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阅读文言文

2021-04-09 02:38范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

范娜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传统文化内容,经典文言文篇幅由原人教版的4篇增加到14篇,学习文言文的学段也从高段提前到中段。学习文言文学段的提前、篇幅的增加、内容的增强,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打好底色,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式悟读;深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1-0004-0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现已全面走进课堂,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共有14篇文言文。这在原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整整10篇,而且从原人教版五年级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到现在部编版教材提前到三年级上册编排的《司马光》,学习文言文的学段从高段提前到中段。学习文言文学段的提前、篇幅的增加、内容的增强,这些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的体现,是国家意志,国家战略的方向性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打好底色。那么教师该如何来指导阅读文言文呢?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是学生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是文言文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一半”,教师必须要精心、细心地为学生上好这一课,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扣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粒扣子。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课的课后题第一题指向朗读和背诵,第二题是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第三题是古今对比,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语文要素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会带着问题思考理解,课后题指向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司马光》为例,从层级式通读、策略性悟读、多形式熟读、读写式回读四个角度来阐述课堂上指导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路径。

一、层级式通读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所有的文言文第一个环节,一定是通读。”通读文言文绝对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前提,在没有读懂读顺的情况下是很难进行下一步学习的。通读不仅仅是让学生一遍遍朗读,笔者认为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是要有层级地引领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会觉得拗口,词句不通顺,文章不好读,因此这时更需要教师适切的引领和指导。这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学生试读

同学们,我们端起书试着读一读这篇小古文。如果读到哪里出现问题了可以停下来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然后接着读下去,或者跟同桌说一说、聊一聊。老师希望你们每人读两遍,读准字音。

同学们读完之后,要有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读到哪个字时有什么问题。老师要直面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出现问题是肯定的,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学生第一次读“群儿”的时候,可能会有同学把“儿”读成儿化音。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儿”在句子中除了“儿子”是念本音,一般情况下都念成儿化音。再比如:有的学生朗读“足跌没水中”这句的时候,多音字“没”字应该读什么,还有语句的停顿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此时,教师的引领要得当,要让学生思考如何试着解决难题,而不是由教师讲解给学生。如果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他们就会觉得文言文好难学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应该读“儿”的本音呢?还是读成儿化音呢?为什么?学生默读思考后就会发现,读成儿化音是没法理解的,读本音是“一群儿童”的意思。还有“足跌没水中”这句,读音的选择和停顿是理解句子的关键,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交流读哪个音,应该怎么断句。此时引导得当,可能会打开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思路,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此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先搁置,留下悬念。

(二)范读听读

同学们,老师受你们传染,我也想读一读,你愿意听老师读一遍吗?不过听老师读,老师是有要求的,刚才我们朗读时遇了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解决了,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听老师读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你们要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哟!

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解答刚才的问题,更会对文言文的朗读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会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特征。

(三)带读、引读

一次示范,学生只是解决了疑惑,感知了文言文的特点,但是真的实际朗读起来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带读。此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带读,教师带读、学生带读、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然后互换,达到熟读的程度。

(四)默讀,画停顿符号

经过刚才的范读和带读,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文言文的朗读特征,也能初步厘清字词间的停顿,让学生默读,画停顿符号。当然,前提先给学生一个示范,让学生了解停顿符号的画法。画完之后,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为什么要这样画?

也许此时就有学生发现“足跌没水中”的停顿奥秘。如果没有同学发现也没关系,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的停顿为什么要这样画呢?‘足/跌没/水中和‘足跌/没/水中有什么区别呢?”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会了解到“足”就是脚,“跌”就是失足跌倒、摔倒,“没”就是淹没。第一句的停顿是脚跌倒在水里了,第二句是失足倒了,人淹没在水里了。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应该怎样画停顿。为什么要这样画停顿呢?原来停顿是根据句子的意思来画的,这就是文言文的节奏。读文言文要有节奏,要有停顿,停顿是由句子的意思来决定的。

(五)多形式练读

读文言文就像寻宝一样,学生们在初步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快乐的时候,不要停下来,要加强练习巩固,形式更是多样的。个人读、小组读、同桌读、师生对读、摇头晃脑读、做动作读、图文对读、文白对读……只要发挥教师的智慧,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是无穷无尽的。练读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通读学习目标就已经达成了。

二、策略性悟读

文言文是需要感悟理解来阅读的。策略性,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的,如何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又让学生感觉教师教而无痕,同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知识,感知文言文学习的快乐,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一)文白对照,感受文言特点

出示ppt(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篇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的一篇课文《司马光》吗?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我们来看,白话文的课文是141个字,文言文的是30个字。你觉得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区别呢?”

这个环节是根据课后题第2题来设计的。文白对照,学生会很清晰地发现:白话文字多,文言文字少;文言文不好读,白话文好读;文言文乍一看看不懂,白话文一看就懂;文言文精炼,白话文生动……此时适时地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人写文章用的语言。文言文的特点就是简洁凝练、言简意赅。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有意义的。需要大家用心的去思考,发现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含义,文言文读起来有趣有感,品起来有滋有味。不信,大家一起来品一品。

(二)探寻方法,解悟古语

1.结合注释+组词成句法

“同学们,我们看这第一句‘群儿戏于庭,把这句话变成我们现代人说的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做游戏。”

“你觉得哪两个字说的是一群儿童的意思?”

“群儿”。

“‘戏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游戏”。

“你怎么知道‘庭的意思?”

“看注释知道的。”

“好,同学们,你们看文言文中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其意思?你用了什么方法?”

“把一个字组成词来理解。”

“还有吗?”

“看注释来理解。”

“很好!我们对一句话中的几个字,也组词了,也看注释理解了,你是怎么组成一句的呢?”

“就像是把错乱的词语再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就可以啦!”

“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说一说其他的句子吗?”

教师千万不要低估这些学生,他们是能够运用现代语来表达文中的句子的。作为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引领和渗透。结合注释、组词成句是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这方法不应该由老师来教,而是让学生从思考中感悟提炼,然后再迁移运用,学生的解读古文的感受力逐步形成。

2.查字典+想象法

“众皆弃去,这个‘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理解吗?”

“放弃”

“谁放弃了?

“除去司马光其他的孩子们。”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理解这个字吗?”

“……”

“你们想,其他孩子是放弃了吗?他们都回家了,不管这个掉进瓮里的同伴了吗?”“这也说不过去是吧?”

“你还有其他的好办法来理解这个字吗?

“可不可以——查字典。”

“当然可以啦!我们看字典里这个‘弃字的解释有(1)扔掉;抛弃(2)废,废除(3)忘记(4)违背;背叛(5)离开(6)旷,耗费。你觉得这里应该选哪种解释?”

“第五种解释,离开。”

“你能把這个离开放进句子里说一说句子的含义吗?”

“其他孩子都离开了。”

“离开去做什么?”

“离开想办法去了”

“可能会想什么办法呢?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

“是不是去找大人了?”

“有可能啊,你连起来说一说。”

“其他的孩子都离开去找大人了。”

“当时那几个孩子们看到有人落水了,他们的心情都是什么样的?”

“都吓坏了,都哭了,大喊着……”

“他们会怎么离开的,可能有哪些表现呢?”

“会跑着去找大人。”

“好,你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其他的孩子都吓坏了,哭着喊着跑着离开去找大人。”

“这就对了,你们真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字义,并加以想象来理解文意,这是个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师的引领和品读中习得方法。

3.默读古文,发展深度思维

(1)一字多解,发展学生认知思维

“同学们,在这30个字中,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就是这个‘儿字,你把它圈出来,思考一下,三个‘儿字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儿是一群儿童”“第二个儿是掉进瓮里的孩子”“第三个儿也是掉进翁里最后得救的孩子”

“通过这三个‘儿字的意思你发现了理解文言文字词还有什么特点?”

“一个字有不同的意思!”

“你真是太棒了!真聪明!”(教师竖起大拇指)

抽出一个“儿”字,渗透一字多义,同时还发展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思维。这样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是很巧妙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自己习得的,不是老师讲解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习方法无痕。

(2)抓人称代词,引领学生类比思维

“同学们,课文有表示人物的字或词,你能找出来吗?请你默读课文,圈出文中的表示人物的字或词。”

“同学,你圈了哪几个词”

“我圈的是‘群儿、一儿、众、光”

“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群儿是一群孩子们,一儿是其中一个儿童,光是指司马光,众是一群孩子。”

“群儿和众有区别吗?”

“众是其他的孩子”

“众里没有谁?”

“众里没有司马光,还没有掉进瓮里的孩子。”

“是啊,同学们,你们分析的很对,你们很会思考问题!”

“同学们,你觉得这几个表示人称的字词和我们现代人说的人称有什么区别吗?”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很显然,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逐步深入的感悟文章内涵,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

(3)突出文眼,發散思维,聚焦优秀思维品质

“光做了什么事情?用课文中的词语告诉 我”

“光持石击瓮破之”

“谁击瓮?”

“司马光击瓮”

“司马光为什么要击瓮?”

“救那个掉进瓮里的孩子。”

“司马光怎么击瓮?”

“持石击瓮,拿起石头来击瓮。”

“不击瓮还能怎么救这个孩子?”

“从上边拉孩子出来。”

“孩子们太小,拉不出来,可以拿根棍子拉他上来。”

“还可以把瓮推倒了”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打开了,好多种方法都来了,甚至是现代设备都利用上了,但最终师生在充分的讨论过后,结合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大家都认同司马光是非常智慧的,教师适时渗透司马光逆向思维的敏捷和智慧。

古文解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做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习得一些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即可。有些句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有些关键字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对于文言文的文眼处则需要教师下功夫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学习要聚焦思维的发展,引领学生深度思维。

基于层级式通读、策略式悟读过后,教师还应该有多形式诵读和读写式回读的课堂教学安排。古文背诵是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学生们在诵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诵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填空诵读、去掉标点诵读、竖排文字诵读、图片+文字提示诵读、到最后的闭眼诵读、摇头晃脑诵读、熟读成诵,一篇小古文自然而然烂熟于胸。读写式回读是为了让学生在文言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读、到悟、到诵、最后到写。可以设计多个读写结合点。比如:我们穿越时光机,来到司马光的面前,你和司马光会有一段交流,你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还可以运用六何图(何时、何人、何地、为何、如何、何果)让学生梳理古文故事情节。文言文教学指导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路径还有很多种,相信教师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初心指引下,引导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其所美[M].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0).

[2]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上下)[Z].小学语文教师公众号,2020,(6).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6).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