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身学习重视身体、环境和大脑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在学习过程的作用,符合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原则。文章依据具身学习理论,以历史学科为依托,组织江门市部分中学师生,构建了以“探究古劳桑基模式 感悟江南劳动智慧”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研学主题课程。课程贯穿“劳动教育”主线,包括研学前预学、研学中赏学、研学后展学三个研学阶段,并从具身认知理论角度对中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化实践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具身认知 研学旅行 主题课程化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邹明贵老师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江门市为例”(课题批准号:2020YQJK2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130-02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有助于深度体验历史、深刻理解社会、助长核心素养,是有效的立德树人途径。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研学旅行,不断出台加强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和规范办法。
就目前来说,与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江门的研学旅行起步晚、缺少整体规划;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相对滞后;课程标准缺乏;仅仅停留在“研而不学”“游而难学”的浅表体验,或仅以简单了解景点、景观为学习任务,较难实现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育人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我们以历史学科为依托,组织江门部分中学师生,设计了主题为“探究古劳桑基模式 感悟江南劳动智慧”的鹤山市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主题课程,以“劳动教育”为主线,涵盖了研学前预学、研学中赏学、研学后展学三个研学阶段,重构校本课程,其目的是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对探索中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开发思路
具身是一种身体动作经验。具身学习理论认为,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个整体,身体是其中的一部分[2],是通过身体来认识世界的,因此人的认知过程要受到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环境通过身体制约和影响心智活动[3]。具身学习重视身体、环境和大脑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在学习过程的作用,符合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原则[4] 。在实践中,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构建、开发要遵照特别方法和原则,研学活动才能达到“深度学习”。要依据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选择研学策略;在研学进程中要发挥身体主体地位,重视环境依托与限制作用,一起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5]。
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建设目标
研学主题课程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的规定,还要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学生情况等因素来确定。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将本次课程目标确立为:一是将所学知识与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激扬生命、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唤醒自主意识与家国情怀;二是培养野外实践技能,运用课堂知识,完成研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三是提高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培养责任担当;四是树立劳动意识,培育劳动价值。
为此,整合历史、地理、生物、社会实践等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学策略,确定主题为“探究古劳桑基模式 感悟江南劳动智慧”的鹤山市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综合实践,让学生在“研”“学”与“游”的融合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提高研学综合实践实效性,助推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课程实践探索
江门市鹤山古劳水乡是典型的岭南水乡。由于处在西江边,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古劳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明初时成为远近闻名的“古劳墟”。数百年来,勤劳的古勞人民,造就了远近驰名的古劳桑基模式,同时也派生出了如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宗教信仰文化、古建筑文化、团结宗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家风等。
1.研学前预学
预习“研学单”的学习内容,查阅相关网站,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解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什么是桑基鱼塘?古劳鱼角历史渊源是什么?桑基鱼塘模式+基本原理+特色+意义+蕴含智慧各是什么?了解古劳桑基鱼塘模式的现状?你参观过有哪些类似桑基鱼塘模式?
2.研学中赏学
(1)以讲解员为层面的拓展学习
参观古劳水乡博物馆:倾听讲解员讲解,或观看展品标签,了解古劳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相关知识。参观过程学生可自由提问,重视单面到双向的互动,从而实现研学的深度学习。
(2)以“研学单”为导引的参观浏览
对照“研学单”开展学习:研学自然生态(桑基鱼塘),深入思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桑基鱼塘的原理。挖掘、传承古劳水乡桑基鱼塘模式背后隐藏的生态理念,探讨古劳水乡为代表的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的价值与对世界生态保护所贡献的智慧。探究和分析古劳水乡全村布局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所蕴含的传统天地人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自然风水)。探究和分析当地独特农业生态景观、蚕桑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
(3)以实践操作为旨归的身体体验
从参观古劳水乡工艺坊,稻鱼米、缂丝扇、竹编草编……让学生在身体体验中感受深厚农耕文化的魅力。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桑基鱼塘工作原理模型;在鱼塘喂养鱼;推石磨磨面粉,体验制作“古劳鱼皮角”等活动,动手体验活动中提升分工合作能力,体悟到“劳动是最美的”的价值内涵,感悟“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调查古劳模式的现状+古劳模式与其他地方模式的异同?
(4)以科学探究为模式的深度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制作一部以古劳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为原型的微视频,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和分享体会。
3.研学后展学
(1)首先在研学场所分享研学实践体会:听了老师的分享、同学间的互动分享+ 心得体会,巩固加深对古劳水乡研学活动内容的理解,生成更高阶层的问题。
(2)以探究为层面的延伸学习模式:①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法案规划+建言献策+展览+动手实践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农耕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的现状。②制作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农耕文化。③建言献策,此外将撰写的调研报告给相关部门,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活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家乡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与爱国爱家的精神。
(3)回到学校后,成果展示和汇报:教师通过课程总结,由各班级学生代表从农业生态景观、以稻鱼为主的饮食文化、蚕桑民俗文化等不同角度分享对古劳桑基模式为代表的劳动文化的认识。可以适当采取“你猜我答”、拓展延伸、手绘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方式,展示古劳水乡研学旅行学习的成果。
(三)课程成效评价
课程成效评价是检验研学课程效果的关键。我们将从思路设计、目标确立、活动安排、课程实施、研学导师、学生表现等多维度,通过学生、老师、家长多维度对研学课程进行全方位评价。比如从主题课程成效看,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从研学过程来看,可以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从研学对象看,可以从学生、老师、家长、研学导师等维度加强对研学课程的评价。
三、反思与小结
实践表明,根据具身学习理论制定的研学旅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中“游而难学”的弊病,让学生主动参与研学进程,在体会、思考、领悟中获得体验感、成就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体验社会。同时重视研学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此外,研学旅行能够促使教师改善教学理念,对接未来社会生活,符合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當然,在构建、开发研学课程时,要考虑具身认知理论的特殊原则,优化、整合主题课程设计。要做好统筹设计,增强课程项目的体验性与互动性,重点是在情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研学策略时。要兼顾因同学而异、因研学主题而不同,尽可能发挥出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此外,要加强研学活动的反馈及反思总结。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知晓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阶段,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出重质量和多元化的趋势。而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开展,既顺应了社会发展,满足学生深入探究和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与养成自理、互助、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在自然和社会的研学大课堂中助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全面发展的人。我相信,这样的研学旅行就是我们所追求与倡导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年11月30日.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57.htm.
[2]JamesV. Werts. Mediated action[M].New Jersey: Blackwell Publishers,1998:518-525.
[3]李树民,刘丽平.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7(9):29-30.
[4]梁美盈,周玉琴.基于具身学习视角的研学旅行设计研究——以“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为例[J].地理教学, 2020(1):56-60.
[5]李树民,刘丽平.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7(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