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萍 濮丽萍 张立光 蒋辉
编者按:
2021年,本刊继续实行“一月一主题”的组稿方式。本期主题是“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课程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期所刊3篇稿件分别从职校如何承担课程开发中的职责与使命、如何规范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如何进行职校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提出看法,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希望对实践能有所启发。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要求,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主导课程开发过程,把控课程开发质量:坚持课程开发的系统性,构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工作策略和工作流程体系;坚持课程开发的专业性,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并保障多元主体的独立立场,充分发挥教育专家在课程开发团队中的作用;坚持课程开发的长期性,常态化地维护、审视、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和资源。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职业院校;教育立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4-0050-05
【作者简介】1.徐承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教务处副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2.濮丽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教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管理;3.张立光,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教务处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教育、卫生健康职业教育;4.蒋辉,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教师,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學内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则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企业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使命与担当,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重视邀请企业加入课程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甚至企业基于人才订单培养的目标主导课程开发。[1]毫无疑问,课程开发过程中企业主体从缺位到有限参与再到深度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产教融合发展的巨大进步。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是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企业主导课程开发,主导课程开发的应是职业院校。甚至相较以往,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之下,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行动中,尤其是在课程理念更新、课程开发策略确定、多元课程开发主体协调、课程持续建设等方面,需要有更加坚定的立场、更加科学的思想、更加积极的行动,担负起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一、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工作策略和工作流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也需要适宜的工作策略和合理的工作流程,以确保课程开发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从早期的以理论学习为主发展到现在强调服务实践,并且随着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知识等相关研究的深入,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越发成熟,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成为目前常见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2]某种程度上,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推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对一所准备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职业院校来说,明确推进实践导向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工作目标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一项既宏观又具体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课程开发理论框架,构建科学适宜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和工作流程。这一阶段的工作推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1)理念更新。要突破课程开发的传统思路,寻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新路,首先是职业院校主要领导和两级教学管理领导层面的理念更新。然而,一旦明确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明确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工作目标,要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在执行层面不走样,课程开发的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学生发展所需的技术、能力、素养,必须要求专业层面和教师层面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策略。这一阶段,职业院校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专家理论和政策解读、实践专家行业产业前沿报道、同类院校课程开发工作坊、学习校内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举措全方位塑造教师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引导教师学习新理论,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建设中去。(2)出台保障政策与措施。学校从零开始推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变革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方式,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来说是颠覆性的;制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专业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课程开发领导机构,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工作进度表,确定各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团队的组建原则和工作原则,为课程开发和后续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3)专业调研。事实上,专业调研并不是到这一阶段才能启动的工作,而应该启动得更早,专业调研报告足以成为学校启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根本依据。专业调研的对象包括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实践专家(用人单位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本校毕业生、设置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中高职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专家以及容易被忽略的本校专业骨干教师和在校生等。专业调研可以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团体咨询、现场观察、文献检索等方式进行,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现状和趋势、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职业资格要求、现有体系的课程满足度与重要度、毕业生去向等。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调研还需要特别关注“四新”(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问题,以及高职扩招带来的多样化生源的多元发展需求等问题。
2008年,苏州衛生职业技术学院在12个医学相关专业全面启动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在确定课程开发策略的各个环节所做的工作基本涵盖了上述有关内容,其实践与研究经验对新时期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工作仍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3]
二、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并保障多元主体的独立立场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职业院校需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体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还包括学习者、行业协会、教育专家等多元主体;就来自学校的成员来说,还分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团队从事课程开发这项专业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要明确成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确保多元主体携手工作又各自履职尽责。
企业是与职业院校异质的职业教育主体,与职业院校构成人才供需双方。因此,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活动中,企业扮演着异质性的跨界合作者、适应性的供需合作者、互补性的资源合作者和衔接性的培养合作者等角色,参与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具有专业面向的“专用性技术技能课程”。[4]企业实践专家代表企业在课程开发团队中发声。
行业协会专家加入课程团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企业重点参与开发的具有专业面向的“专用性技术技能课程”具有行业适用性。企业基于自身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企业文化,与学校合作开发出在本企业适用甚至是专用的技术技能课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业院校强化通用性技术技能培养而弱化专用性技术技能培养的不足,尤其适合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企业订单培养项目。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文化在行业不具有引领性或者不能代表行业专用性技术技能,其内容一旦固化为职业学校课程,将严重影响学习者未来就业面向、职业流动等职业生涯发展。为避免出现这一问题,第三方行业协会专家加入课程开发团队非常必要。
高职院校学习者在新时期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应届或往届中职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待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学习主体进入职业院校,自然地激发了高职院校生态变革,研发多元课程成为必然。[5]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更加需要听闻学习者的声音,课程开发过程要切实关注到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基础和个性化需求。
来自科研院所或高校的教育专家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是教育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构建的,经历了推理演绎、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复杂过程,他们对实践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把握得更为全面和准确;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活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更为透彻。因而,教育专家在课程开发团队中担负有效甄别企业、行业专用性技术技能并使其课程化,以及确保课程内容思想性等重要责任,是课程开发的技术专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专家应是受学校委托的课程开发进程的把控者,带领团队进入企业工作现场调研真实工作过程,主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协同其他主体共同促进专用性技术技能课程化。当然,教育专家也可以由学校内部人员担任,前提是必须接受过实践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培训,具有在教育专家指导下完整地指导课程开发的经验,且能在课程开发团队中独立于企业实践专家、行业协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发表意见。
因此,职业学校的使命在于,组建结构科学、覆盖全面的课程开发团队,选派强有力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坚持企业的最重要合作者身份并遴选出适合的企业实践专家全程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过程,选择可靠的教育专家并委托其主持课程开发,确保每个主体都能充分展示、表达自己掌握的关于课程开发所需的思想和知识,全面把控课程开发质量,不将课程开发主导权交与未经委托的第三方。
三、常态化地维护、审视、更新、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和资源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开发与课程体系匹配的教学资源,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进行阶段性课程改革效果评价并持续改进。唯有如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在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发挥作用,进而惠及学生。这些工作的育人效果取决于职业院校的站位高度、工作深度和前瞻性视野。
职业院校需要主动邀请企业共同深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新领域,共同研讨、共同实践并不断审视改进,以确保相应工作成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参与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的翻转课堂,实施教材二次开发,开展生讲生评、以练代讲、平行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课程思政等教学实践,有些是无法离开企业的,有些是缺少企业参与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的,有些是邀请企业参与会有所创新的。有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即便对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新事物,对于企业参与者来说,真正参与进而有所成效并非易事。因此,校企合作参与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的新领域时,必须坚持共同研讨、不断审视、持续改进。
职业院校需要常态化地建立和运行实践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并经常性地审视、更新、完善当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比如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极速发展、直播销售员被纳入职业工种等对相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调整),确保课程体系与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匹配,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匹配。
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更契合职业教育规律,更能激发职业教育系统活力,更贴近行业企业人力需求。职业院校需要主动采取适宜的举措激发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但首先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团队组建、开发过程再到持续建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站稳职业教育的基本立场。尤其是进入复杂多变的新时代,职业院校要避免因为眼光短视、立场不稳导致课程开发乃至育人活动的失控、失败,确保做到守正而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德仁.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评价——以“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为例[J].江苏教育,2020(36):39-44.
[2]鄢彩玲.新工业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8-153.
[3]蔡小红,王德华,吕俊峰.基于工作任务开发高职相关医学类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9(9):10-11.
[4]陈萍.企业如何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75-80,87.
[5]赵蒙成.生源多样化激发高职院校生态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0-0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