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运朋
摘 要:信息化教育要求教育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过程中,要求正确看待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技术使用的表面和形式上,盲目跟风,而是要对现有技术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技术究竟应该怎样促进教育。当下,电子书包应用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热点,掀起了电子书包进课堂的热潮,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跟风的现象,需要对相关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探讨,发现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即教育中的技术使用的认识误区,进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电子书包;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12-03
一、引言
在信息时代,社会强烈依赖于教育,教育将处在社会结构的核心位置。若是说过去任何技术对教育还只是参与、辅助、可有可无的工具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入教育领域,指引着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传统转向现代,由手工制作转向信息技术化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因此,对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有效进步。
二、研究背景
1.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只有学会了合作/协作才能生存与发展,只有掌握了更新更多的信息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信息时代呼吁新型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基于技术的学习在当今社会的号召愈演愈烈。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密切关注信息化的走势及其对教育变革的影响,这些关注体现在一系列政府的纲领文件与教育规划当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不断颁布纲领,其中都明确要求重视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教育信息化程度。
2.电子书包的兴起
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新技术在不断更新,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作为现代媒体技术的新热点,主要采用嵌入式技术的基础支撑软硬件平台。电子书包可视为一种以网络、移动设备为基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软件为架构,动态开放教学资源为灵魂,支持移动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空间[1]。同时,近年来政府支持电子书包发展,把其作为一个政府行为,促使电子书包的应用掀起新的热潮。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张迪梅认为发展电子书包是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功能意义已是传统书包所不及的[2]。
三、电子书包的跟风现象及反思
电子书包已被多个地区提上教育议程,得到了电子书包关涉群体的广泛关注,有观点就指出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包及其的发展应用已是必然,但要对在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寻求一条电子书包的发展之路。[3]
1.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现行的教学目标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然而在这三个层次里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最终也应归结在学生思维的提高。然而,学生的思维应该怎样培养才能更加有效呢?这是很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只有从小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思考解答,在这种反复训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电子书包连接着互联网,学生遇到问题只需网上搜索即可找到满意解答,自己就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进而也不能形成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思维也就逐渐变得懒惰起来。
2.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电子书包上轻松快捷的复制、粘贴、转换等功能,再加上电子邮件的收发,师生更加青睐于电子档,而对于繁杂又慢的传统纸笔使用减少。可是,这样虽提高了作业速度,却忽视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书写能力的逐步退化。
3.学生学习偏重于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一些新知识时,需要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前人或他人的间接经验才能获得。电子书包将现实中能实现的或不能实现的统统囊括其中,给学生造成便利,对于应该通过亲身经历去观察体验的知识,他们大多利用电子书包,就足不出户的完成作业,可视效果往往不理想。过分依赖间接经验并不利于知识的有效获得,知识是需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共同作用获得的。
4.电子书包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电子书包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样信息,其格式应该统一标准,兼容性强,易于移植。而电子书是电子书包的主要内容,与传统纸质书本相比,其人性化、非线性化、智能化且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点不难发现。但是,格式不统一,很难转换甚至无法转变。此外,电子书的内容多是名著小说,资源少且收费,成本较高。其次,电子书包的硬件、软件也需改善,其学习平台所必备的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以及网络支撑还很不完善。已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分类混乱,学生需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资源,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再者,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由科学知识、本土知识和个人知识三个部分构成,且这三部分内均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电子书包太过于注重显性知识。
四、电子书包应用的理性思考
1.技术促进教学:技术支持教育的理想
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要从人出发去理解和认识技术,从技术出发来认识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技术不是什么抽象物体,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它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技术才能够正确地改造并正确使用技术。在技术时代,一切外物的价值都在于其是否满足人类的需要为评价指标,其存在价值也就在一定限度内得到体现[4]。
众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数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相关概念已获认可,即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5]。笔者通过教育研究、总结经验等方法,总结发现许多学者均对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持有不同观点,存在争议。
在回顾了1912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研究,克拉克总结出传统的设计者在使用特定的媒体来传递教学时并没有太大学习收获。他认为,传统媒体只是承载教学信息的载体并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像用卡车运输食物并不能引起营养的改变一样。在他看来,对于一个给定的学习目标,影响认知过程的媒体操作方法是必需的。要想获得成效,设计者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将认知过程解释成学习者能够理解的标准系统的方法。根据克拉克的观点,知识的传播和运用何种媒体是无关的。这种观点还是有点欠佳的,运用更加恰当的媒体技术可以使传播更加智能化、形象化,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在1991年,Robert Kozma提出了和克拉克不同的观点,Kozma认为,克拉克的卡车媒体观使得媒体本身与方法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分歧。他提出学习的一种交替理论,即学习者通过从周边环境获取信息,并与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合来策略性地完成自己的认知建构过程。按照Kozma的观点,媒体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Kozma还总结出了视听媒体作为学习工具的优缺点。有的学习者会忽视传输设备,而对于有的学习者,Kozma认为,媒体的精心使用将会使他们在建构知识方面获益。和克拉克的观点相比,Kozma呼吁继续媒体的对比研究。
另外,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6]。并认为媒体即是信息且有冷、热之分。据此,则印刷品是人眼的延伸、无线电广播是人耳的延伸、电视则是人耳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传声器是嘴巴的延伸、计算机则是大脑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是一种延伸,而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的各种感官的平衡产生变动,都会对人的能力进行发展。在麦氏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而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麦氏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解说了媒体技术的作用,给人以思考,媒体技术这种智能化技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来延伸人类。但是万能媒体是不存在的,各种媒体技术都是互补的,应该有效组合使用,新媒体技术也不是传统媒体技术的简单更替,而是一种补充。施拉姆也认为“全能媒体”是不存在的。
笔者综观这些学者的观点认为,从媒体技术本身的属性来看,媒体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注重媒体技术的内在本质。媒体技术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而来,它又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如课本不仅仅呈现的是文字,而是一种文字思维,是我们与古人的对话交流;图像所展现的也不仅仅是线条和颜色,而是一种整体效果,是画者所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思想内涵;语言也是说话者的自身的想法;计算机则是用多种呈现方式来表达设计者的思维的,因此计算机又叫做电脑。所以,笔者认为媒体技术是一种很有智慧的思维,承载着传递者的建构过程。只有将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实践,并与教育进行整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走出技术使用误区:技术优化教育的前提
要走出新技术使用的误区,就必须对师生双方提出较高要求。在教师方面,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应用能力以及整合教学的能力。在学生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筛选信息能力以及有效利用信息能力。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理性应用新技术,有效促进教学。师生自身素养提高了,才能够理性对待新技术,并进行正确使用,走出技术使用误区。
3.理性应用技术:技术优化教育的保障
(1)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许多信息唾手可得。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学生不能只依赖于新技术,要从小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在自己真正思考过后再向他人讨论或者网上搜索解答。教师也要善于启发引诱学生,让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此外,纸质书籍更具想象力,更加易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些多媒体所呈现的直观效果、虚拟现实就多有不足了。所以,新技术固然可以将现实中观察不到的现象或者难以实现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呈现。但是,新技术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有优势,新技术并不是处处都适合使用,更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合理使用。比如说对于有的现实中很难实现的内容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对于化学生物等的实验,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直接经验获得,理解才更深刻。而对于种子发芽的实验可通过实际生活观察和多媒体的模仿结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能力
学生在网上搜索答案比较方便,搜索到之后只需复制粘贴便成为自己的东西,现在网上也不断出现一些新技术,如何复制那些不易复制的内容,如何将书本内容复制到电脑上等。有的老师甚至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电子档,电子邮件的使用便利,也推动着电子档代替手写版的更替,自然这种种便利使得师生们乐此不疲。自古就有字是人的门面、字如其人等的说法,强调手写书写的重要性。中国书法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没有基本的工笔很难实现,而这工笔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电子档固然方便,但万不可忘本,把祖国的书法丢弃脑后,仍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3)要注重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
一些新知识经过新技术直观形象的展现,的确使得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易接受,也易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人类的进化,知识的拓展也正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的,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间接经验获得的,然而,直接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也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具有说服力。
五、结论
理性对待新技术,做到技术与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教学要素中。因此,笔者希望,师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考虑媒体技术的特征,理性思考,合理选择适合的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目标的实现,不要不假思索的一味跟风。这就要提高学习者及教育者们对电子书包等技术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加强对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在加深对其认识的基础上,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晓新.基于云平台的电子书包构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24-27.
[2]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上海市电化教育馆,2002(6):87-89.
[3][6]张立铭.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公共计算机教研部,2011(5):91.
[4]弗里德里希·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24.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