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全方位育人理念实施探索

2021-04-13 10:37杨晓军林健夏志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杨晓军 林健 夏志东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本文探讨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针对专业课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以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实施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全方位育人

【Abstract】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ntent of courses, based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onscious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enet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guiding students in an imperceptible way and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of whole-process and full-range.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rang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88-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出,高校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建设高水平本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1]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取决于人才储备,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社会的责任,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关联,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中坚力量。因此,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提高质量,培养具有一流专业水平的人才,同时,要培养具有优秀品格和文化素养的青年学子。我國是人口大国,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高校毕业的一批批人才融入社会,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将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育人是全方位的,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长于信息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较父辈和祖辈优越得多。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自信心强,但价值观尚未成形,情感思维尚显稚嫩,看待事情往往不够全面,正是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重要阶段。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则有可能成长为唯我独尊、思想偏激的利己主义者。针对学科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绿色发展和环保理念,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以至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3-4]。

在高分子材料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对象,开展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探索,以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特点及教学对象

高分子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组成与材料的性质、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加工工艺和各种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改进工艺,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质量,合理利用高分子材料,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我校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是面向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教学对象包括机械、电子、建筑及材料(非高分子专业)等专业的本科生。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可能涉及材料制造及应用的各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掌握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是丰富工程知识、提升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着重讲解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应用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如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分子运动、聚集态、共混物的相容性、增塑、增韧等,以及高分子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加工及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高分子材料科学知识体系。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几点探索

在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做出了努力。

第一,将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与绿色生态及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相结合,综合考虑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优势、生命周期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二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伴随高分子材料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分子制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以使用性能作为衡量一种制品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各种生产成本,以及是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等各方面因素。

高分子材料具有质轻、高韧性、高弹性、良好的绝缘性、耐腐蚀、便于成型加工等优异性能。在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进程中受到青睐,用于替代昂贵且笨重易腐蚀的金属和金属合金。 高分子材料的合理应用,不仅可通过减轻汽车重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还可利用塑料的易成型加工性,降低零部件的加工及维修费用。因此,高分子材料在汽车饰件和功能结构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工程技术人员须对材料的选用负责,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能,才能正确选用和维护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回收压力。这一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通过分析对比各种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差异,把握材料的应用范围及生命周期。提倡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杜绝劣质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及建材等行业的使用。再如根据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制定安全条例,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材料的老化破坏,甚至燃烧或分解,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生态安全不仅包括材料和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还包括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例如大量的塑料薄膜废弃物引起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解决这一污染的根本在于控制源头。

第二,掌握“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特性,倡导环保、无毒无害的材料和制品,使制造和使用绿色材料变成自觉行为。

绿色材料又称环境材料,是由日本的山本良一于1992年最先提出的。绿色材料用以指那些具有最小的环境负担和最大的再生利用能力的材料,即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容易回收利用,丢弃后易于自然降解的材料。绿色高分子材料,包括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可回收与循环使用的环境稳定高分子材料。掌握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性能,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可降解或可回收再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同时,在加工工艺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加工工藝可能带来的污染,优选绿色环保的工艺方法。[4]

第三,了解高分子废弃物的分类及回收状况,推进回收及高值化利用产业的进步。

高分子废弃物种类繁多,回收利用的实施难度很大。

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一次性使用的废塑料在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废塑料主要包括薄膜、丝及编织品、泡沫、包装箱及容器、生活日用品、袋和农用地膜等。此外,汽车、电子电器及家电配套用塑料增长迅猛,已成为废塑料增长最快的来源。废塑料能否进行合理的回收与高值化利用,将直接影响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推进。同时,再生塑料对于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废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趋势,是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6]

目前,针对废塑料、纤维、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循环再利用中的关键技术仍未取得突破,而回收压力却日益加大。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理论知识有利于相关行业协同创新,共同促进产业的进步。

充分理解高分子废弃物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提高消费者对再生塑料制品的认可程度,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建立、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2018-10-17.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6-12-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史兴岭,徐玲利.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去——以“新材料概论”课程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16):206-207.

[4]杨春林,严伟,罗军,曾加.绿色环保背景下《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8(50):82-82.

[5]梁瑞雪,赵鑫,罗莹,左继成.高分子材料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应用现状概述[J].辽宁化工.2016(6):736-738.

[6]张化冰.绿色化:中国再生塑料产业发展必由之路[J].资源再生.2016(7):18-23.

作者简介:

杨晓军(1971年12月-),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博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