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燕
摘 要: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由于这部分人在智力方面存在障碍,严重者会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备受其家庭成员忧心与相关爱心组织的关爱,其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与智障儿童相处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研究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部分家庭教育策略,望能为相关家长或爱心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初探
智障儿童这一群体,顾名思义就是智力有障碍的特殊社会成员,其基本特征为,不论其智商高低,在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会有所障碍,比如存在典型的学习能力弱于常人、记忆力相对较差、概括能力不强、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但是除智力方面的原因,其基本与常人无异,只要在发现其智力存在问题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多加引导,科学合理地培养孩子,可使孩子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更好一点,也能在长大后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家长需要多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知识。以下讨论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并提出了相关家庭教育原则。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状况问题
智障儿童的出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不论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是心理上的压力,家长会从发现孩子的问题开始,就承担大量的治疗费用,以及特殊教育费用,即在支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还要额外负担孩子的特殊治疗费用。同时还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从发现开始,会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生活问题,未来规划问题,最重要的是,还要忍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这些都会对家长及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家长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担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长时间下去,家长精力不足,孩子的教育也会出问题。
(二)家庭教育观念问题
一般情况下,家长会把孩子智力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认为是自己害了孩子,会产生愧疚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就是常人所说的溺爱。比如说孩子不想学习,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能够在学校学习一天就很不容易了,在家中不学习也可以,这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由于愧疚心态而不忍责备,也会养成孩子嚣张跋扈的性格。这种教育观念是错误的,智障儿童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宠爱,在与普通孩子同等教育的基础上,科学加以引导,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就足够了,这中间的度需要家长把握好,为了孩子的发展,以及孩子潜力的发掘,需要家长付出更多心血。
(三)家庭教育态度问题
智障儿童在反应能力方面是弱于普通孩子的。就普通家庭而言,时常会看到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会因为孩子教育多次不会而冲孩子发脾气,智障儿童家庭的情况更甚,因为孩子的反应能力与智力能力跟不上,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会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失去教育的耐心,因为其工作原因,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也不充足,更甚者会因为辅导孩子学习困难,而放弃辅导,这都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学龄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这时候耐心不够,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后天付出多倍的努力也跟不上进度,弥补不了学龄期的损失,因此家长要有充足的耐心,理解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陪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困难,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家庭教育相关策略
家长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为孩子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引導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以下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家长提供参考。
(一)家长要面对现实,转变心态
在发现孩子智力问题时,家长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能对孩子过分愧疚,也不能悲观、消极、失望。家长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治疗与教育,更不能因为愧疚而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原谅孩子的过错。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心态,帮助孩子成长学习,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二)要热爱孩子
发现孩子智力问题后,父母注定要对此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同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孩子身边接触的人也不能对孩子投去异样的眼光,这样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引导为主,不能事事帮忙,要科学引导孩子自己动手,提升孩子动手能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劝说引导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多让孩子与其他人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间要同心协力助孩子成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爱,父母的爱,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要采用科学恰当的教育方式
智障儿童由于各种生理原因而导致智力不正常、脑损伤或者各种生活障碍。因此,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式,应该在普通孩子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加以特殊的教育方法。
第一, 要有针对性的教育。结合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色,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比如说,就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需要培养其良好的生物钟以及自律能力和意识,可以通过要求孩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准时上学、自理生活等日常,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改正孩子的不正确的行为与习惯。
第二, 充分结合孩子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智力障碍的孩子的发育程度不同,其接受能力也会大相径庭,应该根据孩子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够直观、形象理解学习。比如,孩子通常喜欢通俗易懂的语言或音乐,可以通过给孩子看故事书和听儿歌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习,也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与兴趣,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加以引导学习道理与处世方法。
第三, 要及时鼓励、启发孩子。智力障碍儿童通常反应能力较差,记忆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思维混乱。在教育方面,家长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与努力才能跟上其他孩子的进度。另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培养孩子,家长需要有足够好的耐心、信念和毅力,帮助孩子学习,陪着孩子进行相关训练,并且要时常鼓励孩子,夸奖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改正孩子的错误与缺点。
三、智障儿童相关成长发展原则
要想科学合理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家长必须多关注智障儿童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研究。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教育原则。
(一)儿童生理、心理发展需求原则
智障儿童虽然智力有问题,但是这部分群体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与普通儿童无异,也和正常孩子婴幼儿、童年时期的身心特点没有差别,所以家长应该根据每个阶段普通孩子的特征满足其心理及生理需求,同时还要结合智障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相关照顾与爱护。比如,婴幼儿时期时,要注意满足孩子所需要的营养及相关护理,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恰当的早教工作及相关训练,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医疗干预。比如说语言治疗、物理治療以及医学治疗等。学龄期间,要注意孩子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要注意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相对应的给予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总之这阶段一定要特别注意其心理健康状况。而青年期间,需要关注的是其社会及家庭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卫生健康和与异性相处模式方面的问题。家长在各个时期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在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家庭支持方面的原则
家庭环境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孩子接触到人、事、物,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及时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调整教育方案,培养不同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在家庭环境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的出生会给普通家庭带来较大的困难,除了经济方面的困难,还有心理方面的困难,家长与孩子都会承受比普通家庭更重的负担及心理压力,家长时常会为孩子的生活、教育及未来规划担心,需要家长付出比普通家庭更多倍的心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幸福度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对孩子多加关注与引导,未来也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满足社会工作要求,家庭负担也会减少。因此,家长应时常关心孩子,同时也要宽慰自己。智障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家长高度重视,智障儿童不需要别人同情,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受到平等对待以及尊重,家长应该多加引导,而不是事事帮忙,会限制孩子潜力的发掘。
(三)家庭与学校教育原则
普通家庭的教育与专门的教育结构是没有可比性的,学校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学手段与理念,在智障儿童的教育方面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往往比较被动。如果孩子的教育情况出现问题,父母与家长方面多会起就责任问题的争论,问题得不到解决,并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如今提倡家长与学校共同合作教育孩子,家庭与学校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互相尊重,时常沟通交流孩子的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养成积极的心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家长要始终坚持孩子的教育,不放弃、不抛弃,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一步步向上学习,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教育环境。相信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未来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能够为社会、为家庭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美.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小组工作服务探索——以江西省L县智障儿童家庭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9.
[2]谢彦平,黄先旭,彭祯坤,等.中国智力障碍儿童个别化教学的现况分析与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47).
[3]吴苏玲.智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1).
[4]张欣,陈琴霞,张燕.智障儿童青春期性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