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向荣 崔金平
【内容摘要】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的能力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准实验法等简要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运用有效性策略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展开探究论述。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希望能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在21世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量涌现,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在背景下,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要让学生能高效学习并使用计算机技术。但在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固定,教学策略不够先进有效,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下面结合实际,首先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做简要分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教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能给学生的当下生活以及未来发展均带来很多帮助。但目前部分教师、学生等对信息技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习不够重视。由于缺少思想上的重视,因而教师平时不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在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堂上,都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比较枯燥无趣,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也得不到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演示以及指导学生练习,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机会较少,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提升①。
2.教学不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不够重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打游戏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有趣,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就是一门副课,因而在课堂上不专心。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是十分了解因而怀有恐惧心理,当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他们更会有强烈的挫败感,有些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些特征特点并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方案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优化学习策略,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学习。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体验不是十分重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视角进行,并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考虑进去。因而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初中信息技术范例教学法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学生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范例进行教学。闫寒冰曾指出:“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将范例引入其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还不是十分了解,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多,当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头脑中难以形成有关相关知识与操作方法的框架。此时教师给予学生一种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模型支持也就是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逐步构建起知识框架,并在后续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补充、完善该框架,最终做到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块是制作多媒体作品。这部分知识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有较高要求。当学生要制作一张电子海报时,他不仅要掌握相關的理论知识,懂得一些技术原理,更要会实际操作计算机。但当前大部分学生还达不到这一要求。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同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分析借鉴一些已经完成的多媒体作品,然后结合这些范例为学生进行讲解,一边操作一边进行语言说明,对重要步骤和相对比较复杂的操作进行着重强调。当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有所掌握时,教师就让学生自己结合范例进行思考、摸索与实践,从而让学生的相关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③。
2.初中信息技术问题导向法
问题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为学生灵活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问题框架,充分发挥问题的功能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在运用问题导向或问题支架策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的性,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以及开放性,同时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提问时应保证提问方式新鲜有趣,有一定的延伸性与挑战性。
3.初中信息技术图表教学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图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相较于文字性、口头性的描述,图表更能直观表达事物间的联系,可以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清晰化、直观化与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图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与实践,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Flash动画”这一模块时,教师就可利用表格总结、展示动画与视频各自的特征特点,通过表格+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准确理解并深刻记忆动画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制作流程。
4.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
适当的任务能给学生以动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究。因此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的有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与方向性,教师就可运用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什么是幻灯片以及如何制作幻灯片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以“我的家”为主题制作一组简单的幻灯片。任务下发后,学生门根据自己的笔记搜索素材,整理资料并按照步骤尝试制作。在自己动手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尽管教师讲的相对容易,但是在自己制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困难。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会积极求助教师或是查阅资料,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以尽快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任务。而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详细掌握了幻灯片制作技巧与步骤。实践表明,将任务导向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创造能力。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用实践
以“Flash形变动画的制作”这一课为例详细说明以上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在进行该门课的教学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Flash中常用的图形工具,文本工具以及库,学会一些基本的运用。让学生会创建“补间动画”,能自主完成一些形变动画。在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对Flash动画的兴趣,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开展一系列探究与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课堂开始前先以一个情境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对游戏、魔术等普遍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就可结合游戏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布变玫瑰、变小鸟的魔术视频,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然后趁机向学生提问:“你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神奇魔力?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也就具备了基础的魔术能力,即可以将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以魔术与问题引进教学内容后,教师就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范例。如自己在课前制作一个“方形变圆形”的范例然后展示给学生看。利用这一范例对情境再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形变动画”这一概念框架。之后运用问题导向法,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方形可以变圆形?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利用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自主探究。结合教材向学生分析形变动画的基本组成,让学生对什么是形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形状是在flash中直接使用绘图工具绘制出的矢量图形。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及给出的范例自己尝试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思维,掌握技巧。
学生绘制好图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测试,看是否会出现形变。当无法发生形变时,教师启发学生深入查找原因明确问题所在。如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形变动画是应该要设定“形状补间”动画方式。完成这一设置后才会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示再进行具体操作。通过反复的操作、测试、探究、讨论、再操作后,让学生明确要想制作出形變动画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两个关键帧,二是在两个关键帧之间包含了必要的矢量图形;三是要设定形状补间动画方式。完成以上教学步骤后,教师再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给学生布置自主练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己制作一张圣诞卡片或春节卡片。制作完成后在课堂内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相互评选,互相分享制作心得,总结方法经验④。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文与英语等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课程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范例展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锻炼与培养。
【注释】
① 刘鹏.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内翻转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6):77-78.
② 袁敬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策略探究[J]. 智力,2020(23):9-10.
③ 王小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0(62):111-112.
④ 张启强.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0(60):27-2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