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群,李淑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25)
唱和赠答诗是以人际交往为目的而创作的诗歌,是诗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诗意表达。清代乾嘉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结社诗会活跃频繁,更促进了诗人们的感情交流和诗艺切磋。身处其中的李调元生长于巴蜀,游学于江浙,仕宦于京师、南粤,广泛交游,遍结天下名士,与诗家前辈及同庚时贤或亲朋故旧宴游往还,诗文酬赠,往来密切,是乾嘉诗坛活跃的士人。唱和赠答诗是李调元诗歌的重要内容,《童山诗集》四十二卷收录其30—49岁仕宦京师期间创作的诗歌722首,唱和赠答诗325首,占45%[1]。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艺术上博采众长、风格独特,鲜明地展示了诗人的仕宦心态和精神世界。
李调元是清乾嘉时期重要的诗人、学者、戏曲家,出身于绵州的书香门第,自幼颖异不凡,深得父辈器重,“五岁入乡塾,授四书、尔雅,辄成诵。”[2]后来又就读锦江书院,与何希颜、张鹤林、姜尔常、孟鹭洲、张云谷并称为“锦江六杰”。父亲李化楠更加重视对李调元的培养,在赴余姚、嘉兴、平湖等地任职期间,将李调元带到诗学昌盛、书楼林立、名家辈出的江浙,不仅“遍购古今书籍数万卷”给李调元以精神滋养,而且广延江浙名师硕儒,并亲自登门拜见,使李调元得以先后师从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的钱陈群,“诗本家法、格律谨严”的查梧冈,以及书画家陆宙冲等江浙名家,从而转益多师,诗艺精进,学问大长,为其进入仕途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青年时期的李调元才华横溢,踌躇满志,追求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愿望。他曾寄诗同乡张鹤林表达心声:“升沉未必真前定,资格旋成老后生。看取明年腰下剑,雌雄仍共匣中鸣。”乾隆二十六年(1761)李调元入京会试,尽管此次科场失利,但得以副榜充内阁中书留在京师,他主动结交京师名士,声名渐隆。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李调元既天赋诗才,又乐于交友,其后十余年间,活跃于京师士人圈和诗坛,广泛结纳前辈、同僚及亲朋故旧,游历名胜,砥砺学识,切磋诗艺,不仅扩大了在京师的交游范围,提高了知名度,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李调元在《读祝德麟诗稿》中道出当时积极结交名士的热情:“一自游京师,名流交遍订。曹赵富词藻,吴沈才华称。丹徒我之师,赵宋驱驰并。程门气无敌,持议或倒柄。当其掀髯时,濡笔何豪兴。”
李调元密切交往的友人大体有三类:一是政坛诗坛重臣名士,如赵翼、蒋士铨、钱载、朱筠、钱陈群、王文治、毕沅、德定圃等;二是同辈时贤,如乾隆二十八年(1784)癸未同年进士祝德麟、韦谦恒、姚鼐、王嵩高、沈初、褚廷璋、程沅等,以及翰林院、吏部同僚周稚圭、朱孝纯、宋铣、丁芷溪、徐步云、王贻堂、曹习庵、王春甫、沈南雷、顾星桥、铁保;三是亲戚同乡,如李调元的从弟李鼎元(墨庄)、李骥元(凫塘),舍弟李谭元(龙山)以及家乡故友张云谷等。
努力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对党员进行规范、全面的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需要国家建立与完善相关党员发展制度,对培养党员有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此外,在制定完党员发展制度,可以根据以这个文件为根本党员发展制度的文件,根据职业的不同,制定更多更细的文件,如高校师范生党员的培养、高校非师范生党员的培养等。有了这些文件,高校对于党员的培养,更有方向性,更能培养合格党员以及优秀党员。
表1中数目是指李调元与京师诗人一唱一和诗,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一唱多和诗歌。李调元30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33岁期满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次年被授命为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事,唱和赠答诗中涉及各种交游经历,更体现出与朋友交心的历程,这里以李调元与祝芷塘(德麟)唱和往来诗为例加以简述。祝德麟,号芷塘,出身浙江海宁的祝氏家族,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与李调元同年登进士榜,此后二人于仕宦生涯中相互支撑、关怀、勉励,感情甚笃,李调元《童山诗集》中与祝芷塘唱和赠答的诗歌有25首,祝芷塘《悦亲楼诗集》中另有4首为与李调元唱和之作,颇能反映二人乾嘉时期的仕宦心态。
入河排污口主要分布3大水系11条河流。由于各水系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差距,工业布局在各水系差异很大,因此排污口在各水系间分布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本次调查分布在3大水系的排污口,河北沿海诸河水系排污口最多,为20个,占排污口总数64.5%;滦河水系4个,占排污口总数12.9%;蓟运河水系7个,占排污口总数22.6%。各水系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如表2。
表1 李调元京师仕宦时期主要唱和诗人及唱和赠答诗数量表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李调元因事获罪失官,转年出狱先被流放伊犁,后又经友人奏请获准赎免。经历这一重大打击,李调元再无心仕进,决意回乡。祝芷塘作《送雨村同年归蜀》四首七言古诗作别好友,李调元也作《五十岁和祝芷塘原韵四首》和答,二人回首坎坷人生,谈论个性短长,述说世事艰难,痛斥世道黑暗,长歌当哭,沉痛悲愤,颇为动人。
2.汽缸列1进气凸轮轴调节相位0.15°(正常值位于±3°以内),说明正时应该不存在问题,暂时也不予理睬。
其三,谈诗论文,抒写诗意人生。乾嘉时期的文人多富有才华学识,崇尚以诗文会友,追求风雅,李调元在京师时常与儒雅的名士燕集交游,由于相近的生活情趣和诗文喜好,李调元积极参与这样的交际活动,其《童山自记》记载: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祝芷塘移居接叶亭,作《移居接叶亭四首》以抒怀,其一云:“凤城街巷僦居频,寸草阶除不放春。一亩为园堪小隐,十年种树为何人。偶采胜迹怀前辈,难得幽栖远市尘。食指无多家具少,本来新进易误身。”诗中表达了移居新居的喜悦,又道出了初入官场身处下僚官员的谨慎心理。李调元则酬赠多首诗歌予以回应,其《奉和祝芷塘移居接叶亭诗并序·三叠前韵》说道:“闲居使我往还频,亭馆无多总贮春。每怪幽石如处子,从来良友比佳人。小山作赋堪招隐,秋木为文不受尘。底事相遇便欢饮,醉乡虽小足客身。”诗中借题发挥,对朋友内心的隐忧加以劝慰,又表达了自己为官处世的态度和认识。
李调元与志趣相投的名流才士一起宴集赋诗,性情真挚,既不刻意巴结权贵,也不仅限于干谒显宦,而是以结交朋友、沟通志趣、增广见闻为目的,真实表达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与朋友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互通。
李调元京师唱和赠答诗,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展现了乾嘉士人交游处世的风貌,也道出了李调元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酬唱赠答诗以进士及第并在就任吏部考功司、文选司期间的数量最多,无论是送别友人,还是宴集赋诗,多真切爽朗之格调,无矫揉造作之态和无病呻吟之嫌,将应酬交际功能与吟咏性情的目的熔于一炉。诗中不乏讴歌理想之作,写得慷慨激越,酣畅淋漓;亦有反映宴饮游历、饮酒分茶、观花赏月的闲适之作,寄托作者知足保和的人生追求;还有抒发人生坎坷和仕途荣辱沉浮之作,诗中蕴含着郁愤不平,压抑感伤气息。
其二,感慨仕宦生涯,抒写不平之气。李调元性情耿直,狂放不羁,作诗主张抒发真实感情,“人有性而自汩之,有情而自漓之,似乎智而其愚孰甚。毛嫱、骊姬虽粗服乱头,无损其为天质之美也,捧心效颦,人望而却走矣。”[3]12反对模拟因袭的作法,主张诗自天成,情从胸中出。即便唱和赠答之作也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不作言不由衷的感恩戴德、歌颂礼赞。如《奉和祝芷塘德麟同年典试道出罗江见怀元韵即邀明日同游草堂寺并简嘉定守曹秋渔焜同年俱到》:“京中易得朋,林下难觅友。君衔王命来,恰我归蜀后。初闻默自祝,佳会良非偶。只愁李下嫌,整冠戒加首。昨者輶轩过,蹇驴避道右。相对隔云泥,不敢肆狎狃。今朝欢相见,屈指阔月九。起居高堂萱,问讯灵和柳。契深话亦长,追往容屡愀。”诗中向友人吐露官场浮沉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表达志向未达的牢骚不平,感情深挚,沉郁顿挫。
其一,讴歌友情亲情,表达亲亲之意。李调元酬唱诗中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他与朋友唱和、讴歌友情的作品,诗中抒发了友朋亲人之间浓厚的亲情和关怀。如《和墨庄雪诗》《和三弟墨庄苏州寄怀原韵》《蒙恩发伊犁当差是日出狱再用东坡韵寄墨庄二首》《和四弟编修凫塘见怀三十韵》《和凫塘四弟见祝原韵二首》等皆是兄弟之间往来赠答的诗作,在仕宦的艰辛中彼此安慰,互相鼓励,寄托思念。李调元晚年被流放伊犁前,作《除夕狱中寄墨庄》表达内心的彷徨不安,并向堂弟托付家眷:“雷霆天怒未回春,原是皇恩再造身。愧悔三更双涕泪,伶仃四海一孤人。已成旧事何须说,见换新符益伤神。万物向阳余向壁,桑禅静夜悟前因。”“君恩未报遣诸子,母老难归托病妻。连理来生如再结,同根总在左绵西。”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一日临行之前再度寄诗李墨庄:“天意回春恰仲春,眼前赢得再生身。来为绻缱之中客,去作伊犁以外人。钱纵有灵懒使鬼,卦非无奈愿求神。何须五十知天命,总是前因与后因。”在仕途最为黯淡落寞之时,向亲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和感伤。李墨庄和诗《雨村以事系保阳狱除夕用东坡和子由韵二首见寄却答》其一:“残冬奔走入新春,肯为先生惜此身。心到极难惟有抢地,事经无奈转容人。也只韩愈非求佛,所赖皋陶是理神。兄实子瞻弟惭辙,拟将官赎恨无因。”《雨村遣伊犁出狱仍用前韵见寄再和》:“报到新年有好春,那期还是戍边身。纵离黑狱仍尊吏,已算青天特赦人。心但无惭休避客,醉如可怜且求神。伊犁万里谈何易,见面先愁说往因。”诗中表达了对兄长处境的理解,以及无法帮助兄长解除困境的无奈,且以苏轼兄弟手足亲情相比拟,在精神上给予李调元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与馆阁前工部郎刘圃山(星炜)、今兵部侍郎纪晓岚(昀)、内阁侍读汤萼南(先甲)、试讲周稚圭(升桓)、给诗中丁芷溪(田树)、编修王露仲(大鹤)、王贻堂(燕绪)、曹习庵(仁虎)、彭云楣(元端)、曹竹虚(文植)、毕秋帆(沅)宴游,见闻益广[4]。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李调元回乡为父丁忧后回到京城,回顾父亲的不幸和自己的坎坷经历,一度心灰意冷,对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禄产生怀疑,不时流露出隐退归乡的想法。清明时节,借唱和诗对亲人倾诉失意的心情:“清明忽动两眉愁,抛弃家山万里游。有母有妻悬故里,无衣无食寄他州。牛眠坟墓谁为扫,鸡肋功名只合休。不见灯前儿女笑,相思白尽老夫头。”(《和墨庄弟清明诗》)道出对母亲和妻儿的牵挂,抒发漂泊羁旅的艰辛,表达归隐故乡、乐享天伦的向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祝芷塘典试四川乡试,此时正值李调元为父亲去世丁忧居于故乡,二人同游杜甫草堂,谒杜甫石像,于罗江宿李调元醒园,并且互赠诗篇表达挚友重逢的喜悦以及游历名胜的风雅志趣。祝芷塘作《罗江县怀雨村》诗盛赞友人诗才“与君相识初,盛气压侪偶。群公每动色,老宿尝却走。作诗不加点,终日可百首。勇如赴三军,富必夸八斗。”李调元以《奉和祝芷塘同年典试道出罗江见怀原韵》和之,并力邀友人同游蜀地名胜,“我家潺亭西,颇有田十亩。下俯芙蓉溪,绕树堪携手。”“明日草堂寺,此游真不朽。”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李调元返京,官复旧职,以诗寄赠老友表达经历周折坎坷后的心情,《初到京奉简祝芷塘同年二首》道:“两年久别燕中侣,正月重来剑外身。麋鹿尚怀千里友,鹓鶵又换一班人。割鲜念尔兼求富,假馆知余素位贫。要识从前旧风味,依然愁里过新春。”诗中以麋鹿、鹓鶵自比,表达对朋友之情的珍视和坚守士人本色的志气,以及对官场生涯的隐忧。祝芷塘则作《雨村至自蜀辱投诗次韵奉答二首》以和答,其一云:“且欲追寻千古事,最难料理百年身。文章自带烟霞气,轩见非为桎梏人。菊径让他陶令傲,琴台爱共马卿贫。芦帘纸阁三间屋,赢得深藏故园春。”细读二人的唱和诗,不难看出乾嘉士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壬午,先君调署霸州,是年与编修丹徒王梦楼、会稽童梧冈、吴县宋小岩、武进赵云松,中书歙县程鱼门、兴化徐步云订交,为诗酒会,而时与同习举业,则庚辰科海宁举人祝芷塘(德麟),年甫十六,来往尤密。
当我们打球、赛跑或干重活时,肌肉须进行激烈的收缩和放松,这时肌细胞里的葡萄糖在一系列反应的作用下,会转换成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被用做肌肉收缩的动力;另一部分则转变为热量释放出来。运动量越大,肌肉收缩得越剧烈,由葡萄糖转化成的能量也越多。所以,人在运动和干活之后,会觉得全身热烘烘的。
成效三:社会声誉不断提升。2013年1月,学校达到广州市一级学校办学标准,同年,学校的“岭南艺术”特色课程获得广州市特色课程重点立项;2014年,学校成为广州市特色学校,走进了优质学校行列。以前无人问津的薄弱高中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可,区教育局、市教育局领导都充分肯定了学校艺术特色办学成效。近年来,武汉、福建、中山、东莞等地以及广州市多所学校师生来校参观交流。学校的美术、音乐联考成绩在省、市内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从表2中可见,李调元京师唱和赠答诗数量上以律绝为主,尤其以七律为最多,占40%。主要因为“七律齐整谐和,长短弥校,最适宜人事之用”[5],唱诗多用七律,和诗自然也要保持一致,也多七律。李调元作七律主张反对拘泥于古法、格律,他说:“论诗拘于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直是本领不济,所谓跳不出古人圈子。”[3]14他的七律唱和诗总体抒写性灵、灵活变化。除七律以外,李调元唱和诗七言绝句的数量也很多,符合迎客送别时即兴发挥、随意灵活的需要。再有五、七言古诗在体制上限制较少,可叙事、铺排、抒情、议论,给予作者更大的发挥余地,李调元写给关系密切友人或敬重的明公显宦的唱和赠答诗,多为精心创作五言和七言古诗,如《送别王梦楼先生文治由翰林侍读出守临安一百韵》《送编修赵云崧翼出守镇安》《放歌行送别驾唐芝田侍御之江南兼怀王梦楼先生》等,感情深沉,风格慷慨雄放,表现了李调元疏狂豪迈的个性。其中七言歌行写得很有气势,虽为唱和赠答之作,但也不乏气势纵横、才气横溢的佳作,代表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成就。五言排律展现了李调元的铺排技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写得流畅洒脱,颇见功夫。
(一)诗歌体裁的选择。李调元唱和赠答诗主要创作于宴游集会、友人送别、升迁移居、赏花观景等交际应酬场合,主要目的是人际交往,联络感情,创作多是即兴赋诗,因此诗歌体裁的选择要与创作场合相符合。表2是对李调元所作唱和赠答诗体裁的统计:
表2 唱和赠答诗体裁分类表
李调元京师仕宦时期
通过各种宴游集会活动,李调元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道,一道谈古论今、观梅赏菊、赋诗作文,风雅趣味十分浓厚。程晋芳寄诗向李调元索要其编纂的《全五代诗》,诗云:“五代诚草草,远不逮六朝。礼乐征伐事,若火之燎毛。文笔则唐余,翡翠楼兰苕。诗格如韩韦,晚出乃益高。……子诚有心人,采掇弗惮劳。……考核必精诣,注释连昏朝。”阐明了对五代诗歌的特点和地位的认识。李调元的《程鱼门以诗乞余所编全五代诗依韵奉答兼索异书》回复程晋芳,说明编辑《全五代诗》的目的“只取备文献,不在格卑超”,同时也认同程晋芳对五代诗历史地位的认识:“五代本无诗,多附唐末朝。抑或入宋初,九牛才一毛。譬如采兰菊,弥望皆烟苕。况复蒿与艾,其品亦不高。”出于对陶渊明精神和风骨的景仰,李调元和京师诸文士常常赏菊咏菊,唱和赠答诗中也不乏咏菊题材,李调元曾在《和程鱼门访菊》诗中说: “一生偏爱菊,陶令定前身。”《侍郎刘乙斋退思轩小饮分赋》云:“涧居才几日,幽径别开轩。爱石每高枕,编篱作小园。书声闻客住,棋响共谁弹。无过从何补,题名亦妄言。”其《偕弟墨庄赋瓶中白菊》《芷塘同年斋中有秋菊茉莉各二盆秀茂异常属余作诗各赋一首》《和程鱼门访菊二首》《同吴鉴南法源寺访菊》等诗歌均表达了文人雅士超越凡俗的精神追求。
研究对象为2011—2016年期间的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投入类指标从人、财、物方面反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核心资源投入,产出类指标从创新效果方面反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结果,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为了剔除物价变化影响,有关名义变量数值使用定基2010年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转化为实际变量数值。在DEAP软件中,选择投入主导、规模报酬可变与多阶段算法的DEA结果(见表2)。
(二)表现风格的特点。李调元唱和赠答诗内容丰富,涉及场合不尽相同,有迎来送往、宴饮娱乐、乔迁祝寿,或思亲念友、畅叙情谊等,不同场合需要不同风格的写法,故而呈现出多样风格,既有豪放恣肆,也有沉郁曲折、含蓄蕴藉者。但无论怎样的风格,真率自然,直抒性灵是李调元诗歌的最突出特征。李调元认为好诗应该表达内心流出的真性情,故语言也应具有清水芙蓉之美,而不应模拟因袭,堆砌辞藻。因此,李调元的唱和赠答诗多以气运词、直抒胸臆,总体表现为真率自然、疏狂横放的风格。如《八月中秋同人宴集云谷借树轩》:
今夕置酒乐未央,自有此月无此光。对月当歌歌慨慷,满堂听我声洋洋。我歌乃在岷山之麓,广汉之阳。沱江东下千里百里欲入海,至此回澜有似临崖勒住奔马韁……天遣下视何吉祥,中有一人其姓张。手织云锦分天章,鲛梭剳剳皆鸾凰。……下笔直倒三峡江,翻涛搅浪不肯住。竟欲手摘龙耳刳鳌腹拔鲸尾,以与光焰万丈之李杜争豪强。
这首宴集之际的即兴之作,既表达了对友人才情的赞叹,更表现出李调元自己洒脱不羁的个性和豪放飘逸的诗风。其他如《送别王梦楼先生文治由翰林侍读出守临安一百韵》《送编修赵云崧翼出守镇安》《送别沈虹舟先生李祖惠归吴江》《放歌行送别驾唐芝田侍御之江南兼怀王梦楼先生》《和桐城姚姬传鼐太史见寄元韵并附寄祝芷塘、袁香亭两同年诗》等均直抒胸臆,为情而造文,气势纵横,代表了李调元酬唱赠答诗真率、豪放的风格。
直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表达方式与李调元等乾嘉文人的心态密不可分。较清初文风和文人的心态而言,乾嘉时期文人诗歌中强调主体意识,注重主观情绪的表达,既有积极入世的热情,也有才大难用的尴尬,既表现傲世不羁的自信,又抒写和光同尘的向往,用迎合世俗的举措和脱略世俗的内心,在醉心吟咏、直抒性灵的诗歌中自我解脱。正如严迪昌先生曾说:“清诗发展到中期,真诗、见心灵的真情文字,大抵又复出之于‘匹夫’笔端;挣脱羁缚,一展抒情主体个性精神的吟唱,重归于布衣、画人以及为‘世道’所摒弃而遁迹草野、息影山林的谪宦迁客群中。”[6]李调元虽不属于名副其实的“布衣”“画人”和“迁客”,但其诗歌抒写的真情文字,倒是与时代诗风不谋而合。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的“本体安全”被推到了“前沿”。空间的变动、景观的重构以及内心的矛盾与激荡,让“本体安全”不断面临新的考验,“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被消解,人们的认同感处于不断的建构—破裂—建构过程中。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总之,李调元京师唱和赠答诗以丰富的内涵,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以及兼具实用功能与抒发性灵的美感和个性,在乾嘉诗坛是具有一定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