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苑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网络思政教育因其便捷与开放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摆脱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从而达到及时跟踪和引导学生思想动态的目的[1]。但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对于教育主客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主客体之间倘若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将直接分裂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从而引发主客体产生认知障碍,并直接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最终成效[2]。鉴于此,需要探索出适于网络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切实模式。
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间性主要由网络自我互动关系、网络人机互动关系、以及网络人际互动关系三者共同构成,实质上是作为互补双向互动关系出现的新型关系模式,完成主客体互动的媒介依助于开放的网络,关系特性上保持网络的共存与共享特征。简言之,作为新型关系模式的网络主体间性是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
其中,网络人机互动关系模式,其作用方式体现在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即在网络社会空间中,机器与人所保持的特定存在关系。基于人机互动关系的网络思政教育中,人与机器不再是单纯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依助于共同教育目标而出现的彼此交织、促进、以及发展的新型相互关系。
依赖于网络人机互动关系特性,在具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对于思政教育主体与客体具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说,教育主体在保证高质量的网络思政内容的同时,还要具备特定的媒介素养与技术支撑,进而在保证正常的网络人机互动的基础上,完成与教育客体的互动交流,破除主客体在技术媒介上的认知障碍,最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
同时,思政教育主客体在网络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逻辑与新思维,遵循着思政教育自身蕴含的内在辩证关系,并形成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技术性存在”,因而教育主客体在双向互动中均能得到发展[3]。简言之,网络人机互动关系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的基本模式。
网络人际互动关系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较之于传统思政教育,具有更高的教学凝聚力,表现为具体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即在交流互动中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被消解,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角色位置起伏转换,其身份的确立只由实际互动过程中的对象化决定,并在开放多元的网络社会中,以双主体的身份维系着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
然而,在网络思政教育具体实践中,由于传播思政内容的教学载体的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不仅严重阻碍了网络人际互动关系的构建与推行,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产生认知障碍。具体表现为,教学载体各自为战,缺乏协调机制,不能发挥出舆论阵地的集群与矩阵影响,进而难以真正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铸德育人目标[4]。
此外,网络人际关系互动也是构成思政教育主客体“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凭证,就是说,网络社会当中,思政教育主客体通过既具有独立性又具备创造性的互动,形成了平等的社会性关系。简言之,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认识与结合网络社会的开放多元特点,并在双主体互动关系中,解决由于教学载体分散导致的认知障碍,从而充分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多元性与有效性。
新主体间性下的网络思政教育中,在实现网络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之外,即在确证了“人与网络”的技术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之外,还发生着网络自我互动。就是说,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人得到充分解放,完全跳脱传统主客二分模式,因此,也印证了固定化的主客关系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已不适用,同时验证了积极探索新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可以说,网络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征,对网络思政课程在教学模式、思政内容、以及互动形式均作出新的要求。虽然如此,网络思政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政教学网页的形式单一、内容上的纯粹意识形态的输入,以及“留言—回复”等扁平的互动形式,而这显然阻碍了网络自我互动关系模式的构建,并直接导致教育主客体之间产生认知障碍。
具体表现为,思政网站阵地沿用传统教育概念性教学模式,不能根据教学对象制定个性化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且教学内容集中于价值观空泛的输入上,不能将其与视频、图像等技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导致网络思政缺乏优于传统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在主客体互动环节,留言评论模式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科深度,且受制于主客体的分离,而有悖于网络自我互动主体间性的核心内容,继而无法紧密关联主客体,抑制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5]。
概而言之,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依助于虚拟的社会空间,且此空间保留着物理空间的社会性,同时又多出了虚拟空间的技术性,是跳出物理空间限制的多元开放的新型社会空间。因此,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需要基于新型的主体间性关系模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针对其存在问题或认知障碍,探索出适于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切实模式和方案。
基于人机互动关系的网络思政教育,旨归是要揭示“技术性存在”背后的“人的存在”。就是说,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中,既存在着人对机器的主体间性,同时又存在着机器对人的主体间性,而这正是作为意识形态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因为人机互动关系直接对应着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的互动。
从自己实习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选择16级、17级两个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活泼、好动,适用于该教学法。两个班的具体情况见表1。
网络社会空间的建立,既给人带来便捷,同时也给人带来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络遭受恶意攻击,会直接侵害人的精神和心理,而人沉溺于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也会出现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同样普遍存在,因此,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既要发挥人机互动的优势,同时也要明确人机互动的弊病。
鉴于此,基于人机互动关系模式的网络思政教育,教育主体需要发挥自身对于机器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机器的反应性与接受性,甄别出利于与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并对之进行针对性与整体性的清洗,确保受教育对象能够充分解放与创造自己,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6]。
此外,网络人机互动视阈下的网络社会空间,不是单纯由信息构成的技术产物,而是由智能化存在物构成的社会联合体。因此,将网络空间应用于思政教育具体实践之中势在必行,而在二者结合中产生的认知障碍,需要在具体人机互动中,充分发挥教育主客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而这正是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的逻辑起点。
区别于传统思政教育单向教育过程,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其中,新主体间性下的网络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体现在网络人际互动之中。较之于传统思政教育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政教育的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保持着主体间性的互动关系。
虽然网络思政教育取得特定成果,但依然存在相应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相对呆板,且教学载体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导致特定平台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且内容丰富度不够,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交往需求。且在教学互动平台建设上难以构建平等开放的网络人际互动关系模式,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鉴于此,需要基于网络人际互动关系模式,开放网络思政教育权限,构建多元化的网络互动模式,保证教育主客体能够在平等自由的网络社会空间,发挥出自身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同时,为了能够克服由于教学载体分散导致的教育主客体的分离与认知障碍,需要整合资源,构建协调机制,以此完成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7]。
简言之,鉴于物理空间之中,主客体之间互动的被动关系,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人际互动关系,不仅摆脱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且也破除了主客体的对立分离状况,并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实现了相互平等的主体间性的构建。因此,可以说,网络人机互动关系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是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的关键环节。
基于新主体间性的网络思政教育,还包括网络自我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揭示主客体内在的自我互动关系,即借用“主我”与“客我”呈现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在网络社会空间之内,面对海量的信息内容,网络自我互动通过将信息纳入到自身范畴之中,形成新的网络化自我。
鉴于网络自我互动的特性,在具体开展网络思政课程建设中,需要严格筛选思政内容,保证教学对象接受信息的价值性与人本性。且要及时分析和跟踪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并对负面行为进行有效更正,同时也要结合网络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学模式和互动模式,帮助教育对象形成自我约束观念,实现价值理性判断的正确引导。
就是说,依助网络自我互动主体间性的特性,应避免强制性与灌输性的互动模式,应遵循网络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学对象形成文明上网的行为,树立思政教育的网德意识,逐步深入到网络自我化成瘾的危害性教育之中,进而实现自我约束式的思政教育期望[8]。
在网络社会之中,网络自我处于不断变换身份的状态,因此网络思政教育具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网络自我,结合网络自我互动自身特点,逐步实现自我约束式的思维互动方式。可以说,网络自我互动是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的重要保证。
较之于传统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虽然拓宽了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但同时也出现相应问题,并具体表现为由“技术缺失”“载体分散”,以及“形式单一”所引发的教育主客体认知障碍。而基于新主体间性的网络人机、人际,以及自我互动关系模式,不仅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教学理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保障。
网络思政教育具体建设之中,需要转变传统教育主客对立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视野认识网络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充分发挥出教育主客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规律上及时跟进,通过重新架构网络思政教育学科体系,克服主客体认知障碍,顺利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基于新主体间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决定了其工作开展需要破除主客分离状态导致的认知障碍,构建民主和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并在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单向模式的过程中,探索出与网络社会空间相适应的双向互动模式。因此可以说,新主体间性的互动模式,是网络思政教育具体实践的逻辑起点。
概而言之,在网络社会空间中,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既需要确立主客体互动关系的平等地位,也需要明确主客体“共存与共生”的存在状态,最终,在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共享与共进”。惟其如此,才能探索出适于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切实方案。
基于新主体间性的网络思政教育,揭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和互动规律、网络社会空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具体教学实践中主客体全新的关系模式,从而为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思路,同时也充分响应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学科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