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个课堂”构建整校推进的混合学习模式

2021-04-13 00:44戴丰春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混合学习

戴丰春

【摘要】随着5G的成熟发展,应用“三个课堂”构建整校推进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双师教学已经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学校为整体设计实现智慧办公、线上课程、考试评价等多平台互融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智慧提效的必由之路,更是开启基于学校的混合学习模式探索实践,通过帮扶、交流等形式,促使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有效弥合,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三个课堂  混合学习  双师课堂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号:QJYKT2019-04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077-03

一、目标愿景

线上教育助力我校实现这样的常态化:一是课堂上教师能调用精致的线上课程开展双师教学;二是学生课外能登陆学习平台进行高效自主预习、复习、拓展提升;三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融合互通,高效助力教育教学。

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共同体:一是有一批常态开发线上精致课程或开展专题教学直播的泉州五中学科名师;二是泉州五中优秀的教师可面向同一层次薄弱学校开展专递课堂;三是泉州五中在区域内线上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线上教育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线下学习资源的短缺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矛盾的问题。二是解决线上资源弥散零落与教材的流畅连续相矛盾的问题。三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可能投入时间多与效果差相矛盾的问题。四是解决教师常态教学工作量与线上课程开发管理精力不足相矛盾的问题。五是解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意愿与落地实施难相矛盾的问题。

三、实践线上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一)加强统筹规划健全运行机制

我校出台《泉州第五中学应用“三个课堂”构建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案》,在硬件建设、管理团队建设、奖惩机制等方面保障“三个课堂”顺利推进,使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建立奖励与推进机制:

1.物资奖励:使用我校的奖教基金按每课时一定数额的补贴标准发放给慕课开发者(个人或团队)。

2.岗位聘任量化赋分:我校在教师职称聘任考核量化时,根据教师开发的慕课数量等给予一定层级的加分。

3.奖励比赛:我校每年组织微课比赛、慕课比赛、混合学习课堂创新模式现场课比赛、评课论文比赛等,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根据学校奖教奖学方案给予表彰。

4.制度推动:我校规定所有40周岁以下教师开设校级、市级、省级公开课须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以此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双平台融合互补

1.校园网平台线上课堂建设

校园网平台重点发展同步线上课堂服务师生同步学习与教研,探索远程专递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帮扶。校园教育管理一体化平台本身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包括:管理组织(指处室、职务和行政人员)、学科组织(指学科、职务和学科教师)、年级班级组织(指各年级班级、职务和师生),可直接为线上教育提供完整的人员和组织支撑。

实現全校日常线下课堂自动同步上网,可实时听课和课堂回放。传统课堂+互联网后,泉州五中的课堂全部上云,充分挖掘利用云课堂价值:疫情期间为隔离学生提供线上课堂直播听课;提供课后课堂回放,重温课堂知识点讲解;为学科教师提供基于云课堂的听课、评课和线上教研平台;为区域教育开放课堂,发挥示范高中建设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自动化纪实跟踪记录名师课堂,系统化建设名师课堂资源,服务线上教育;面向共同体学校师生开通线上课堂,享受优质教育机会。

2.慕课平台混合学习课程建设

慕课平台重点开发精致专题课程,发展双师课堂与智适应学习模式。慕课开发涵盖课程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并实现系统化、体系化的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学科内容主题或知识板块的名优教师课堂,不断充实丰富线上课程资源,满足泉州五中及其共同体学校或区域内学校开展线上线下双师课堂教学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智适应学习的需要。用途一,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落地到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线上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插入线上精致微课程辅助教学,实现突破提升,双师教学有机整合。用途二,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点是高效。慕课资源进一步高效化处理,实现每个重要知识点时长控制在3分钟内,多个知识点又能浑然一体,通过电脑大数据分析,判断学生薄弱点进行智能推送,辅助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

(三)强化教师研训发挥教研支撑

为高质量启动和推动混合学习模式,我校采取整校推进的方式,一方面派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分别到北京、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培训的同时,在校内开展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对相关课题进行立项,鼓励先行先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校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挑选一批业务熟练、年富力强、理念先进、思维活跃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微课设计与制作小组,关注当今微课慕课发展趋势,适时参与校外培训,考察一些外地学校的发展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探索我校的慕课平台发展路径,同时积极参与微课的制作,主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成立课程中心组织管理建设

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专门设置课程管理中心,主要职责如下:(1)组织管理泉州五中慕课平台,主要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推动、引导、规范慕课建设。(2)基于慕课资源,结合学科教辅,推动、引导、规范《慕课教辅丛书》编写。(3)通过慕课、教辅丛书开展示范校帮扶活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4)组织管理科创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强基课程等新兴课程建设。精心挑选业务骨干组建课程中心教师团队,并给予适宜的办公环境和配备较好的办公设备,为高效工作创造条件。

进行课程录制师招募。一是根据慕课建设小组学科负责人拟定的模块或专题录制课程量和时长方案,面向全校教师招募承接教师。学校与录课教师事前协议好并签定合同。二是慕课建设小组学科负责人对课程录制进行跟进、指导、监质、评估等。

加强课程编辑与校园网慕课平台建设。成立编辑小组,对录制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加强校园网慕课平台建设,由信息老师开发、改进、完善校园网慕课平台。落实课程上线,做好后期跟踪维护。

(五)编制校本教辅加快落地实施

每学期编制“优质、实用、特色”的学科校本教辅,使之与线上线下的学习相互结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层次公开课;开展微课、慕课、混合学习模式现场课等比赛,使之成为信息化教学大练兵。教师切身在线教学实践,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推动了混合学习模式。

(六)开展效果评估进行示范推广

通过教学视导活动、推门听课、网络巡课等方式监测混合学习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其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促进精准教学。

通过网上巡课、数据分析和疫情期间的混合学习,有效提高高考和竞赛成绩。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教育教学保量保质,我校通过多平台开展混合学习模式,实现异地教学常态化,学生从早读、上课到晚自习均通过平台既进行师生课堂动态交互,又实现作业、考试的检查和批改。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混合学习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外校尝试利用我校线上课程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双方教师开展远程教研,探索异地听课、授课等。逐渐形成“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局面并向试点校推广。

四、繼续探索线上教育发展路径

(一)实现多个线上平台融合发展

当前,教师、学生都面对着多个平台,甚至忙于应付完成各种平台任务,有钉钉打卡、QQ课堂、企业微信、校园网智慧管理与综合素质平台填报、超星慕课、智学网考试与成绩分析、福建省公开教育资源平台、国家一师一优课平台等。相信“互联网+教育”在不久的未来会逐渐实现整合,应该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在教育系统的规范整合下搭建最底层互联共通的标准基座平台,好比电脑的主板。有了标准基座平台,其他所有二级特色服务平台都能按标准接口对接联通在一起,实现账号统一、数据共享、服务专业、特色突出、务实可用,真正做到互联网服务教育的发展。

(二)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在“互联网+教育”各种平台互联共通的基础上,首先,学校管理层面落实每个服务端口有专人管理服务。理清同步课堂由信息中心管理服务通过校园网平台运作,双师课堂与智适应学习由课程中心线上课程部管理服务通过慕课平台运作,线上考试与评价由教务处管理服务通过智学网平台运作。三个平台技术服务由信息中心统筹管理,不同平台的数据通过标准基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回流汇入校园网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其次,各平台整合管理服务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智慧校园使用、慕课与学习通使用、智学网考试与评价使用等。最后,通过资源建设、常态课堂教学、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视导等方式,推动全体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优化线上教育的教学环境

朝着“互联网+教育”多平台互联共通的方向发展,明确了同步线上课堂、双师课堂使用平台,落实了管理服务专项负责,我校近期逐渐优化线上教与学的环境。我校城东校区已完成全部教室一体机的更换,每台一体机完成校园网智慧校园、学习通、智学网等平台软件安装。智慧校园辅助班级进行“五项管理”,重点做好作业管理。学习通主要用于开展双师课堂。智学网辅助师生进行考试管理,重点做好试卷讲评。学校将在各楼层连廊阅读书吧、架空层阅读室、图书馆、高端功能教室等增设学习一体机,方便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所在场馆学生学习的数据通过智慧校园互联共通汇入校园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供多方开展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同聚,丁美荣.人工智能进入学校的瓶颈与应对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9(9)

[2]齐天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的TPACK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5)

[3]陈新.专业化与高感性视角的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形象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混合学习
“三个课堂”开放共享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策略研究
“三个课堂”开放共享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策略研究
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三个课堂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三类不同设计方法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