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君
【摘要】人文地理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结合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构建适应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课程思政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3-0038-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要求: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之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感悟”思政元素,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模式[2],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结合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构建适应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一、“人文地理学”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一)人文地理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新时代,人文地理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3]。人文地理学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建议和科学依据,在国家建设,尤其是在经济区位、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国土空间规划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方法提供资源有限,缺乏深度与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种模式担负不了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担。而且线下传统面授课堂枯燥、沉闷,缺乏趣味性和深度,学生参与度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思政元素有待挖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是研究领域乃至研究方向均处于变化中的学科,且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状态[5],其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而纸质版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无法跟上学科发展步伐。
(三)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课后探究三个阶段,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互联网+教育”的高效课堂模式。因此,针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一)课程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专业课的课程目标一般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三大类,三大目标相互融合,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其中,素养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地理科学素养,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和延伸。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学生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人地观、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政治地理格局等,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横向对比,再结合当今百年变局的形势,能够客观认识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局势,认清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家国情怀,自觉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
(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人文地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丰富,素材选取广泛,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行性。例如,梳理生产力发展进程和人地关系理论演进,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民俗地理、区位论、宗教地理等,能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人文事象空间地理分布,树立区域观;分析人口发展理论,结合“三孩政策”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能够使学生客观认识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分析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够使学生客观认识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树立全局观,自觉参与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等等。
(三)教学过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在服务于国家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比如在学习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实质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大国气质和大国担当,培养学生的大国自信,最终践行“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在学习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的时候,带领学生学习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的背景、内涵、措施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素养和家国情怀,最终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三、人文地理学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课后探究三个阶段,人文地理学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前——优化线上教学资源
课前自学采用线上教学,即将课程资料与网络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在课前按照要求,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该过程限定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因此,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必须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一是制作或选用教学资源的时候,必须保证质量与效果,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二是要结合课程知识,丰富教学素材,必须选用经典案例,结合国家新时代的战略与政策,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二)课中——丰富教学手段
翻转课堂的成功与否,学生的课前自学成果至关重要。因此,课中即课堂面授过程,首先教师要确认学生课前自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前测,即课程开始,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课前对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提问测试,然后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问题,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課程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最后,结合课程理论知识,通过经典案例,开展知识点、价值观与感悟的分组讨论。安排学生查阅资料、生讲生评、生讲师评,在讲述与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感。与此同时,引入的思政元素不仅引发学生思考,而且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三)课后——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翻转课堂的课后环节,要求学生对于知识巩固提升。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网络平台的测评,查验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二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上传至平台,以便课后随时查阅;第三,结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鼓励学生加强对时事热点的把握,比如多看新闻、刷学习强国、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等,了解当今时事热点,为课堂学习提供现实指引;第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观实践教育基地等形式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落地,在实践中升华,提升科学素养。
四、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格局背景下,需要全面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水平,使当代大学生认清当今国际局势,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精品素材和创新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课后探究三个阶段,是“互联网+教育”的高效课堂模式,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广使用翻转课堂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大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人文地理学课程利用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结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翻转课堂的特点,初步探索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现今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需要从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乐,张云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6-38.
[3]陈展图,黄婷,农爱香,等.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教育观察,2021,10(17):39-41.
[4]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地理学报,2004(6):803-810.
[5]陆大道.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J].地理科学,2017,37(5):64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