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现状与对策

2021-03-24 11:34林泽昕闫利辉
职业时空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林泽昕 闫利辉

摘要:高等職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职教二十条背景下,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元”育人对策,为高职院校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教二十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一、前言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对全国89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自2015年以来,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望。而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技工荒”明显,技术工人、专技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形成缺口[1],与“技工荒”相对应的是那些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欠缺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被誉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施工蓝图”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面的改革举措,其严格执行将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供有力保障。《方案》包括七大方面二十条子方面内容,总得来说涉及到十个关键概念,分别是“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国家资历框架”“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银行”“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双随机、一公开”“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方案》使职业教育所涉及人群更加广泛,发展路径更加科学,调动校企“双元”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改革过程中的政策保障。

二、高职院校“双元”育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概况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将流入市场接受考验,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重要接收者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也能为企业解决用工难、人才引进问题,实现参与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3]。国内的校企合作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后采用的主要形式有:“工学交替”实习实训模式、“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工厂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模式。据调查显示[4],目前企业招聘人才还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如到相关高校现场招聘、到人才市场招聘、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对于采用订单培养模式获得人才的比例还相对较少,可见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了解有限。

但对132家来自不同公司性质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的统计结果,却得到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的态度中大多都给出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观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可以归结于:一方面在我国校企合作的现实条件中,企业合作成本过高、风险大;另一方面,在以往校企合作的项目中不少因为多种原因而失败。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合作方式更多的表现为企业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顶岗实习等,诸如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来自企业承担教学和实践任务的“双师型”教师等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二) 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有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受“重文轻工”等传统思想所影响,使高职院校应有的“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缺失。在办学定位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仍然模仿本科形式,重视教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虽然知识得到了增加,但是忽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后果也降低了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同样也反过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成本高。一直以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育人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原因主要集中于在校企合作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难以预料的成本和风险。首先,国家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的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学校,而针对企业的财政支持还相对较少,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要面临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设备损耗、安全隐患等的成本问题制约其合作意愿;其次,企业担心合作培养人才的流失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位为企业的人才储备,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但是这些人才入职后往往离职率很高,这无疑打击了企业的合作意愿。

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紧缺。近些年一边社会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而出现“用工荒”,另一边高职院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出现很多岗位不能胜任,而发生 “就业难”的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双元”育人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发展滞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迟缓等等[4]。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加速推进,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更加旺盛,因此,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尤为迫切。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背景,在对目前所面临问题充分研究,并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以下高等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擴展教师引进渠道,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打破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从高校硕博毕业生招聘的旧有模式,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仅看重学历和职称,更应将是否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作为硬性要求,在面试过程中要将考核应聘者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新进教师的整体质量 。具体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所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吸引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投入院校培养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到,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从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由此可见,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

从企业直接招聘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对提升教师整体实践能力作用明显,但是因为薪酬待遇的差距,不少来自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很难将全部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甚至可能面临引进的企业人才流失。因此,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该提升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让其安心从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事业,充分发挥其价值。

2.深化校企合作,扩充“双师型”队伍规模。为满足高职院校在教师缺乏的背景下保证正常的教学和实践质量,必须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积极引进行业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兼职教师的帮助下减轻了专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其有更多时间去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在与企业开展项目、科研合作中,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加了本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校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

3.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能只靠高职院校一方实现,同样需要企业的参与,因此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才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唯一途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之开展深度合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为教师学习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提供实践和锻炼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者实训基地实训。当然具体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延长时间。高职院校针对教师时间锻炼的质量必须出台保障或考核措施,例如制定具体实践锻炼目标和任务,保证教师真正融入企业生产过程,获得专业前沿技术和技能,而不能让其流于形式[5]。

(二) 针对具体高等职业院校寻求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积极试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进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在2015年、2017年和2018年确定了三批共56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定、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各个环节,学生一方面是学生同时又是企业员工,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满足企业用人需要。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专业积极试行现代学徒制工作,借鉴已经试行现代学徒制的院校的实践经验,改善其不足。

在现代学徒制生源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招生招工同步、先招工后招生、先招生后招工。笔者所在院校工程造价现代学徒制就是采用先招生后招工的方式,学校先经过高考和单独招生形式进行招生,再让合作企业对企业基本情况在学校宣讲,在学生自愿情况下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其余学生仍采用传统培养模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先招工后招生的方式,从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内有意愿并具备高考资格的员工中招生。

现代学徒制在推进过程中发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很多:企业为学徒配备师傅,增加企业负担;政府及院校对参与企业缺乏有力激励措施;企业担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学生最终不愿留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对经认证的产教融合企业,国家将对其予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多种支持,这无疑会极大促进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选择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时,从经国家认证的产教融合企业目录中选择,更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2.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为主体不同的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则以企业主导。企业新型学徒要求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从在岗员工中招收学徒,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员工技能水平、降低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源建设能力。自2015年,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后,五年来从试点省份选取了大量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从成效上来看,已经成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企业起主导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为企业发展转型培养储备人才,同时在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意义重大。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学校对合作企业有关生产方式、岗位要求、技术需求和文化建设等内容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导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以工学结合的理念来完成。

3.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引领的人才培养。在职业学校中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先,是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在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工作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到2020年国家将支持建设10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将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优势;再次,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核心,高职院校要从学校优势专业所在行业选取有较大影响力的技能大师,这样能够利用大师的优质资源,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传统优势专业,所培养人才在行业内有较好的口碑,很适合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河南兴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河南省造价咨询领域也有较大影响力,选择其共建大师工作室可谓是强强联合。双方共建“技能大师李维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也顺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丰富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与全国范围内的“技工荒”形成对比的是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了校企“双元”育人方面面临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存在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紧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成本高等方面。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方面,依据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给出高等职业院校“双元”育人人才培养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聂家林.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9(24):147-149.

[2]  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44-47.

[3]  商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9(47):122-125.

[4]  刘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5]  郭永恒.高学花.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新思路[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3):35-37+95.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