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适合的情境,助力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2021-03-21 19:26刘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生活化情境

刘阳

[摘  要]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看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是学生创新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活化、儿童化情境和悬念式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召下主动质疑,生发学习疑问,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让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

[关键词] 情境;生活化;儿童化;悬念式;问题意识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学习。因此,要使小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就得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的情境,让知识有机地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诱使学生进行互助学习,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实现学习实效的最大化。那情境是什么?笔者认为,情境就是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所必需的场域,它可能是一句问话,也可能是一个活动场景等。它的优势就是引发必要的数学现象,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思考,进而生成疑问,并在问题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的突破。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在“疑”中“问”

问题不会凭空冒出来,而是隐藏在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巧妙地把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融入情境,诱使学生关注学习素材,积极观察情境中所生成的各种数学现象,从而生成不同的疑问。提出问题,使得学习向着理性的方向推进。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教师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情境,给学生体验与反思的机会,让学生有提出疑问的空间,从而助力学习的快速突破。

首先,创设自主测量活动情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会在活动的提示下进入角色。“我发现课桌的长度是5拃多点”“比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还多些”“比两本数学书的长边还长些”“比我的书包还宽点”……

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同学的发言。不同的结论,无形中让学生生成疑问。“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测量后的回答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的测量出问题了?还是测量中有什么秘密呢?”活动诱发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追问:“是啊!一样的桌子却有不同的测量结果,怎样才能解决不一致的问题呢?”学生的疑问、教师的疑问交织在一起,势必会诱发新的学习思考。

最后,组织问题反思。同伴不一样的结论以及教师抛出的疑问,都刺激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思:如果我们都用数学书的长边去量一量,会不会是一样的?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顺势引导:“好办法!动手做一做。”学生会进行统一的活动。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课桌的长比两本数学书的长边还多一点。当学生都认可这一结论时,教师还应适度发问:“现在你们的答案一样了,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我们都用数学书去测量,不像刚才,有的用手拃,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书包量……”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分析疑问、验证疑问,为引出统一的测量单位“厘米”提供思维准备,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习富有活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案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教师设计了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情境,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为课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的安排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的兴趣。教师设计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这一情境,从而有助于学习思维的开化。当测量结论异彩纷呈时,学生自然就会发出疑问:“测量同样的课桌,怎么会有五花八门的结果?”疑问也会诱发思考,如“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就会在思考中生成、在情境中发生。由此看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学习情境,能够改善学生学习的状态,更能诱发问题的产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快乐探索。

二、创设儿童化情境,在“趣”中“问”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的经典论述告诉我们,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就得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动手操作和思考、乐于去创新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诸如学习竞赛、故事开篇、游戏活动等情境,为学生提出问题、发展问题的意识提供有营养的土壤。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才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复习整理教学中,为深化理解周長和面积,在引入“复习”部分第13题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用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进行改编。原题是“在图(几何方格图)中画出几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改编为“光头强、熊大和熊二三人商定,谁用20厘米的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以后就得听谁指挥。你们知道怎样的围法是最后的赢家吗?和他们三人一起去试试吧!”

学生在故事人物的启迪下,积极地进行猜想、尝试。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画出长方形,标注长和宽,进行周长验算,再计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用20厘米的红线在钉子板上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数格子验证周长,再计算出面积;还有的学生则利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格图,画出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计算出周长和面积。学生的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充满热情地在研究着。

在学生学习快要结束之时,教师突然发出感叹:“同学们的速度还赶不上熊二,它仅用了大家一半左右的时间,就得出了所有的图形。”教师的感叹刺激了学生的神经,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疑惑:“熊二的速度怎么会这么快呢?”“围成图形的过程中是不是隐藏着什么奥秘?”“有没有一种更科学的方法?”疑问导致学习保持了探索热情,也促进了学习合作。

当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思考、交流和辩论活动后,他们发现:当周长一定时,正方形的面积必定是最大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它们的面积就越大。同时,学生在辩论学习中还发现了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已知周长是20厘米,可以先算出周长的一半(10厘米),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是10厘米,这样把10厘米分成两部分,就要思考“10”的组成。此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展示熊二的解说,一边让学生听,一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强化,也让学生体会学习探索成功的喜悦。

案例中教师把单一的巩固练习演变为一种故事人物参与的学习竞争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投入学习,促进学生思考;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发出不同的疑问声,从而生成更多的学习问题,让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解读教材文本,灵动地把学习素材加以改变,使得枯燥且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公式等融入有实用性和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使他们的学习更富激情,也充满智慧。

三、创设悬念式情境,在“奇”中“问”

悬念最大的特点就是扣人心弦。若能把悬念引入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之中,势必更能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求知欲也强,他们对凡事总是会问出若干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并依托教材的编写特点等,灵活地创设富有悬念的学习活动情境,就会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让数学学习充满动力,也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探究中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当学生开始认识平年和闰年的区分时,教师就抛出了一个话题:“下面有10个不同的年份,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场比赛,你们小组合作,老师单干,看谁最先判断出平年和闰年。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紧接着课堂上进行了一场别具风格的竞赛。刹那间,教师宣布:“我判断完了!”而此时很多小组还在埋头计算、判断。教师的速度刺激了学生,学生很快提出了疑问:“不对!这10个年份都是老师给出的,你早就知道答案了。”“肯定是这样的,你耍赖!”议论声此起彼伏。

此时,教师接过话题:“是有这种嫌疑。那么下面请10个同学随意报年份,我们再来一次比赛,你们认为公平吗?”这样,10个学生随意报年份,教师仍然快速地判断出来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判断,发现教师的判断既快又对。这时,疑问又应运而生:“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快?”“是不是平年、閏年的判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呢?”学生会发出不同的质疑声,会被很多问题困扰着,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集中在规律的探索之中。

案例告诉我们,创设一定的悬念式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对学习更为关注,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现象之中的奥秘,使得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且充满着活力。

总之,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实施数学教学,让课堂更加和谐,且充满吸引力。同时,这也会发生各种奇妙的数学现象,诱发学习疑问的产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更具主动性,充满着活力。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以情境诱发问题的产生,一定能让思维朝着正确的方法推进,也会增加思维活力,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务实有效,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3131501908255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