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李梦卿
【摘 要】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须通过团队建设规划的合理制定、团队成员结构的优化组合、团队支持系统的加强完善、特色团队文化的继承凝练等举措加强专业发展建设进程,以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体系,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稳固教师成长生态节点,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教师专业发展;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4-0012-08
【作者简介】1.李鑫,湖北大学(武汉,430062)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2.李梦卿,湖北大学(武汉,430062)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比较职业教育。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标志着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随后,教育部下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简称《方案》),再次明确提出了“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因此,高水平、高层次、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案》强调“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总体目标任务,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深刻把握时代要求,确立以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在继承创新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厚植教师职业素养,塑造互利共赢共同愿景以推进协同发展,以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一)强化育人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高品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准则,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校企各方资源与力量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
202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随着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社会招生需求骤增带来了生源多元化,育人目标的改变呼吁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能力更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这一有机载体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传承工匠精神,厚植德艺双馨职业素养
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德艺双馨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加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构建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化机制,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使教师将工匠精神中技以载道的状态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职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尽责奉献的优秀职业操守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也包括教育工作中良好的教学、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将工匠精神理念贯穿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内外兼修”等传统美德,有利于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道德律(行为准则)的遵守将促进至善,道德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与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敬業乐群”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在价值维度上相契合,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必须加强道德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同等重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工具理性”层面的需求,也要重视教师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等“价值理性”的构建和维护,这是激发教师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社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将工匠精神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职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是技术更新和科学进步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学团队建设原则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推进互利共赢,塑造协同发展共同愿景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所有组织作为开放系统,自身都不完整,都需要依靠与环境中的其他组织进行交流才能生存。[3]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专兼教师、学生群体等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的过程,也是各主体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博弈过程。职业院校应从团队成员的利益共同点出发,有效协调并明确界定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促进团队成员为了共同愿景而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团体效益的帕累托最优。基于互利共赢愿景的教学团队建设要遵循职业性、教育性、人本性等原则。一方面,教学团队通过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的共建共享有效协调与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利益,通过先进媒体资源的引入丰富教育教学工具;另一方面,充分权衡专兼教师之间的价值关系,通过项目合作、专题小组、科研教学、成果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群体的优势互补与交流沟通。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类专业形成的“多学科教师组合式实践模式”,[4]正是互利共赢教学团队建设的有益探索。
二、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结构,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稳步提升
教学团队成员在实践创新、综合实力等方面的提升与培育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职业院校亟须通过专业技术技能的积累不断促进团队成员关键能力的培养,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努力形成团队带头人与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持续发展、互动合作的态势。
(一)促进专业化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应充分应用政策导向,通过专业化技术技能的积累实现对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开拓,以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教师主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促进教师全面掌握当前岗位的需求并增强应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强调教师专业化技术技能的积累,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得到重视。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从事其他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应具备的能力。[5]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可从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分类培养、资金支持、多级管理等方面建立教师管理与培养机制,从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培训服务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系统孵化,将教师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育过程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他们专业化技术技能积累的良性循环。
(二)发挥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推动教师实践创新
从国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经验来看,为了不断深化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对职教师资培养都进行了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6]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稍显薄弱,专业化实践训练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学之困。[7]师资培养机制的不足进一步影响多数专业教师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造成高级生产实践指导教师的严重缺乏,教师专兼结合难以形成致使教学团队松散,并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以弥补职业院校专业前沿领军人物的匮乏,这既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根据行业最新动态、专业科技前沿引进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更加贴近市场。一是遴选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不断丰富骨干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二是为企业专业和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搭建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将教师任职准入标准、教师企业工作学习经历、科研服务能力等纳入团队带头人认定体系;三是对引进的企业一线能工巧匠进行教育学培训,使得教师专业技能的传授既能对接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综合实力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指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础上,由知识理论型、理实一体型、技能特长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优势互补、能力互助、协同发展的教学团队,[8]具有结构多元、专业跨界、优势互补等特征,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专兼服务能力。正是基于双师教学团队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能将先进技术与产业前沿动态引入课堂,通过团队项目课程促进专业建设的活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性。但当前职业院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专兼教师的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使得团队成员缺乏专业发展力与科研创新力;二是由于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暂付阙如,职业院校难以在短时间内跟上产业结构与技术设备的更新速度,教师对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生疏也不利于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目前需要从制度环境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重建、补齐专兼教师短板等方面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形成良好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格局。首先,职业院校应分别从个体层面与团队层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如兼职教师考评制度、准入制度以及激勵制度,通过定期考评审核的方式保障团队建设的质量,并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职业院校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规定,合理制定选聘双师教学团队成员的标准要求。再次,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完善专兼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和科技攻关创造条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与效能。
三、完善教学团队支持系统,稳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生态节点
团队建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培养培训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会。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以此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内部优势与外部系统的联动效应,进而稳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节点、彰显职教人才培养生态链资源优势的耦合功能。
(一)激发教师发展主体诉求,研制特色鲜明的保障制度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重要性。在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行政主体既需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度建设和程序设计为教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需要在制度环境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之中满足不同阶段和类型教师的主体诉求,并以此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为改善教学团队建设制度环境,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职业院校应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建立以团队为单位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目标奖励和成果奖励的统一,通过教学团队成员优先进行职称评审、教师进修、评优评先、课程安排、科研申报等举措,鼓励能工巧匠积极组建或加入教学团队,唤醒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以建立尊重、理解、帮助、激励、信任、以人为本的团队氛围。
教学团队制度建设应在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充分结合相关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区域特点、专业特色制定兼具统一性与综合性的教学团队制度体系。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导致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9]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与能动性的发挥,也限制了不同教学团队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有机组合。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对教师认定、引进、培养和评价进行全过程的管控与监督,并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对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成员企业兼职研修制度、校企联合培养互聘制度、培养基地共建制度、教师技术技能培训制度等,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组建和发展的政策制度系统,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健康、有序。
(二)依循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健全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加拿大学者利斯伍德(Leithwood)的“教师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单纯期、墨守成规期、尽心尽责期以及独立期四个阶段。[10]我国学者叶澜则将教师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等五个阶段。[11]从心理学上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术技能的改变和更新既包含教师自我行为方式的完善与更新,也取决于外界环境给予的支持与引导,是教师个体自发性的内部驱力与外部环境的持续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缘此,在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以教师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为基础构建动态培养体系,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提升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
首先,教师培训工作应侧重于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应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实施骨干教师的国外学校合作项目和访学研修计划,提升我国职教教师教学团队教学技术应用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加速对国际范本的耦合再造。其次,在优化团队专业教学技术与教学素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积极遴选龙头企业实施教师兼职、挂职锻炼机制,依托行企优质资源促进教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还可以利用科研创新计划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教师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个人以及团队考核评定的依据,鼓励教师积极改进和创新技术技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成长为“工匠之师”。
(三)加强教学团队科学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
在提出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契机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基本摆脱以往静态化、分散化原则的羁绊,形成动态化、全面化、多元化的内涵式发展。许多职业院校都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秉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系统性原则,[12]尤其注重对团队成员长期动态、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但这些评价考核机制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查漏补缺的内容,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要以促进全体成员共同发展为旨归,紧密围绕教学团队建设的特征和内涵,不断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科学健康发展。在评价主体上,要合理区分不同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逐步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负责人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互换、融合对于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好有机统一、全方位的反馈考核;在评价指标上,要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指标以形成可操作的动态考评体系,切实提高对教师德、能、勤、绩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方式,既要通过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教学科研成果、技能竞赛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量化考评,也要立足过程管理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进行发展性评价,从而持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全面。
四、凝练教学团队特色文化,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组织文化之父”沙恩(Schein)认为组织最为基本的就是组织文化,要改变组织行为就必须改变组织文化。[13]团队文化的形成和稳定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了团队组织结构、整体运行程序以及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hatman)认为,文化和文化产生的感召力是组织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因素。[14]职业院校要以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为职教师资队伍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启发个体文化自觉,树立互动沟通意识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指出掌管经济的是效率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原则。[15]因此,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成为建构团队文化的必然选项。教师是文化建构的主体,自我文化建构提倡教师从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领悟教师职业的文化内涵,从实践教学中形成“教育人生”的职业理念,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激发教师文化自觉,帮助教师超越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职业定向,鼓励教师不断反省、检视认知观念和教学行为以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从而在自身品格更新的过程中收获到真正的尊严和快乐,在学习和创造的硕果中体悟到职業的价值和乐趣。
启发教师个体文化自觉是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教师的自我建构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体层面的问题,但根子却在于促进团队全体成员合作价值观的树立。以个体文化重塑将团队目标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使全体成员更加明晰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阶段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建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成体系,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为充分融合个体优势与团队优势,实现才技互补、功能互融,职业院校需要着重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营造一个自由表达、互相尊重、便于沟通的互动空间,明确团队成员之间专兼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步建立起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团队交流合作氛围,并通过公平公开的对话机制引导全体成员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
(二)创设合作文化环境,深化产教融合模式
任何系统都由一定要素构成,系统发挥其功能离不开环境系统的支持。[16]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本身就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元素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其价值内涵在于创设和谐自由的文化环境,使教师在良好的生存空间中实现进步和提升。当前职业学校管理制度的竞争性与行政性取向带来了教师教研合作相对的被动与复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合作文化环境为教师的自我建构提供应有的保障,教师内在精神的培育和专业技能的生长都离不开合适的精神文化土壤。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须进一步激发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合作项目的管理,尤其是要在教师中营造彼此信任、彼此配合的良好合作文化环境。
职业院校要充分应用政策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制度,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与优质资源等元素融入教学团队建设当中,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思维营造融入行业企业的合作文化,以促进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优质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通过校企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促使教师感受到合作文化的内涵与精华;另一方面,要秉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价值取向,集中优势资源创设专业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传承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勇于挑战与创新,形成一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文化氛围。
(三)打造专业文化品牌,形成特色生态结构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快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精品课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是积极探寻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路径的重要前提。职业院校要将专业文化品牌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可操作与可实施的具体目标,集中优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专业教学工作团队,鼓励教师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持续不断地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任务,将专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建设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软实力。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体现专业特色文化,就必须重视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结构和规模的控制,只有理顺不同成员之间的“生态位”才能真正焕发教育教学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格林勒(J.Grinell)最早使用“生态位”这一术语,他认为在同一空间中,没有两个物种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7]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品牌专业(群)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为依托,根据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等方面的梯度差异整合不同“生态位”,有效发挥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与专兼职教师的融合作用,基于互相交流与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和融合,构建技能互补和紧密协作的团队生态结构。
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只有充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并且在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有效的机会与条件,才能稳固教师成长的生态节点并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教学團队建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职业院校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20(2):74.
[2]李丹青.工匠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N].工人日报,2018-03-20(005).
[3]郑永进,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8.
[4]成军.试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2(11):153.
[5]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7.
[6]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81.
[7]钟伟.站好高职讲台:理论实践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教育报,2010-02-06(003).
[8]季舒鸿,高查清.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与建设要素[J].职业技术教育,2012(4):49.
[9]胡柏翠,周德强,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63.
[10]LEITHWOOD K.A.The Principals in Teacher Development[M]//Michael Fullan & Andy Hargreaves(Eds.),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London & Washington D.C.:Falmer Press,1992:86-103.
[1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345.
[12]王晓萍,刘志峰.高职院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20.
[13]埃德加·沙因,等.企业文化盘点之八——八大流派[J].商业文化,2006(2):37-45.
[14]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戴春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41.
[16]陈远刚,符淼.高校教学团队文化培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109.
[17]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