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群群 屈春艳 常清乐 杨阳 王文强
【摘要】插花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总结了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设计、公选课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和学生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插花艺术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及建议,对同等类院校的相关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插花艺术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顺式玉米素O-糖基转移酶基因调控小麦滞绿的机理研究”(编号:ZR2020QC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麦核雄性不育基因msg47的图位克隆”(编号:320015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195-02
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是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双一流”建设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的又一项重大工程,旨在鼓励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此大背景下,很多本科院確立了从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方针,并确定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谋而合[1-2]。本科期间开设应用性强,甚至职业技能性的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及提高实践和思辨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婚礼、展会及高级会所等场景及空间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设计和装饰,因此专业的花艺师一度成为热门的职业,插花艺术也已成为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增添社会财富的“美丽产业”[4]。插花艺术在枣庄学院属于通识教育选修课,共32个学时,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插花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1.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公选课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
插花艺术课程针对枣庄学院全体学生开设,选课学生专业涵盖化学工程、环境设计、美术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数据科学、小学教育和新媒体等各个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大不相同,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植物的生长规律及栽培要点;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插花中的色彩搭配及造型要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植物的生长规律等知识较为缺乏;而工科类的学生对抽象的造型比较好理解,但对艺术美感又比较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的选课学生,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与难度,如何做到兼顾不同专业的学生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2 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缺乏想象力
插花并不是简单的对切花花材进行堆砌插制,学生需要掌握插花造型的基本要素(质感、形态和色彩等)和原理,需要掌握花形与花器之间比例等。这就要求学生对插花的不同造型具有空间想象力,而传统教学中的理论讲述,抽象、难懂的插花原理及空间结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空间结构变得直观形象是学生掌握插花造型要点的关键。
1.3 经费不足,限制多样化教学
插花艺术作为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学校的经费投入较少,基本以授课教师自行筹款为主。由于经费的限制,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一人演示或观看制作视频为主,无法做到所有学生人人参与。而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西方插花色彩艳丽,花量需求量大,造型以几何形为主,包括L型、倒T型、三角形、S型和圆型等[5],这些造型特点就决定了在西方基本花型的教学中需要投入大量且花色各异的花材,仅花材的采购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除此之外,在现代花型的教学过程中,花篮、捧花和胸花等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如何在教学中平衡教学经费,如何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人人参与,是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2.1 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针对选课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背景,任课教师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例如,针对植物生长规律和栽培等不了解的文科和工科专业的学生,要添加相应的内容,介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讲解不同植物的栽培要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介绍相关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怎么样插花才是遵从自然,只有遵循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才能让插花作品充满生命的律动、自然的韵律[4]。而针对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而相对缺乏艺术素养的农林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入美学的基础知识,从色彩到形状,让学生理解如何去欣赏美、呈现美,如何做到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如何赋予手中的花材新的生命活力,进而创作出优秀的插花艺术作品。引入植物学和美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多元化,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创作出好的插花作品。
2.2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采取讲授法与演示法等单一的教学方式[6],学生对于插花造型的要素和原则没有直观的感受,更无法掌握插花的技法,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平台,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如插花模拟装置将难以理解的自然形态和三维空间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示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是插花艺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经费紧张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完成插花创作。首先,利用插花模拟装置,可以随意对花材、花器、颜色、构图等进行变化,使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创作,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开课的不同季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花材进行插花创作。此外,我们可以利用仿真花进行实践教学,仿真花具有颜色丰富、造型各异、容易储存且能够反复利用等优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
2.3完善考核方法
插花艺术课程的考核多采取理论试卷的考核方式,该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7]。注重实践过程在考核中的比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学生撰写对插花作品的鉴赏文章,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插花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应季花材或干花、家中的花器等进行插花创作,并记录创作灵感和构图设计技巧等,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该考核方法在疫情期間发挥了较大的优势。
3.结语
插花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借助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此外,插花艺术等应用型学科的设立,是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学科建设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夏晶晖.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8):160-163.
[2]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 193-196.
[3]李旭红,尹嘉敏,郑喜清.应用型本科院校《插花艺术》公选课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 155-157.
[4]陈子牛,李睿,杨晓虹,丁巡,张悦.应用型本科院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昆明学院学报,2020(42):125-129.
[5]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福建某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177-179.
[7]王芳.应用型本科“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5(6):200-201.
作者简介:
郝群群(1991年4月-),女,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麦类作物遗传育种。
王文强(1988年12月-),男,山东潍坊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