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墨
【摘要】使命感是一种超然的召唤、一种目标感和意义感,一种利他的倾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使命感的概念;其次从大学生和国家、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将使命感教育融入商学院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从使命感的三方面定义出发,以营销学基础课程为例,提出了将使命感教育融入商学院营销课程教学的三点实践建议。
【关键词】使命感 课程思政 商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023-02
高校商科专业由于就业前景广阔、未来发展与薪酬优越等原因在高考选拔中受到众多考生的追捧。正因如此,在商科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源于社会需求、体现人生价值、包含利他倾向的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为践行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探讨在商科教育中融入使命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使命感的概念
使命感(Calling)的定义众多,其中一项主流且应用较为广泛的研究将使命感定义为一种超然的召唤,它的目的是以能够获得有意义感的方式去践行某种生活方式,并且以利他导向作为主要的动机来源[1-2]。在这个定义下,使命感包括三个具体维度:首先是外部因素(例如:社会和祖国的需要)的推动,其次是目的意识和意义感,最后是亲社会的利他动机。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从其他角度对使命感进行了定义,例如,Hunter 等人在一项质性研究中,将使命感定义为三方面:第一,使命感是生命的引导;第二,使命感是关乎于个人的工作表现和意义;第三,使命感引导人们产生亲社会行为[3]。类似的,Dobrow和Tosti-Kharas认为,使命感是人们对某一领域持续而充满意义感的激情[4]。
不同研究者对于使命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使命感来源上的超然,它源于社会需求、内心或信仰。其次,使命感包含着目标感与意義感,它与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紧密相连,且只有在特定职业中才能体会到。最后,使命感包含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利他倾向。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发了多种量表对使命感进行测量方法。例如,使命感与职业问卷(Calling and Vocation Questionnaire;简称 CVQ),包括超然的召唤、工作意义性、亲社会倾向三个维度[1]。使命感量表(mu ltidimensional calling measure,MCM),包括认同个人-环境匹配、超然的导向力、以及意义和价值驱动行为。随着使命感概念的研究,有关使命感的量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从相对不同的视角编制量表、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使命感含有职业之意,但又高于普通的职业概念。对比谋生(Job)、职业(Career)、使命(Calling)三词的概念可以对使命感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心理学家提出谋生-职业-使命工作价值取向理论(又译作:谋生-职业-志业)[5]。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能从工作中获得的不同层面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即个体对工作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个体对工作的感觉与在工作中的行为、个体期望通过工作实现的目标等。谋生价值取向的人,将经济利益和物质回报作为他所追求的目标。职业价值取向的人,将权力、名望和地位作为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标。而使命价值取向的人,则将工作本身的意义,工作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和贡献作为追求的目标。换言之,使命价值取向的人,直接将生命与工作关联起来,认为工作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部分。
2.将使命感教育融入商学院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了解使命感的概念与发展后可以发现,在大学教育中融入使命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谋生、职业、使命不仅是工作价值的三种取向,也是三种层次。从利到名,再到自我实现,这三者体现了由外在到内在,由低到高的三种追求。通过与谋生和职业的比较可以发现,使命包含着职业选择之中的最高追求。
不过,使命感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中存在差异性。研究通过测量各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后发现,艺术生的使命感最高,而商科学生的使命感最低[3]。然而,商科相关专业往往是高考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也吸纳了大量优秀高考生源。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于就业前景、未来薪酬等角度考虑选择了商科相关专业。在此背景下,在课程中培养商科学生的使命感十分必要。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商科教学中融入使命感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程度。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诸多选择,也常常会因此而陷入迷茫。因此,利用好专业商科课堂教育机会,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使命感,有助于学生树立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目标。另外,使命感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使命的人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1]。因此,在商科教育中融入使命感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在商科教育中融入使命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去,更有利于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布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商科教育中融入使命感教育,有助于践行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3.使命感教育在商学院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本部分将以营销课程教学为例,从使命感概念的三个方面(源于社会需求、体现人生价值、包含利他倾向)出发,为使命感教育在商学院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具体建议。以下建议针对《营销学原理》等商科学生必修基础课程提出,但同样可适用于其他营销学甚至商科课程。
3.1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社会责任
根据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在营销中需要同时考虑公司利润、消费者欲望和社会的人类福祉。具体而言,营销战略不仅需要给顾客传递价值,还需要满足社会的利益,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个人的社会责任,进而增强使命感。例如,通过鸿星尔克等企业为暴雨灾区捐款、护舒宝关注农村留守女孩等案例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社会营销观念的专业知识,同时树立因社会责任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3.2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学生的学习存在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例如,学生看重成绩,为了获得更高分数而努力学习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外在动机。而为了探索知识,提高自我而努力学习则属于内在动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削弱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去除唯分数论,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本身的意义,从而鼓励学生思考人生本质的目标与意义。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成功企业家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感召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从而增强使命感。
3.3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营销的核心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也要求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增强同理心,理解他人。因此,可以将使命感教育与营销课堂相结合,通过小组互动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整合营销沟通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两两分组,以沟通的形式帮助对方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到了沟通模型这一整合营销沟通中的重要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沟通中增强同理心,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小云,郭成.感召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84-1691.
[2]张春雨,韦嘉,张进辅.Calling 与使命: 中西文化中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3):72-77.
[3]Hunter, I., Dik, B. J., & Banning, J. H.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alling in work and lif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76):178-186.
[4]Dobrow, S. R.,Tosti-kharas. Ca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measure. Personnel psychology,2011,64(4):1001-1049.
[5]朱永新.職业,事业与志业[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