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1-04-16 00:27梁圆圆周惠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胜任委员心理健康

梁圆圆,周惠玉,2,厉 月

(1.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2.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环境适应、学业就业等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并见诸报端。但是,由于各高校连年扩招,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却严重不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结合自身的现实问题和特点,基于国外已经成熟的朋辈辅导体系,实施了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委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与同学年龄相仿且共同生活和学习,有着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生活阅历,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语言,能够加深彼此的信任,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倾听和共情的效果。另外,心理委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有充足的时间来观察和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随时报告,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校心理委员以及如何发挥他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成为了当前研究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以求建立一支思想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高效的心理委员队伍。但是,过往对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和胜任力在企业员工中的应用方面,对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心理委员研究现状,并调查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现状,以此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为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高校心理委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高校心理委员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冲击,美国校园产生了种族暴乱、校园混乱的现象,引发大量的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时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较少,学校便开始采用朋辈咨询的方式来补充人员的不足。之后,1969年威兰德发表了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领域的首篇论文,开启了对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他探讨了培训高成就感学生在朋辈辅导中的作用。2004年,浙江海洋大学和天津大学率先制定了心理委员制度用于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需求,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在高校健全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国内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麦克利兰(1963)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四个部分,是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个体绩效水平的个人心理特质。国内学者陈澄波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胜任力起到区分优秀和一般的作用,是个体完成某项工作的关键特质[1]。

国内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研究是在心理委员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内心理委员制度是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借鉴国外朋辈辅导研究和实践成果建立起来的,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对高校心理委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但也在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心理委员的选拔机制、心理委员的培训体系、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乐芬芳的研究界定了高校心理委员的内涵,从心理委员的选定、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技术开发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2]。李海洲,杨盈、丁芳盛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包括自我认知、心理特质、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知识结构、沟通协调能力等7个方面[3]。闫娟丽、周生江对高校心理委员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较好,女性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显著高于男性,且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的胜任力水平[4]。姚小燕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委员的胜任力包括人格特质、工作动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三个方面[5]。可见,当前对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进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但是整体来看,对高校心理委员的研究不够系统性,标准尚未统一,尤其在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为此,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现状,并提出提高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某高校的136名大学生心理委员进行调查,其中男性75人,占总人数的55.15%,女性61人,占总人数的44.85%;文科33人,占总人数的24.26%,理工科103人,占总人数的75.74%。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由易思佳编制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6],对136名高校心理委员进行调查。该问卷由42个题目组成,包括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7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信度为0.97。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总体情况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委员平均得分为3.90,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t=16.83,p<0.001)。这表明,目前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水平整体较好且处在中上等水平,但距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提升(见表1)。

表1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得分情况

(二)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性别差异检验

以性别为自变量,心理委员胜任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t=2.00,p<0.05),且男性的胜任力水平(M=4.00)高于女性(M=3.78)(见表2)。

表2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性别差异性检验

(三)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学科差异检验

以学科为自变量,心理委员胜任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在不同学科有显著性差异(t=-3.51,p<0.001),且理科的胜任力水平(M=4.00)高于文科(M=3.60)(见表3)。

表3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学科差异性检验

五、讨论

整体来看,目前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整体水平较高,且处于中上等。研究结果与闫娟丽等人的研究一致[4]。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的现状与我国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设置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组织,开展了“5·25”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课堂上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等,这些渠道有力地加大了对心理委员的教育力度,同时各高校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这些都有力地培养和提升了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心理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也对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科学选拔标准和培训体系,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性格不同的原因,男性性格一般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在学科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理工科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这可能是由于学科思维不同,理工科由于学科专业学习的原因,在思考问题时较为谨慎,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得较为理性,能够协助大学生综合收集信息、客观地分析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地解决心理问题。

六、提升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落实高校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机制

当前高校学生数量较为庞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单独依靠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展此项工作是不够的,也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统一和稳定的“三级”预防网络机制,即“以一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中心,二级学院心理指导小组为重点,三级学生心理委员为辅助”的“三级预防”网络模式。整体来看,形成了“由上到下”的指导路线、“由下到上”的汇报路线,从三个不同层面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只有将其转变为被教育的能动活动,才能激发被教育者的动力,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体现主体能动性,使得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三级”网络干预机制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委员的作用,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方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高校心理委员明确责任,承担任务,发挥作用。

(二)完善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流程

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机制较为完善也较为严格,我国一些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也对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尚不统一。整体来看,在相关人员的选拔过程中过度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的人格特质的要求不高或者重视度不够。但是,往往学生的核心人格特质和动机是选拔心理委员的核心要素,也是最稳定的要素。国外有研究者强调,较为成功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拥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在选拔高校心理委员时,首先要通过班级同学自愿报名,确保学生具有自觉工作的强大动力;之后,进行笔试,笔试重点考察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否与心理委员工作相匹配,是否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等等;最后,进行面试,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工作动机、团体合作,以及内在心理力量和强度等内在要素。

(三)完善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体系

开展专题培训对于促进当前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时效性不够、培训内容空洞等。因此,建立一套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训体系非常必要。该体系应当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三个程序。首先,通过360度的需求分析,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同学期望、符合心理委员需求的科学培训体系。其次,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计划,突出基本知识、实践学习、自我成长。最后,要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进行效果评估,跟踪问效。依据培训的目标,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以及行为观察等形式进行多层次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心理委员在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完善。

(四)搭建高校心理委员的成长平台

通过构建选拔、培训等体系来选拔和培养具有一定潜力的高校心理委员尤为重要,但是对其胜任力的甄别往往体现在真实的工作任务情景当中,所以,可以通过实际工作表现来反馈和了解他们的胜任力。因此,为高校心理委员搭建活动平台,展现个人能力就非常必要。校、院两级要建立平台联动机制,创设心理委员潜力展现平台,例如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做指导,让全校心理委员参与其中,如心理剧大赛、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漫画设计大赛、主题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等。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心理咨询技术开展特色体验活动,例如沙盘心理咨询体验、放松心理咨询体验、OH卡牌心理咨询体验、催眠心理咨询体验等等。在活动中,首先可以促进心理委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自己,促进自我探索和完善;其次实践活动加深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便于他们更加投入、专注地帮助周围的同学,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活动也增强了心理委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沟通协调、组织合作、实践动手能力等。

猜你喜欢
胜任委员心理健康
图片报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
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