐形象的不同。这时候再随着两首不同的音乐学着大象和小象的形象演一演,两首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表1)。带着问题完整聆听音乐,不仅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整体感知,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聆听过程中,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二、实践引导,动着听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音乐经验,真正做到理解音乐,学会鉴赏音乐。所以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欣赏中,笔者会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将感性认识最终归结到理性认识。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体态律动,感知音乐

“体态律动”源于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音乐与身体律动”这一概念,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世界著名音乐教育模式,都提倡运用体态律动参与音乐活动,鼓励伴随音乐进行即兴表演。小学低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引导学生以体态律动的形式参与音乐欣赏,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形象地感知音乐,也让他们更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例如在一年级《口哨与小狗》欣赏教学中,在感知音乐情绪和主题后,笔者请学生随着音乐做原地踏步的动作,女生在有口哨声时进行,男生则在没有口哨声时进行。音乐结束后,问一问男生女生各踏了几次步,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脱口而出:踏步的顺序依次是女生—男生—女生。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首乐曲是三段体ABA结构。这就是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获得的真实的音乐体验和感知,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自我探索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2.画图形谱,理解音乐

“图形谱”是利用一些简单易画的图形、线条来高度概括音乐旋律的走向、速度、力度等的一种乐谱。在聆听时,边画“图形谱”边聆听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调动注意力。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画图形谱的方法能够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更为形象的音乐图谱,使其能够更快地理解音乐。

例如《加伏特舞曲》,这是一首法国宫廷舞曲。其中A段部分,笔者将均分节奏用小脚丫的形式表现旋律的走向,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则表示从塔底—塔尖—塔底的八度大跳音程(图1)。旋律的走向一目了然,而且很明显就区分出第二乐句的结尾与其他三句的不同。在聆听乐曲的同时,还了解了法国相关文化,一举多得。

3.创编歌词,创造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时间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低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力强,正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笔者认为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后,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即兴为乐曲编创合适的歌词,最后在全班进行演唱展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要素和音乐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编创能力。

例如笔者在二年级《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木琴独奏曲的A段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和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歌词创编(见图2、图3)。为乐曲编创歌词的方法,让学生会欣賞音乐、表现音乐,还会创造音乐,增强了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音乐欣赏教学中,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如二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这一课的重难点在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念京白“奶奶您听我说”。京剧虽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接触京剧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对京剧等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背景都比较生疏。于是第一步,笔者先放内容朗朗上口的《说唱脸谱》视频,一下把学生带入了京歌、京剧(脸谱、服饰、唱腔)等话题;第二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京剧小常识》,使其对京剧起源、演变和唱腔有了初步了解;第三步,通过观看《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表演视频,学生了解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的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还知道了李铁梅一家秘密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音乐创作背景,理解了唱词中“红亮的心”的含义;第四步,通过再次观看《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表演视频和老师的现场示范,直观地模仿李铁梅的唱段。通过前面几步视听引导的熏陶,学生逐渐喜爱上了京剧。交流展示环节,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愿意站起身来学着老师和视频唱上一段,“校园”立刻变身“梨园”。通过视听结合的引导策略,学生不仅学会了念白、唱段,还能学做京剧中“亮相”动作和眼神,不知不觉掌握了京剧中的“唱”“念”“做”的音乐技能。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说过:“音乐的感受是教不会的,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搭个桥,帮助学生进入到音乐中去。”笔者认为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勇于从“音乐播放员”变为“音乐导游”,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音乐世界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获得审美体验和欣赏能力。学生拥有了音乐欣赏能力,即使离开音乐课堂,也能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欣赏方法,去理解、感受、表现、创造课堂外音乐中的美,从而提高音乐综合素养,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用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托马斯·塔珀.和孩子们聊音乐:第1版[M].肖聿,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小学低段音乐欣赏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敢“问”路在何方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