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精神,激发课堂活力

2021-04-13 10:37孙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质疑策略课堂教学

孙晓玲

【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质疑的本质是思想的流露和思维的体现。在质疑的过程中,无论是自己的思考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其问题意识,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想问”到“敢问”,从“漫无目的地问”到“善问”,从“时问”到“常问”是课堂教学之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026-03

【研究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提问策略,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很少能自主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质疑精神,他们已经习惯于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师忽视学生提问,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的讨论与质疑,或者说没有为教学内容设置互动和讨论的思路与环节,那怎么能期待学生质疑呢?要想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亚里士多德也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国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古语,可见“疑”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和促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老师应该巧妙利用质疑,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问”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讲到: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设置好每个环节和问题,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向问题上靠,向标准上套,让学生从标准答案中学习答题模板、应试技巧等。可是,如果在这之前缺少了学生学习课文时的阅读欣赏和自主提问,那么这些技巧就全部变成枯燥无用的招式,学生要做的也只是背下答题模板,学生的答卷也会变得千篇一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为了考试而学习,他们并不是自己想要去了解,想要去学习知识。如果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就会“想问”。因此,我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应试技巧,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中不仅仅是老师问学生答,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有疑”。如在教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呼风唤雨的世纪》等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看学生能提出哪些问题。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势必会让学生的脑袋中冒出一个个小问号,心中涌动出“想问”的愿望。以下是两名学生阅读后列出的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一

1.课文的这个豆荚里有几粒豆?

2.这五粒豆分别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3.五粒豆中谁是最了不起的?

问题清单二:

1.什么是程控电话?

2.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人类过去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的问题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可能没有什么帮助(像问题清单一中的第1个问题),但是这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都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对于那些思维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也要充分尊重,给予关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通过交流、请教、查资料等方式去研究,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们要小心保护孩子初步尝试质疑的激情,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课堂中“想问”,感受到提问的成就感。

二、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敢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和记忆答案,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很少,思考少了,疑问自然就少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是第一要义。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在有讨论氛围的环境,引导他们进行提问。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室就格外安静,学生都眼神闪躲低着头不敢回答。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课堂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转换为“探究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这种新的课堂形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更是提高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敢问”。

例如在学习《蝴蝶的家》一文中,我就充分运用提问策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从内心的“想问”发展成为外在的“敢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就是学生阅读课文后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

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获得启示,打开思路,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在课堂中敢于提问,避免了以老师的提问代替或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变“老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课堂的学习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了,学习效率必然会显著提高。

三、发现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宋代文人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螺旋上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在学生“想问”“敢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善问”,是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提问方法,找到提问策略,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呢?

1.针对内容提问,加深文本理解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问题,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时,我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我说:“同学们,读完课文后,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1针对全篇提出问题: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学生2针对一句话提问: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学生3针对一段话提出问题: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解决了问题1和问题2,我们就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它是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问题3也能通过阅读文段找到答案。像这样,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要内容,深入地理解文本。

2.针对写法提问,丰富写作技巧

如果说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针对写法提问,就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在布局上很有特点,有的在结构上很突出,有的在修辞的使用上别出心裁。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站在写法的角度提问,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无疑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中,课文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过程,略写后两次实验?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对于同样的实验或活动过程,如拔河比赛、抢凳子游戏等,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次过程来详写,其余略写。这样我们就知道寫文章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设问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解决了这一疑惑,学生就会知道设问的好处是表示强调的效果,以后自然会在需要的时候巧妙运用设问这种修辞。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中的写作秘密,体会作家独特的匠心,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汲取到写作技巧的精髓时,必然能够灵活应对多样化的写作要求,做到“妙笔生花”。

3.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拓展与文学的空间。而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会质疑意味着思维迈向更深刻的层次。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是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极佳途径。

在教学完《呼风唤雨的世纪》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我问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二十世纪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一个问题引发孩子深入的思考,他们纷纷踊跃提问:二十一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呢?科技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那科技的发展有没有坏处呢?……看到孩子们情绪高涨,求知若渴的样子,我连忙趁热打铁对孩子们说:“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特别有研究的价值,请大家课后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像这样,由二十世纪的成就想到二十一世纪的成就,由科技发展的好处联想到坏处,由课本延伸到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四、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常问”

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自主、灵活地运用提问方法进行阅读,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贯穿提问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多提问,反复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为导向,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同时,从“时问”发展为“常问”。

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阅读提问(分别从课文内容、写法特点、生活实际等方面各提出一个问题),再品析课文,以问题促学习,以问题促理解,以问题促发展。把前面学到的提问策略充分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善于提问、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体会提问的意义。

如在读完《爬山虎的脚》后,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

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往上爬的?(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是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针对写法提问)

③牵牛花、葡萄等也和爬山虎一样有脚吗?它是怎样向上爬的呢?(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只有不断地练习提问,抓住一切机会启发提问,不断强化提问,才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好习惯。长期的训练必然会将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内化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点燃这把“火”岂不更好吗?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发问,从而解决问题。让语文教学与“问题”同行,我们的课堂会更加轻松,更加灵活,也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韩素静著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4]《生命因课堂而精彩》,王丰,甘肃民族出版社

[5]《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猜你喜欢
质疑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