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进路

2021-04-13 16:04贾英迪任凯歌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逻辑

贾英迪 任凯歌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精准滴灌,需要以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为根本指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内容,以价值澄清为核心、以历史叙事为依据、以法治思维为路径,深化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一体化构建教育内容,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归属感和时代的使命感。

【关键词】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  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049-02

2019 年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要是凝聚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對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精准滴灌,需紧紧围绕民族复兴而弘扬中国精神,以价值澄清为核心、以历史叙事为依据、以法治思维为路径,统一于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化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全面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的使命感。

一、以价值澄清为核心深化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

价值澄清是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人们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通过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澄清模式认为,学生的价值观是通过自我经验形成并在实践体验中固化的。[1]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理论教育和实践践履,应通过透彻的理论分析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借助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升华爱国理性认知,坚定爱国意志,促进爱国践履。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深受互联网传播模式和传播内容的影响,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大学生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形态更加迅捷简易。在不断迎合大学生信息交互体验的同时,互联网传播生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理解、学习、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想纷繁复杂,狭隘的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往往都打着“爱国”的旗号煽动大众的情绪,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分辨爱国主义的本质和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的特点,主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议题,引导学生判别和思考民族、人民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其明晰爱国主义的概念、内涵、标准以及行为。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这一特点,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阶段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借助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奇现象和热点事件,变传统的灌输说服为价值澄清,合理设置议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使得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历时8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功打赢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获得了世界,尤其欠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与赞誉。说明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全力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努力消除贫困,在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思想指针,还彰显了“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中国共产党所独有的思想觉悟。通过对比叙事澄清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立场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彰显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优势和展现了中国深沉的民族情怀和世界担当。这些价值发现与澄清能极大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国家和制度的认同感。

二、以历史叙事为依据统一学生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认识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将学生原来脑海中初步形成朴素、概况的爱国主义认识和抽象、模糊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对国家文化制度、道德观念、骨肉同胞、领土主权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以历史叙事为依据传达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情感认同,将爱国主义的深厚内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把道理讲到历史发生的事实中,呈现在鲜活的细节里,直抵学生内心,产生“身临其境”的认同感。“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描述,才能深刻抓住历史发展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引领作用。

历史讲述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基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从1840年以后清朝封建帝制崩溃到新中国建立,回溯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脉络,说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基于所在阶级的政治理想和阶级目地尝试各种政治制度,以历史关键节点中的选择事实说明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盛行的君主制、总理内阁制、总统制等政治体制在中国人民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失败,唯独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从而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家命运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发现的,符合自身需求的根本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忠实最彻底的代表。进而凸显出,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爱中国共产党、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二,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入手。网络传播大众化时代,缺乏历史事实支撑的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摒弃“总体性”原则,依据其所持有的特定立场和诉求选择性阅读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解构色彩的虚假历史言论,通过网络媒体,以逸闻趣事或稗官野史的形式大肆传播、到处扩散。大学生尚不具备全面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加上长期正统历史教育的麻木和逆反心理,更容易接受历史虚无主义剑走偏锋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本质,通过历史叙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键历史时刻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还原历史过程在现实语境中场景。通过学生思考和师生对话,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对国家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的统一认识,实现对国家创建历史的正确认识。

三、以法治思维为路径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围绕法律及其相关社会规范,按照法律逻辑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法律规定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2]对大学生来说,养成法治思维习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认同法律调节的框架和范围,以及作为国家公民身份对国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对国家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在国家认同及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问题上,对于现代多民族国家来说,需要法制来确认和塑造共同认同的政治格局和情感纽带,需要法律来提升国家和国民的整体性和同质性,才能将民族情感上升为国家忠诚。[3]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将学生原来脑海中抽象、概括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的具体认识,更重要的是厘清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的框架逻辑,形成一套稳定逻辑下系统思维的习惯。爱“国家”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价值法则。而现代社会爱“国家”与爱“祖国”的统一,只能建立在落实人民当家做主、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实践基礎之上。[4]法治是国家治理规则中除了道德约束之外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治理手段,是人们对权力与权利、义务与责任的价值判断准绳,法治思维对于当前整合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凝聚国家共识,实现宏观层面国家认同感的有效心理机制。增强学生的法治思维,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性,通过现实的法律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法治逻辑,学会用规则意识分析思考问题,采用法治逻辑分辨国家治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运行方式、基本性质和功能特征的了解,加深对社主义制度的全面理解,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矛盾,通过现实加深对国家治理逻辑的理解,使个人理想与现实发展发生对话,让学生从个人主观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加深对社会道德、法律、政治的了解,理解法治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联。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文化传统、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意识,在法治的轨道上养成规则和程序意识,促进对现有政治体制的认可,激发学生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主动、稳定、持久的爱国主义行为。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不论是个体对国家的选择,还是国家对个体的接纳都会逐渐成为一个相互开放的系统。个体对国家的情感和认知很大程度依赖于国家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认同与信任,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协调,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在情感、观念、信仰与理想诸多方面对国家形象的全面认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社会治理能力和政策的同步跟进。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借鉴与超越: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47-49.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1(8):46-48.

[3]陈金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J].法学论坛,2013(5):5-14.

[4]檀传宝.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之维[J].人民教育,2019(19):17-20.

猜你喜欢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化策略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