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璐璐
【摘 要】 教育观念的持续更新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标准,要求对小学生实施兴趣教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在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往往好奇心重,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注意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地运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向学生展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三维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运用生动性的课堂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 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程度的限制,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像语文这种识记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把握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不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溉教学,而应当在语文学科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书写兴趣、朗读兴趣、背诵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的速度。本论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学生兴趣能够促进课堂效率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目前我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中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模糊
可以看到,在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由于经过了幼儿园的启蒙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程度加深、内容增多,导致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节奏。与此同时,在课堂重难点的把握上,语文教师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堂课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但是,很多教师都希望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讲些知识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学目标重难点模糊的情况。除此之外,国家语文课程小学教学目标仅仅对于每篇课文,围绕字词、中心情感以及技巧方法展开大体的说明,而根据每节课具体授课内容的不同,教师应当通过任教经验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却极易被教师所忽视。
(二)为课堂提问环节中设计的问题没有难度层次
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手段,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提出问题,令学生举手作答,或者由学生先行进行思考,稍后老师随机点名提问,都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形式。然而,从目前我国小学课堂上显示出的提问效果来看,远远低于预期标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语文教师在提前备课的时候,在教学计划纲要中准备的问题,层次过于平衡,难度系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导致知识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有效拔尖;同时,知识掌握能力一般的学生,对于教师设置的清一色高难度问题不能很好理解,导致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答非所问、思考浅显的问题。
二、基于学生兴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细心观察,善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在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后,通常比较兴奋,渴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比如,在作文作业中,有同学写道通过自己的沉着思考,赢得了一次围棋比赛。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作文中的具体描述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在课堂上当众朗读,并就该同学写作中的亮点提出表扬。如此一来,这名同学会在语文作文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无形中激励学生下次写作更加用心,带动学生持续写作的兴趣。与此同时,班上的其他同学能够在教师的点评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激起内心渴望,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也想要获得教师的认可,从而拉动整个班级写作的动力,学生对写作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模式更具生动性、趣味性和象征性。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其对抽象的事物没有具体的概念,味觉、听觉、触觉、视觉神经却对外界比较敏感。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小学生这个阶段的生理特点,营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将被良好的课堂环境所影响,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三)挑选合适的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语文教师要注意课文内容,及时筛选出能够进行角色扮演的故事,通过给学生分配角色和台词来还原课文场景,同时还可以借助背景音乐,令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放飞思想的地方,教师要想方设法最大程度上激发并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梁守燕,魏风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新课程(上),2018(05)12.
[2] 吕瑞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16):35.
[3] 张瑞.试述兴趣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