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
【摘要】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了解历史纪年、历史大事年表等,引导学生能够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于历史进行客观的评判,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从“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三、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就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110-02
在历史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具有启发性,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提问要由容易到难,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下面,我就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教师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来得出观点,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提问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提问时提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不需要开动脑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很难给出回答。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比如,“谈谈你对某个人物的看法”,缺乏指向性的问题,学生不知从哪个方面进行思考。有些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不具有思考价值。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低。
三、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要重视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重视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更加具有目标。学生在情境中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百家争鸣局面》时,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言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为而治”“兼爱、非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言论的含义吗?这些言论分别归属于哪个思想家的哪点主张?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节课,在学习完后,找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道家老子的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的主张,代表人物有孙武。“无为而治”也是老子的主张,他主张顺其自然。“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他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给予指导,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节课时,我先展示了一段汉武帝继位后诸侯国问题的视频,使学生理解到诸侯王势力的强大以及汉武帝面临的政治危机。我出示两则思想和经济方面面临问题的材料,并使学生概括出问题。我提出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来说一说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措施。学生回答:政治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用儒士做官。在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等。
(三)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问,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具有趣味性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渐掌握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例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商鞅变法,以及都江堰的修建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我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读课本,找到商鞅变法包含的内容以及作用,并提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学生阅读课本,找到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学生对商鞅变法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会成功。有的學生说:商鞅变法得到了地主阶级的支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学生说:商鞅具有改革的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做斗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学生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提问要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提问,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由易到难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师要增加分析型问题的提问,使学生通过分析来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节课时,我提出问题:隋朝建立前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出示图片使学生观看图片并说一说图中的政权之间的关系。我又提出问题: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学生思考并回答。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比陈朝更加有优势。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也渴望能够统一。我进一步提问: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学生进行总结。循序渐进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具体,而不是让学生笼统地谈谈对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教师要减少对问题的笼统问法,在提问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对问题提供多种思考方向,使问题的解答更加全面。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减少与问题无关的讨论。
例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节课我提出问题:唐太宗有哪些贤明的治国思想?他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我把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总结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在学习武则天时,我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怎样评价武则天?学生读课本并进行讨论。在学习唐玄宗时,我提出问题:唐玄宗和唐太宗在治国上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这节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如,在讲《盛唐气象》这节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唐朝刘禹锡写的诗词《百花行》,并提问学生: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学生回答: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我补充:通过这首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的景象。学生读教材,并回答下面问题:1.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有哪些表现?2.唐朝的民族交往有哪些表现,原因是什么?3.唐朝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学生读教材,并回答:唐朝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出现了丝织品和陶瓷,商业交流繁盛。唐朝注重民族交往,主要表现为唐蕃和亲,代表事件为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唐朝的社会风气是开放的,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等。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回答。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历史情境来吸引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在提问时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问题应具有指向性,而不是过于笼统,教师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回答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使历史课堂因为提问而精彩。
參考文献:
[1]朱丽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1(6):155-156.
[2]张舒怡.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有效提问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9):10.
[3]戴荣婷.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智力,2020(1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