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平台基础结构,然后结合企业云平台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基于企业的云平台架构,并对企业云平台中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基础设施即服务三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软件即服务中主要包括企业门户、统一身份认证、企业应用系统和企业数据中心,平台即服务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主要包括服务器虚拟化部署和企业云虚拟化平台。
【关键词】 云平台 应用系统 服务器
一、引言
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取代了人工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应用系统的增加,各业务系统存储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系统建设相互独立,投入资金较高越来越多,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各系统数据信息独立,在企业内部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第二,信息系统在建设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造成系统建设资金高,但后期集成和维护困难,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第三,各应用系统独自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服务器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第四,每个系统都一组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企业用户在使用系统时需要记住各系统对应的用户名密码,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各大企业在信息建设中积极的探索,随着云平台的出现,其展现出的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二、云计算基础结构
云是一种服务的集合,是通过服务的方式把IT计算资源交付给需要的用户的一种新的方式,以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云平台与以往的任何服务模式有所不同,参与的对象包括消费者、云服务提供者和相应的开发商三部分,三者相互作用促进来云平台的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在云平台中能够使用自身需要的云服务,并只需要支付所使用资源的费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虚拟化技术独占云平台资源,使用结束后释放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大大为消费者节约了成本。
对于云服务提供者来说,他们站在消费者对立的角度,是云平台的管理者,为管理消费者使用云服务的方式,包括IaaS、PaaS和SaaS三部分,其中,IaaS为软件即服务,是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PaaS为平台即服务,是将软件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IaaS为基础设施即服务,是将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完成对云平台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等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分配和管理。
三、企业云平台体系架构
通过对云平台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图如图1所示。
3.1软件即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一种基于SaaS的软件提供模式,它处在云平台的最顶层,为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主要包括门户、应用服务、系统管理和数据中心。
(1)企业门户
门户是企业信息网站的主界面,主要分布着企业新闻、公告、通告和企业动态等内容,同时企业内部各应用系统的入口也分布在门户网站中,门户处在应用系统之上,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窗口,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主要通道,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能够将企业门户分为统一身份入口、界面集成、公共服务、终端设备、企业动态、合作伙伴和企业用户等。
(2)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是进入企业应用系统时的身份认证服务,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繁多,统一身份认证能够现实系统单点登录,用户只需要一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够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
在企业应用服务中建设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体现出企业应用服务的先进性了安全性,企业用户在整个应用服务体系中有需要一组用户名和密码,经过一次身份认证就能够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建设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库中存储中企业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用户名和密码等,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录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系统将用户录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核对,如果数据库中不存在该用户名和密码,则登录失败,反之登录成功,进入主页面,该页面为接口页面,包括各大应用系统的接口,用户单击链接就能够访问系统。
(3)企业应用系统
企业应用系统是涉及到企业各种业务的应用系统,这些业务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人事、生产和后勤等等,各大系统与企业各业务保持一致。应用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采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应用系统之间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要具备一定的耦合性。企业应用系统繁多,需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各应用系统能够分阶段进行开发部署,在开发中需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和系统集成标准进行。
企业应用系统采用了B/S结构开发,各大系统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只需要一台连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使用。各系统除了实现企业功能需求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等,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尽量采用当今流行的B/S四层结构进行开发,分别包括数据实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用户表示层。
(5)企业数据中心
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企业数据的管理,同时为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中心中集中存储着企业各业务模块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统一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数据共享,同时也具有较的安全性。
数据中心建设中,我们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将数据中心存储设备按照需求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并把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分配到各个独立的空间中,各个系统的数据库是相对独立的,同时通过系统互动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同时保证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中建设一个公共数据库,存放着企业公共信息和各大应用系统的交互信息,该部分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例如,员工绩效系统在考核员工绩效时,就需要用到人事管理系统中企业员人的基本信息。内部公共数据库是作为数据共享而存在的,系统中需要共享的数据能够被同步到该数据库中,这样能够避开数据点到点的关联方式,形成了一个星状的关联方式,这样能够提高数据共享效率。
3.2 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是实现企业应用服务的开发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它位于云平台三层结构的中间层,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等。
(1)操作系统位置软件平台的最底层,它是各种软件的基础支撑,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Windows Server 2003、Win7、Win10和LINUX操作系统等。
(2)软件开发平台位于操作系统之上,是一种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平台,企业云平台中的应用系统尽量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便于系统的统一维护和系统集成。
(3)数据库位于操作系统之上,用于存储企业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应用系统交互方便,企业常用的数据库包括SQL Server2008和Oracle等。
3.3 基础设施即服务
基础设施即服务位于云平台的最底层,为企业提供硬件支持,包括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虚拟化技术等。
(1)服务器虚拟化部署
服务器是企业云平台中部署应用系统的硬件,在云平台中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高负载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中部署的服务占用的CPU资源较多,因此,需要将这些服务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另一类是虚拟化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首先经过虚拟技术,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个服务器,这些虚拟的服务器也可以称为虚拟机,我们将占用资源较少的应用系统部署在虚拟机上,这些应用系统就像部署独立的服务器上一样,虚拟机按照应用系统所需资源的多少进行划分,并进行统一管理。
(2)企业云虚拟化平台
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我们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企业云平台架构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分别为虚拟化平台、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和DMZ缓冲区。虚拟化平台是是整个云平台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位于企业的中心机房,由企业聘用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或者企业委托给其他专公司进行管理,该部分部署着企业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服务器、各大应用系统服务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等,应用系统部署在虚拟化的服务器上;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和虚拟化平台的建设完全一样,服务器也是虚拟化的,备份中心尽量建设在离企业中心机房较远的地方,当中心机房发生天灾人祸时,备份中心能够及时接管中心机房的工作,保证云平台的正常运行;DMZ缓冲区位于内网和外网间,该部分部署的服务器也是经过虚拟化的,各个虚拟机上部署着对外可见的服务信息,例如企业新闻以及招聘等信息,外部用户可通过网络查看这些信息,但无法查看内网信息,只有内网用户才能查看内网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云平台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并对企业云平台中软件设计、数据管理和硬件虚拟化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无法对企业云平台中所有模块及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云平台建设是一项不进则退的工程,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保证企业云平台走在时代前端。
参 考 文 献
[1]冯建平,吴丽华.“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服务模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未来[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
[2]王舰,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
[3]张建文,汪鑫.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9(06)
[4]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9)
[5]窦蒙.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建设和商务智能领域的应用[J].程序员.2009(05)
[6]马立林,李红.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2)
[7] David S Linthicum.Cloud Computing and SOA Convergence in YourEnterprise.2009
[8] David E.Y Sarna.Implementing and Developing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s.2010
[9] Vic (J.R.) Winkler.Securing the Cloud: Cloud Computer Security Techniquesand Tactic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