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灵
[摘 要]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的学习终端,具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催进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等诸多功能。操作电子书包,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自主、数学交流更充分、数学反馈更及时。电子书包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又创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平台。电子书包构建了一种快捷、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新生态。
[关键词]电子书包;“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45-02
进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有专家认为,电子书包是继早教机、点读机、电子词典、学习机之后的又一种新型学习工具。电子书包不是电子书,而是一个集移动终端、互动教学软件、云教育平台于一体的网络化、交互性、便携式的“移动数字化学堂”。对于电子书包,我们不仅要认识它,更要操纵它、应用它,让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电子书包:学生数学学习新平台
从技术与应用的视角看,电子书包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协作学习空间;从学习的视角看,电子书包是一种承载着电子教材、教辅资料、学习软件、学习工具、虚拟电子产品、数字化管理等于一体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有助于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或者异步交流、资源分享。在电子书包这样一个智能化的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探究、研讨、展示、考试,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试卷测评、在线辅导、成绩管理等。
1.电子书包拓展了学习时空
传统的学习往往是一种资源在场性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此时此刻此地”的学习,而电子书包则拓展了学习时空,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学生不仅能依托在场资源进行学习,更能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离场性、缺场性的学习。比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材中介绍了“完美数”(完全数),囿于教材,学生只能认识到几个完美数,如6、28、496、8128等。而点击电子书包中的“完美数”,则会自动链接到网络,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完美数,认识到完美数的研究进展等。通过电子书包,学生认识到完美数有一个非常神秘的特质,即总是以“6”或者“28”这样的数字结尾,因而总是偶数;把完美数各位上的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最后一定是1;完美数都可以写成连续自然数的和,等等。
2.电子书包促进了深度探究
电子书包既是一个资源平台,也是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在电子书包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课件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能够展开自主性思考、探究,能进行自主性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构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利用电子书包,学生自主学习了“列举法”“较小数缩倍法”“较大数翻倍法”“短除法”。如此,学生不仅能快速地说出两个较小、较简单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还能通过短除法计算出两个较大的、较复杂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还能计算出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完全超出了教材的一般性要求。
3.电子书包催生了互动交流
电子书包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互动交流的软件,如“讨论区”“QQ群”“微信快捷登录”等。借助电子书包,学生可进行开放性、平等性和活动性的互动、交流、研讨。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更便捷、更充分,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每一个学生都根据电子书包中提供的数据特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在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点击电子书包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中的两个数,屏幕上就会呈现这两个数,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探索讲述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他们的讲述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教材中的“通分法”,产生了诸如“统一分子法”“和1比較的方法”“和1/2比较的方法”等多样化方法。通过展示交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升。
二、电子书包:学生数学学习新方式
电子书包能形成更丰富、更多样的学习资源,能让学生拥有更丰富、更多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拥有更丰富、更多样的学习工具。电子书包能够化静为动、化厚为薄、化单一为丰富。电子书包以其数字化的大容量、互联网的交互性等突出功能,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电子书包,应当自主使用、分层使用、个性化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电子书包的导学功能、交流功能、反馈功能等。
1.自主使用:让探究更自主
电子书包有着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将电子书包的使用权赋予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电子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有教师在实践中认为电子书包资源虽丰富,筛选却费力。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电子书包的资源丰富,而在于教师只有调动学生使用资源、筛选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让电子书包的使用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走向“私人订制”。在电子书包环境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资源,进行数学的深度思考、探究。电子书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路径、自由的学习空间。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借助电子书包中丰富的资源、路径探索提示,将圆平均分割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圆所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就不同。不仅如此,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还产生了创新性的方法,即通过几何画板将圆沿着半径分成扇形,然后将扇形拉直,得到一个三角形。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圆的周长,三角形的高就是圆的半径,三角形的面积就是用圆的周长乘圆的半径再除以2。通过自主使用电子书包,学生能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形成数学知识推理的独特路径。这样的电子书包使用,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新的方向。
电子书包是集学、练、评、估于一体的便携式电子课堂,它综合了IT技术、 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学生的数学探究,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支持。在自由地点击中,学生能获得更为多元的数学信息。丰富的APP软件建构了多元的数学探究路径,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数学学习感受、感悟。
2.分层使用:让交流更充分
“电子书包让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即时、更丰富。运用电子书包,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分享、交流、互动的机会,都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运用电子书包,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互动课堂。学生不仅可以此时此地交流,也可以异时异地共学、共享。电子书包的这一特质,给学生插上了一对学习的翅膀,让学生在广袤的学习天空中自由飞翔。
有教师认为电子书包是冷冰冰的,这是对电子书包互动功能的窄化解读。电子书包的学习交流、互动不仅包括认知互动,还包括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等。通过电子书包,可以优化师生、生生主体间的关系,增进师生、生生主体间的交流,从而让师生、生生的生命获得立体性的成长。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撕角法”“拼角法”“折角法”等多種实验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对一个三角形进行拖拉。如此,学生直观地、动态化地发现,随着三角形的一个角不断增大,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就在不断地变小;随着三角形的一个角不断变小,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也在不断地变大,而三角形的内角和始终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理解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说,三角形的一个角越来越接近平角,另外两个角越来越接近0°;有学生说,三角形的一个角越来越接近0°,另外两个角就越来越接近90°,等等。电子书包的运用,让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创新,学会用动态的观点来观照三角形的内角和。
3.个性使用:让反馈更及时
传统的集体授课,往往采用的是“一对多”或者“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很难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样态,只能象征性地了解,学生也很难获得即时的学习反馈。使用电子书包,教师在线就能获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有效调整教学进度。在电子书包的支持下,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反馈也更为及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电子书包支持下,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可以因人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公平。基于电子书包的师生互动,其评价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运用电子书包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画图软件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学生不能顺利推导,就可以点开电子书包中的微课,学习具体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的教学,个性化特质十分明显,教师既可以“点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点对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这里,教师既可以关照全体学生的需要,也可以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见,电子书包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自我的“主体性”走向自我与他我相结合的“主体间性”。
综上,电子书包构建了一种交互性、数字化、深度化的学习场域。电子书包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又创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平台。通过电子书包,教师可以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地调整、跟进,从而实现了快捷、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新生态。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德江,魏林明. “学为中心”课堂转型实践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 惠芬.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