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路径初探

2021-03-22 02:08林轶
高考·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 要:高中历史课程是结合人文性和学科性的一门综合学科课程。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事实客观性和历史解释主观性,进一步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和良好的历史探究精神,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逻辑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策略

历史新课标的提出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受到了历史教學界的持续关注。作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教师需要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对学生理论与实践上的能力的发展具有多层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实时的指引,增强学生史料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历史史料实证的收集和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分析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适时引入史料实证,推动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整个人的历史学习进程,从而不断提高历史学习水平,向着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向发展。

一、史料实证的引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史料实证的引入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言,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学生需要在史料实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案例和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组织个人回答和知识内部框架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历史本身是一门学术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作答时需要做到有理有据,由史料出发进行论证,培养更加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要真正理解教材的话离不开史料实证的辅助这一细节。如果学生得不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资料理解,那就无法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个人历史知识的储备量得不到提升,也无法发展其历史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关注学生最后能否记住相关历史结论,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概念的深层分析、领会,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公正、合理的引导,长此以往,学生也容易形成只关注自己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如何才能提高个人历史探究能力,在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下,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将受到一定阻碍。除此之外,教师没有应用艺术性的史料实证方法,导致学生在教师较为枯燥机械的讲解中,排斥教师的教学内容,认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无法改进学习方法,摒弃不良的学习观念,导致历史分析能力不能进一步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建立遵循公正客观的教学原则,优化史料选择,引导学生借助历史重构历史情境,在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深入剖析历史的本质,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史料实证的分析及时调整个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形成一定高效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史料实证分析的有趣性和实用性,并能够在教师所营造的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史料实证的引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拓展史料实证的深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史料实证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学习思想,记忆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史料实证更具有精确性,但教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客观准确的教学态度,精选出与高中历史课程相吻合、对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有帮助的历史素材,并通过围绕这些素材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客观的历史认识。如果教师史料实证的素材深度与广度不够,那么学生的错误认知将会极快形成,不利于其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必修一第五单元第十六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鸦片战争的具体经过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地图向学生呈现鸦片战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晚清社会的混乱局面以及所面临的危急情况。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当时人们所面临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总结出晚清社会内忧外患的问题。在教师展示的地图上,学生发现1838年林则徐受任赴广东查禁鸦片,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随后,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而这只是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于国家内部而言,当时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制度已无法抵抗英军的侵略战争,因此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和赔款割地告终,同时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基础上,我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当中都损失惨重。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外部敌人的侵略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单一认为外国列强只在鸦片战争时期对中国产生了想要吞并的念头。为了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需要肯定学生对外国列强心理的分析,但是需要在时间节点上面进一步向学生提供史料,让其认识到其实外国侵略者早有预谋,鸦片战争只不过是其导火索而已。此后,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历史战争时间轴,让学生认识从17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中外形势的严峻,并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阅读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只片面关注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侵略等原因,忽略了社会制度腐朽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的评价,肯定其回答的一部分,也可向学生出示林则徐、马克思等人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解释,引导学生能够在对比探究中,补充完整鸦片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内容的逻辑关系理解,教师还可呈现逻辑关系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补充完善这幅逻辑示意图,教师在一旁还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强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危机,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进一步深化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二)筛选史料实证的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

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史料实证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关注史料实证内容的筛选。部分教师在史料实证的引入过程中,习惯性地堆砌史料,忽略了史料实证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极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其极容易形成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可信的历史史料进行整理与辨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史料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凭借个人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历史修养筛选适宜学生、选择与学生现阶段学习和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史料内容进行证实。随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

比如: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第十二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欧、美、日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发展个人的爱国意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问题,让学生率先理清基本的历史术语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理解做出了回答。接下来,教师可引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相關史料,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随后,教师为学生解释选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相关史料的原因:由于在本课学生需要分析欧、美、日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教师主要引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挑选其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都属于14到17世纪西欧思想解放文化运动。在教师展示的史料中体现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衰败,并在14世纪之后获得了再生与复兴,将文艺复兴最先兴起的城邦和扩展的各国,随后教师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选择的史料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并且通过所选的资料为学生阐释了以下基本信息: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此时教师便可让学生初步结合史料,进行政治制度的思考:“资产阶级革命的存在有没有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否会进一步得到发扬?”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针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利大于弊,能保证国家以高效的速度运转,有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弊大于利,其违背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将会消亡。教师在了解每位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想法后,可向学生提问:“如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世界得以推行,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有关政治制度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教师所提供的思维新方向进行思考,再次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时转变个人错误的观念,用发展的历史眼光看待政治制度,并且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注意把握史料实证引入时机,推动学生整合知识

为了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需要把握史料实证的引入时机。不管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还是总结历史背景的归纳环节中,教师应当运用史料实证这一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如果教师错失引入的机会,学生对于历史的错误认知就会极快地形成,十分不利于学生个人对正确的历史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引,引导学生转变个人的历史思维,回到正确思考的学习道路上来。

比如: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十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确立世界旧经济体系瓦解的具体原因,帮助学生梳理史实和背后原因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教师可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顾有关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知识,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学生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相关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进行复述,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再一次强化基本的知识体系。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打乱的时间和事件,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的方式,根据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时间和对应的事件,并且在学生完成回顾之后,教师用PPT帮助学生整理和总结时间顺序和历史事件。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相关的核心知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教师在课上也需要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合理兼顾这一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的学生在此学习环节中感到困惑,对对应的时间和事件没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应当把握引入史料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地图线索,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将时间分为15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这三个阶段。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史料分析中,意识到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世界殖民体系的雏形、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这些内容,培养个人的历史正确观念。接下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3D旋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重点关注亚洲殖民体系瓦解的发展情况,学生也需要根据亚洲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情形,概括总结是什么原因让欧洲、亚洲殖民体系快速瓦解。之后,教师可以创设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关欧洲、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国家力量逐渐削弱、国家经济衰退”等原因,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能够关注殖民地人民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能够关注到细微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史料实证成为教师突破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素材。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探究史料实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进步为重点关注的历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全面化、多元化的史料实证分析中,提高个人历史认知发展水平。这样一来,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的历史视野也能进一步开阔,并获得良好历史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华良.浅议农村高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策略:以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为例[J].文理导航,2018(16):63-64.

[2]黄诤.史料实证素养下“冲突性史料”的运用:以高三复习《礼与法:中国传统法的历史链接》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28):2.

[3]雷建军,周宽.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教学反思: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9):4.

[4]陈金定.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探:以《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5):82-83.

作者简介:林轶(1978—),男,汉族,福建建瓯人,武夷山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学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