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全人教育,终身发展”的教育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创新实践”与“三个课堂”有效规整是高等院校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契机。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已经形成了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德育素质有机衔接;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有机整合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课堂,细化其课堂即为:第一课堂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进行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第三课堂进行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行立德为本的核心素养教育,如何使高校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三个课堂有机整合并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将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并自觉实践的学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课堂;手段创新;方法创新;渠道创新
1 “三个课堂”与创新实践有机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实践模式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为发展引擎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在强调创新引领学生长远发展的时候,如何才能有效全面高质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德育素质以及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如何通过知识观念的渗透,模拟竞赛训练的策划以及运营体验的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界探究的重要课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强化高校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需要多元化、整合化以及全方面的课堂实践。需要三个课堂并重,共同着力形成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创新教学,并在实践中锐意进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无论是从教育观念、方法,还是从教师队伍来说,中国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有很大差距。”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教育界提出了“全人教育,终身发展”教学新理念,构建了三个课堂并重的教学发展趋势。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个课堂: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有效结合;第二个课堂: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有效衔接;第三个课堂: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有机整合。学生只有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思德品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才能从具体的实战运营践行中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衍生出创新,高校的教学之树才能萌发出新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实行创新人才教育,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 高校的教育改革要坚持以精彩生动的实践姿态推进创新人才教育,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人本性的价值追求,使创新教育从规模走向内涵,从外围走向核心,以取得看得见、摸得着、推得开的卓有成效。在“后应试教育时代”,诸如此类的呼声渐起:教知识不教做人,社会频出抑郁症、自闭症的“问题人”,他们稍遇挫折便往往选择自杀甚至杀人;重智能不重体能的教育恶果,是让学子们有力读万卷书,却无力行万里路!创新教育要结合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品德教育、职业教育,调动校内校外的资源,形成推进创新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转化为生产力,以创新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人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首先必须理清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其次,创新性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要素,即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所以要培养具有创造力三要素的人才。接着,要改革教育模式,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正视正规教育可能造成创造性能力降低的“副作用”,并积极应对。最后,作为教育从业者,要善于发现不符合已知标准(专业素养高、职业强、心理承受能力棒、思品品行合格)的特殊人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发展、成长空间。
2 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课堂的细化结合。
【第一个课堂】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首任院长王众托说过:“如何提高创新素质,一是加强知识的传授与交流,二是改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级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为重点做好全面规划,三是要立足于学科而不要立足于教材。”由此可知,将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知识观念渗透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个课堂】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德育素质有效衔接:举办创新性主题教育,提高德育素质;创设新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强化思德拓展训练,锻造个性意志品质
【第三个课堂】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有机整合:校企合作,建构订单式办学模式;家校联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教育;发动学生创办社团,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3 深耕“三个课堂”教学内容土壤,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
3.1 第一课堂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将来进入社会打拼的能力,能不能迎接挑战,就要看在课堂上储备的能力够不够强大,能不能创新,就要看储备的知识基底厚不厚实。高校为了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课堂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多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可以采s取项目化教学,将课程进行分模块授课,每个模块分一个单元,在单元中会以案例作为切入点教学,在通过理论知识的提取,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将这几个部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同时还采用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更全面的互动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立体的和直观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问题与任务做驱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等活动,形式多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教导学、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从而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高校应通过“两个课堂”(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特长、激发自信心、自豪感。第一课堂教学(课内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入门课程要求“会”,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精”,专业提升课程要求“懂”。在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学校还应组织职教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对产业链中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明确适合于高职学生工作的核心岗位,并根据核心岗位分析其核心能力,再由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学院应不断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要体现“高等性”,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院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一方面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另一方面为更好学习专业服务。
3.2 第二课堂进行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
第二个课堂是围绕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来开展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教学工作。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条件下,高校应主推“竞赛育人”的教学项目,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3~4次的学科竞赛,学生能参加三创电子商务大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使竞赛参与度朝向100%及以上的比例发展。高校应以竞赛育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強化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科竞赛是各学科专业关键技术及能力的比赛,通过竞赛使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能力得到强化训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为重”的理念得到落实体现。学科竞赛过程是一个综合学习、训练、锻炼过程,并以成果为导向。学生参赛过程是合作意识、拼搏精神、信心、勇气、意志力等综合素质全面锻炼,学生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的过程。因此,高校把学科竞赛由过去的“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到“竞赛育人”的高度认识实施完善竞赛育人机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完整竞赛育人内容体系,设置多项赛事供学生选择参赛。构建完善的竞赛育人管理机制、竞赛育人保障机制和组建强有力的竞赛指导队伍,形成完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竞赛育人体系。
3.3 第三课堂进行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
第三课堂更侧重的是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拓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促进职业素养和职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面对毕业后的“找工作”往往显得无措、进账和迷茫,对他们实行正确有效的实战指导尤为重要。重视实践运营为主的教育由来已久。第三课堂最重要的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与社会、企业、现实接轨,丰富教学内容,熏陶实践精神、开拓实践技能,让学生在人生百态的体验中强化职业素养,在社会实习的感悟中完善自我,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设立校外学习中心、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开设不定期讲座和座谈,制定专项人才培训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扶贫识别、扶贫调研、助教调研、助教支医、创业引领等志愿活动;可以是咨询服务、企业实训、工厂实习、技术促进、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将意识观念体系的建构、竞赛育人以及实战运营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技能教育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人生经验积累,更能树立社会责任感,上升到国家高度为其做贡献。
4 结束语
各高校应以学校多元发展大课堂为平台,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持续扎实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探究意识的培养。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于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东斌,朱延丹,温义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课堂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05):684-686.
[2]李云海,薛宝林.高校“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07):855-856.
[3]贾寿华,裘立群,盛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 山东农业教育,2010(01):14-18.
[4]魏茂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J].昌潍师专学报,2000(04):88.
[5]李松明.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 广西教育,2000(06):5-5.
[6]袁雯.德育为本注重创新——浅议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4):60-60.
[7]杨晶晶.高职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2):120-121.
[8]程美华,王海霞,刘青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2):246-247.
作者简介
李昆澄,男,重庆市人。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现担任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基础英语教研组组长,讲师。
段美芬,女,四川省内江市人。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现任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翻译学院院长顾问兼教务处长,副教授。具体分管学院迎评促建工作和学位授予权的申报工作。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 重庆市渝北区 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