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要:新课改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着重增加了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内容,该内容有着更深层的抽象性以及理论性。其中的法理概念以及法律专业观点更是晦涩艰深、难懂难读,这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情绪。然而,教师合理运用特定的法治案例进行教学,这将对教材中法治知识有针对性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接收及领悟。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前言: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建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于此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意识有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道德意识的关键。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认清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传承的关键。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价值
初中教育之所以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因为该科目课程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同时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初中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他们正值建立价值观念、形成生活态度的黄金时期,只有在这一阶段不断接受正确的道德思想影响,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意识。因此,不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要求,也是为了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着力寻找能够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1.尊重學生主体,丰富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模式下的学习方法、效果展开对比不难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活动,其教学效果远超于教师灌输。因此,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为目标,教师要调整课程组织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以“个人能力局限”最为突出。一些学生由于之前并未积累足够的自主经验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经常会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困惑,从而影响自主能力发展和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从解决该问题出发,站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立场上寻找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又能增强学习效果的课程组织策略--小组合作应运而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能够在小组交流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自主能力对知识展开交流分析,从而实现新的理解、获得新的收获,不断提升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久而久之,随着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
丰富授课内容也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对其重要意义和情感内涵形成深刻理解,从而提升个人素养,这种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就是课程教学有效性积极变化的过程。但是就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来说,大多数教师都将注意力局限在了讲解教材文本上,忽略了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导致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局限性,阻碍了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想在当前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研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机会,让他们突破学习局限、对教材内容形成新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无论是从互联网寻找一些网络素材,还是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寻找本校所用教材没有的内容,都是不错的选择,都要围绕课程主题展开。如此,学生在课程教育活动中可以更全面地接触知识、更综合性地思考问题,其收获必然是丰富的,整体教学也是高效的。
2.运用法治情景剧开展案例呈现
教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时,可以将法治案例的呈现与法治情景剧进行充分融合,这样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法治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改变单一浏览以及讲解法治案例呈现的形式,可安排学生进行分工,以演员、策划等各种身份参与到法治案例情景剧的编排中,这会使法治案例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彩排中对法治案件案情有更深入地了解,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揣摩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心理,以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首先,需要选定案例,将案例事件编写成剧本,在选择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推荐,以此确保教学剧情有效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每个学生角色任务时,要求学生熟知案件内容,以此确保法治案例情景剧在课堂中可以顺利进行。最关键的内容是,在完成法治案例情景剧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简述表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此落实学生的法治教育。除此之外,教师需对该次案例呈现进行反思,可以在选取教学案例以及优化案例的过程中,生成具有法治教育的新案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拍摄法治教育情景剧,给其他班级该内容法治知识的教学案例提供素材,这样的方式,既优化教学案例呈现方式,又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3.教师逐步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方法以及最后教学成果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必须将转变教学理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之一,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扮演好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堂中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提升对于自我、社会、国家的认知系统性和全面性,自主进行自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应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关键内容,而不仅是知识传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告知学生知识重点,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提升学生熟悉感,正确了解诚实守信的概念和内涵。另外,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政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其日后的深入发展、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教学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将得到提高,从而成为高素质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程江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J].文渊(高中版),2020(8):814.
[2]樊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