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年
【关键词】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中国特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4-0032-06
2020年9月28日,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启动大会在南京召开,这是第一次以城市群为单元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整省推进和城市试点职业教育改革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也是基于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智慧选择。正式对外发布的《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为三个部分,列出24条改革举措、7条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单、18条省支持政策清单和34条苏锡常都市圈工作任务清单,清晰地描绘了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蓝图。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対之进行细化与落实需要基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这一认识,重新审视与规划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无论是山东职教高地的建设、技能甘肃的打造还是山西的提质扩容,以及此次江苏苏锡常都市圈高质量样板的打造,无不与之相关。
(一)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需要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再是模仿与跟跑,而是要形成与国家实力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强国建设已逐渐提上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困局。苏锡常不仅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样板。选择苏锡常都市圈进行改革创新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选择。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苏锡常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的经济发展、升级、迭代与转型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选择苏锡常都市圈进行试点,是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为长三角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和技能支持。
(三)江苏职教改革的需要
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就内部发展而言,还存在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当前职业教育的难点、痛点与堵点,也是江苏职业教育在“十四五”期间急需考虑与解决的问题。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特别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有着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有着不畏困难的改革精神,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选择苏锡常都市圈进行试点,是江苏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也是实现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的需要。
二、《意见》呈现的亮点与特色
《意见》分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改革举措三个部分,主要具有以下亮点与特色。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大提升
1.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区”建设上。
“三区”即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标杆区。深化产教融合是保证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性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打通职业教育学生成才天花板的问题,而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是解决区域发展平衡和资源共享的问题。以上三个问题均涉及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打通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任督二脉”,接通了人才成长的“断头路”,实现了职业教育点线面的同步发展。打造“先行区”“示范区”“标杆区”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2.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点”建设上。
“三点”即师资、标准和信息化。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师资,没有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就不可能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意见》中整体设计了师资培养路径与方法,依托江苏理工学院及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努力探索“新职师”培养方式、认定标准和办法。抓住“双师型教师”建设这一关键,建立30个左右的省级及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遴选8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标准是保证质量的依据,建立标准和依照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是保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江苏在职业学校各类标准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職业教育的发展,还将有很多问题需要规范与调整,比如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试点学校的评价体系,五年制高职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建设的地方标准,覆盖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信息化是推动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职业教育即时性、常态化管理,需要搭建职业院校智能终端,构建都市圈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制定(修订)苏锡常都市圈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建立统一的职业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及应用数据互通共享。
(二)以一体化发展为路径实现大融合
1.宏观层面:横向为城市群一体化,纵向为产教融合一体化。
横向是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同为“苏南发展”模式,但三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发展资源却各有特色,利用好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能够有效化解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意见》拟在江苏理工学院建立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专家智库,加强职业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储备,创新职业教育研究范式、方法,丰富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供给。在区域内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率先在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及学分的互认与转换。同时,建立苏锡常都市圈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实行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考试方式、统一招生录取,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统考统招。这些均是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必要措施。
纵向是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打造一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园区,评选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产教融合优惠政策,促进职业院校在二级学院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职工大学、职工培训基地等,共建共享联合产业学院和优质实训基地,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从各个层面激发企业与产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中观层面:横向为普职、职技一体化,纵向为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化。
横向是促进普职一体化、职技一体化建设。在普职一体化方面,保持苏锡常都市圈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鼓励探索举办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综合高中班,鼓励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双向交流,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互通机制,推动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推进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向基础教育全面开放,将职业体验纳入基础教育的研学旅行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中小学职业适应性测试标准研制等。在职技一体化方面,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分别增挂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校牌,享受对方的支持政策。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可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并建立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等统一管理机制。
纵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意见》规划了区域内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以及专业硕士的发展路径,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在区域内建设15所左右扎根江苏、引领全国的省级一流中等职业领航学校。确立五年制高职的办学定位,在区域内建成10个左右的标杆性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树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支持区域内“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强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本科的衔接培养,确立职教本科由江苏自主确定比例、单列计划、单独录取,明确了专业学位的硕士培养,从而实现了由中专到专业硕士的人才成长路径的贯通。面对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不同主体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三)以创新改革为举措实现大突破
《意见》是落实《方案》的江苏行动方案,也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年)》的江苏体现。《意见》内容以《方案》为依据,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凸显了江苏职教改革的信心和对高质量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建机制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
突破了整省推进或城市试点的格局,结合江苏职业教育实际,推进城市群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仅在省内树立了发展标杆,还为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迈向国际先进行列吹响了号角,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体谋划。同时,把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
2.在发展机制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
一是提出职业院校党建引领,建立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实现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策职能转变,增强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特别在教师招聘、专业设置方面给予职业院校充分自主。三是建立产教融合联合体与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四是建立普职融通、职技融通发展机制,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强了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认,建立了业务统一管理机制。确立普职学分互认,建立了学生双向交流机制,鼓励试办综合高中。
3.在具体举措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
一是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智库,开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理论研究,开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职业教育前瞻性研究。二是建立了贯通培养机制,明确了职业教育本科定位,在招生比例上实现了单列计划、单独招生,同时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三是明确了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设立都市圈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提出在职业院校毕业生落户、就业、招聘、职评等方面享受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同时提出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待遇,落实好相关激励政策。四是在国际合作方面,提出实施一带一路“郑和计划”,建立“郑和学院”,与区域内企业“组团出海”,输出职业教育优质服务,打造江苏职教国际品牌。
(四)以支持清单、任务清单为抓手实现大建设
在《意见》的文末出现了3个附件,分别是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单(7项)、江苏省支持政策清单(18项)和苏锡常都市圈工作任务清单(34项)。清单式的明细表是《意见》任务的浓缩版,从不同的组织层面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要求,既体现了部省对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支持,也明确了都市圈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任务。清单中充分发挥区域内各个点的特点与特长,又体现都市圈一体化的同步规划与實施路径,为后续落实检查提供了检测依据。
三、《意见》落实的几点建议
《意见》是江苏职业教育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的宣言,是江苏职业教育进入“十四五”的起步行动计划,是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远景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意见》能否实施到位,关键在落实。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功能,同时发挥好自身的统筹管理功能,做好以下几项保障。
1.方案保障。
《意见》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意见,关联到苏锡常都市圈各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资源与发展基础,既涉及一体化的融合,又涉及个体的创新与发展,无论对于苏锡常都市圈中的哪一所城市,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苏锡常都市圈中三个主体城市要根据《意见》要求,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与任务,制订各自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在制订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时,要落实《意见》重点工作,还要结合各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以及发展特色,扬长处、补短板,从高质量样板的角度树立“先行”“示范”“标杆”。《意见》是苏锡常都市圈的工作,也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其他各地尽管不是《意见》实施主体,但也要充分研读《意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按照《意见》要求,对照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以达到由片到面、由都市圈到整省推进的目标。
2.政策保障。
为保证《意见》的全面实施,要成立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联合协调小组,以及以各区域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职业教育都市圈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职业教育都市圈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意见》的实施搭建组织框架。各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并将职业教育都市圈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着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查机制,将职业教育都市圈城市建设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考核系统,促进各项政策的落实,保障《意见》的顺利实施。
3.经费保障。
各地要设立职业教育都市圈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对纳入《意见》的重点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并建立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适度提高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确保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逐步提高生均财政拨款。对企业、个人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符合税法规定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准予税前扣除。要充分落实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的经费政策,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
(二)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苏锡常都市圈的职业院校是政策任务的受益方,也是政策任务的实施方,各职业院校要认真研读文件,主动领取相关建设任务并积极组织实施,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办学模式上,突出类型性。
《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类型性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专业发展、双师型教师、技能训练、学生管理、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这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各职业院校要在这些重点内容上求创新、求突破,深化产教融合,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加强专业调研,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加强教师企业实践,提高教师技能与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行动导向教學方法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等,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改革,寻求工作的突破,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2.在办学机制上,突出融合性。
融合是《意见》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普职融合、职技融合与中高职融合上。产教融合的重点体现在中观层面的深度校企合作和微观层面的知行合一、工学交替,通过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人员双向交流等,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普职融合可打通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通道,通过课程互认、学分互换、学习互通、职业体验等方式实现学生互动。职技融合是通过双向挂牌以及统一教学管理要求,实现课程、师资、教研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样,中高职的专业对接要走向中高职发展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专业发展上,还要在学校管理、师资交流、项目研发、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发挥出更大的融合效应。
3.在办学内涵上,突出质量性。
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而高质量的标志是标准的建设与实施。目前,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比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等),尽管内容还没有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但初步建成的教学标准体系已经发出明确的信号,依照标准进行学校建设、专业建设和组织教学,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新一轮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发展必然是建立在标准基础上的发展,作为苏锡常都市圈的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标准建设与实施这一关键,才能保障学校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
4.在办学品位上,突出标杆性。
《意见》的主题就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创建与项目评审,而是基于学校高品位发展提出的要求。《意见》是以苏锡常都市圈为试点对象,但目标是基于全国标杆和世界先进水平,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校国际合作已转为中国职业教育输出的重要途径,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提升学校建设内涵,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学校的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郑和计划”,建立“郑和学院”“墨子工坊”“鲁班工坊”,把中国的职业教育推向世界。
5.在办学行为上,突出主动性。
在办学行为上,主动规划、主动发展就是硬道理。各职业院校应充分吸收《意见》要求,分析“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及学校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智慧,制订各校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计划或规划。通过充分讨论和制订规划,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明确学校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学校制度与相关政策,提高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新一轮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意见》内容丰富、措施扎实,充分考虑了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和苏锡常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吸收了《方案》以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内容,是江苏新一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要抓手,也是江苏职业教育形成中国样板、走出中国特色、走向国际标准的重要标志,对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高地与板样,是《意见》实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高起点、高目标的行动计划,在没有前人探索经验的前提下,必然会遇到很多挑战与困难。苏锡常职业教育资源最为丰富、职业教育改革思维最为活跃,有必要承担起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冲刺世界水平职业教育的重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