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理论专业课云平台辅助教学方案探索

2021-04-13 10:37卓立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云平台专业课大数据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革命,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受到冲击。理论专业课尤其需要对应策略。将云平台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有助于克服传统课堂课时少、互动性差的缺点,并借助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通过结合使用“为知”软件与“课堂派”小程序,可以初步达到强化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科研习惯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  云平台  专业课

【基金项目】2016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大数据时代基于云平台的专业课教学实践方案研究”(1630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92-02

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不止是信息爆炸,而且是基于移动网络的全方位信息革命,最终必将逼迫作为一种信息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发生革命。当前逐渐推广的MOOC“慕课”也只是其中一种回应形式。但是慕课这一形式也只是部分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仍然具有较大局限性,尤其是慕课教学的模式,更为合适通识课程或基础课程,而对于专业性课程并不特别适用。尤其是基础学科的理论专业课程,由于难度大且实用性低,其课堂教学效果更易受到网络信息反向影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结合云平台技术,探索一种理论专业课的辅助教学方案很有必要。

一、大数据时代理论专业课教学的困难

基础学科的理论专业课程由于难度大、专业冷门和高年级学生目标转向就业等因素影响,如何在大数据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克服“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术热情,并真正建立互动教学机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无论是采用最新的慕课,还是较旧的讨论课形式,都难以完全解决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1.专业性与理论性引发的冲突:基础学科的理论专业课,具有内容多、难度高、学理关联度广、外文文献多的特征,因此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前期知识积累,往往安排在大三、大四进行教学。但由于基础学科专业与就业市场有一定距离,高年级学生往往已经将注意力转向就业市场或热门专业的考研备考,导致两者之间形成难以协调的冲突。

2.教学班在课时设置与互动教学方面的两难:由于高年级专业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形式存在,学时较少,能用于讨论课互动教学的学时非常有限。因此,很难对高年级本科生实行充分的互动式教学,但如果不采用互动式教学,在大数据化的网络时代又很难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3.专业兴趣培养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冲突:选修课程的限制,使教师为提升学生兴趣,尽量降低内容难度,同时为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也很难安排过重的课后知识学习任务。这就迫使教师要将专业课上成通识课,这种妥协显然是违背专业建设本旨的。

4.大数据时代造成的专业教学难题: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过于容易,一方面导致学生对课堂依赖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也方便通过录音、课件、文稿等方式获得,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的尊重度相对下降。

5.传统考核方式失效: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论文考查方式很难有效。由于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各类冷僻知识信息,剽窃或稍加修改便作为作业极为便利,导致教师既难藉此实现考核目标,也很难形成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反而使批改学生“作业”成为荒唐的“辨伪”工作。但如果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于强调思维训练的学科和包含更多探索知识的理论专业课程,也是不太合适的。

总结起来,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教学,尤其不能只承担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工作,而必须让知识在教学中变成“活”的形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优势,而不是成为信息革命的被淘汰者;要让本来就不只是死的信息的理论课教学借助大数据“活”起来,才可能克服上述诸种难点,真正改善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的云平台辅助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在两点上与传统信息不同,一是数量更大交换更快,二是它是互动的,更加“活生生”的。传统教学是信息单方面传递的模式,知识信息是“死”的客体,而大数据时代是信息互动模式,知识信息是“活”的主体。如果我们仅仅把大数据理解为更大量和更高速交换的数据,就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模式也正是把教学从活的思维训练变为死的知识灌输,才导致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教学效果不佳。如果不利用好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活”这一面,而是单纯扩大其数量与传播速度那一面(如慕课带来的),其结果反而会是强化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导致理论专业课更难吸引学生。因此,如果能利用云平台的文献数据软件来改进课堂教学,将教学过程从单方面的传播信息变为采集管理信息,利用云平台的交互性,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就可以扬长避短,改进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的教學效果。

基于以上设想,选择了“为知”(WIZ)这一款文献管理软件的网络团队版本,结合教学班实践进行探索。“为知”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同时具备云平台、文献收集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组群互动功能的软件。通过“为知”团队服务(标准版或专业版),可以大大提升数据搜集效率,培养文献管理技能,并借助组群功能(配合“微信”)实现互动式数学管理。

利用“为知”构建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辅助教学平台,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建立云平台专业课数据库,利用“为知”的云平台信息搜集功能,可以与相关专业课教师的研究结合,为相关专业课教学先准备好专业知识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无穷的数据,而是经过专门整理的专业数据库。“为知”软件具备强大的文献数据搜集管理功能,尤其是其多级目录与多级标签技术,使其可以作为文献数据库使用。专业课教师本身需要进行大量专业文献知识搜集与管理,“为知”软件的应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文献搜集管理方案,而且彼此之间的数据库还可以通过云平台交换共享,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数据”系统。

其次,将建立好的“为知”团队数据库与专业课课堂整合,既培养学生在文献方面的主动管理能力,又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渠道,使课后知识传递更具效率,从而为课堂的知识传递功能减负。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教学需要传播大量的专业知识,仅靠有限课时是不够的。将专业课教学建立在专业数据库的基础上,是保障专业课教学具备足够品质,使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关键性环节。这一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云平台具备了实践可能性。

其三,通过“为知”软件的辅助,使学生从被动的专业知识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搜集、管理者。学生的被动性越强,对课程就越没有兴趣,培育学生专业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调动他的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利用为知云平台,学生不仅要搜集信息,而且最主要是要形成一个共同编目文件,利用“为知”的修订功能,使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学生利用为知的云平台不仅展开数据交流,而且可以进行讨论,教师进行专门引导(如指定经典文本),使讨论课延伸到课后。学生在这种定向信息搜集管理中,形成问题视野,孵化论文题目,培养专业兴趣方向。

最后,“为知”平台的采用,也有助于实现专业课教学成果的累积性,提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联性。由于每个教学班结束后,学生并非被解散,教师与学生不会变成陌生人,而是永久地留在了为知数据网络中,通过“为知”推送功能保持互动联系。优秀的往届学生,在形成专业兴趣后,可以继续不断地通过“为知”平台参与到和后继教学班“师弟师妹”们的教学互动中,而不同的专业课之间,可以展开教学协作,互通数据,共享全部用户,使不同专业课知识与教学管理之间形成有机的系统,并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关联性与团队性。在积累足够教学成果与知识数据后,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相关统计、题库建设等工作。

综合以上,利用“为知”及其他辅助云平台(如“百度云”、微信),可以改变使教学管理模式,克服课时限制、互动性差、学生兴趣低、课程协作少等旧教学模式的缺陷,尤其有利于有较高难度、较强理论性、较大知识量的专业课教学,使像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教学这种“困难户”有机会在大数据时代的云平台下焕发生机。

三、“为知”软件云平台教学辅助方案的缺陷与修正

尽管“为知”软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文献管理和搜集软件,尤其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它并不是专门为教学开发的软件,因而具体应用于教学实践也有一些缺陷:

首先,“为知”软件功能非常强大,但却需要较长时间去了解与学习,而在教学中应用,更有较多专门设计,需要一定培训时间才可能掌握。由于多数教师多年来已经形成自己的科研习惯和研究方法,难以直接接受“为知”作为自己的科研工具,也就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该软件。

其次,“为知”软件本身未针对课堂需求优化开发,从而使其教学辅助的实用性下降。由于“为知”软件本身是云笔记软件,其最佳用途是科研辅助作用,因此在课堂上作为教学辅助软件推广,存在一系列技术缺陷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针对课堂的班级组织、点名签到、作业批改的专门模块,而这些功能是教师使用软件最为看重的功能,欠缺这些专门模块意味着其课堂推广意义大幅度下降。

2.用户功能界面不够直观友善。由于这一软件主要是云笔记定位,其界面倾向文章页面组织和信息的树形结构,但对于课堂辅助软件而言,用户界面与功能界面才应是主体。因此软件虽然功能丰富,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的第一体验不好。

3.软件欠缺专门的对话交流模块,导致这一软件作为教学平台,无法通过其强化教学群体的凝聚力,师生也无法通过它进行更便利的课程交流。

基于以上情况,将“为知”作为基础学科理论专业课的辅助教学软件,還需要配合专门开发的课堂教学云平台。其功能上最主要是要弥补“为知”的课程管理缺陷。比如已经被广泛推广的“课堂派”微信小程序,其管理功能实用丰富,界面友好,可以很好地与“为知”配合使用。尤其是针对教学大班,体现出容易上手管理的特点。其作业批改功能与查重功能,GPS点名功能都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相关工作量。而且程序自身带有即时联系模块,也相当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对课程结束后的进一步追踪育人仍有辅助作用。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基本能弥补“为知”软件存在的各种缺陷,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不过,由于“课堂派”与“为知”是两个软件,不能彼此很好地配合;另一方面,“为知”软件的使用需要较强的培训力量和上级组织力量,这导致其实施只能限制在较小范围。这导致两者间的结合使用难以开展,而“为知”软件既需要进一步补充开发教学模块,在推广和培训上也需要更多工作。

因此,基于云平台开展专业课教学实践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急需一个能够整合课堂教学、科研文献处理与网络授课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软件作为推广平台。就此而言,“为知”与“课堂派”暂时都不能完全胜任,还需要再探索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书韬,朱立谷,李春芳.北美知名大学数据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4).

[2]张宝林,丁莉.大数据背景下古代汉语数据库建设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

[3]敖素.问题主导式专题化教学法在哲学专业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哲学》课程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6,8(04).

[4]程敬华,赵秉峰.参与式教学法在哲学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观察,2016(12).

作者简介:

卓立(1976年-),男,汉族,福建省霞浦县人,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历史哲学。

猜你喜欢
云平台专业课大数据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