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促进学生认知进阶

2021-03-21 19:26汪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有效追问小学数学

汪洋

[摘  要] 追问不是目的,而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追问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层次性和适度性等诸多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困惑点”“衔接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促进学生认知不断进阶。还要把握追问的火候,在什么时间追问、在什么地方追问等。同时要把握追问的对象、追问的内容,即追问什么等。教学追问,是着眼于教学实践维度的教学之道。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追问;认知进阶

课堂追问是学生数学认知进阶的有效手段。所谓“追问”,是指“对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的多次提问”。追问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层次性和适度性等诸多特征。当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或问之过浅,或问之过深,不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最近发展区,或者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等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结果、状态等进行有效追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堂教学生于“问”、长于“问”、成于“问”。通过有效追问,能促进学生的认知不断进阶。

一、把握“兴趣点”,在正确时追问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追问中,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进行适度追问。有时,学生对某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在思考、探究时往往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因而往往比较肤浅,甚至出现一些小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在学生正确时展开追问。甚至可以“吹毛求疵”,对学生的看似正确的地方“挑刺”,从而促进学生深度认知。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在学生正确时追问,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做出批判性的审视,并且对自我的数学思考、探究进行主动质疑,从而让学生突破认知表象、认知常规、认知假象等,让学生突破知识的表象看到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从肤浅、模糊走向深刻、清晰等。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为推导的方便,笔者让学生将圆柱的侧面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然后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在引导学生比较圆柱侧面和展开的长方形之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建构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的兴趣很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笔者适度追问:圆柱的侧面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吗?这一追问激发了学生深度思考、探究。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可以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将圆柱侧面转化成长方形;也可以斜着剪开,将圆柱侧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但将圆柱体沿着高剪开,最简便是将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比较,等等。正是通过追问,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认知走向了深刻。

把握兴趣点,在学生数学学习正确处追问,能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与学生巧妙对话,巧用自己的机智,引导学生数学认知。让学生的数学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课堂追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停留于表层,而是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数学课堂教学追问,能引导学生认知向更深处漫溯。

二、把握“困惑点”,在疑问处追问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遭遇一些困惑,出现一些疑问,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疑问、困惑进行打压、责罚,而应当将学生的疑问、困惑等作为一种难得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识其错、自识其陋,从而探寻到数学分析、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通过追问,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根源,从而不再“一错再错”。在学生疑问、困惑处追问,能暴露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的认知相互碰撞,从而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层次。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疑问时,教师可以装萌,通过旁敲侧击提醒学生、暗示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纠错、自行化解疑问。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理由“好像”充分: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这样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就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在学生发生迷思认知、产生相异构想之时,笔者这样追问:在推拉转化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发生变化吗?我们怎样验证呢?通过追问,学生警醒。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张方格图,让学生进行自主验证。学生发现,在将长方形推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发生了变化,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底乘斜边。有了方格图,笔者再次追问:怎样保证平行四边形演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面积保持不变?通过这样的追问,笔者催生了“剪拼法”。通过剪拼的实践,学生认识到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暴露学生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等。通过追问,切入学生的疑惑点、疑问点,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疑难点。有时候,学生从认知疑惑、认知障碍到认知开朗会有一个“临界状态”,甚至只有一个“临界点”。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从受阻、障碍、冲突转变为活跃,就需要适时、适度、适性的追问。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临界,进入认知敞亮、澄明之境。

三、把握“衔接点”,在生成处追问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因而需要新旧知识的不断衔接。教师要把握“衔接点”,在数学知识的不断生成中追问。通过把握衔接点,能让学生架构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从而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迁移、应用等奠定基础、铺平道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有时候会突破教师的教学预设,生成出一些新的内容、知识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巧妙处理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态生成,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让教师的教学闪现机智。

比如某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在出示了丰富的轴对称素材之后,让学生畅谈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有学生认为,轴对称图形非常美;有学生认为,轴对称图形非常漂亮;有学生认为,轴对称图形非常赏心悦目,等等。显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始终没有切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上来。为此,这位教师这样追问:你们为什么觉得它们美、它们漂亮、它们赏心悦目呢?这时,学生开始从关注轴对称图形的外在表现转向关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于是,有学生说,轴对称图形两边一样;有学生说,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相同;还有学生说,轴对称图形左右能完全重叠为一体,等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认知、建构,这位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轴对称图形的两边完全相同呢?这时,有学生想到了“剪下来比对”;有学生想到了“对折”,等等。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让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即将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由于教师深刻把握了学生数学认知的衔接点,因而促成了学生的认知深化、理解深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效地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态学情,要及时捕捉学生认知的重难点处、认知的迷惑处、认知的空白处、思维的卡壳处、想象的尴尬处等,催生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追问”是深化学生数学认知的“金钥匙”,是一条连接学生思维的“纽带”。通过因果追问、逆向追问、发散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从而助推课堂的精彩生成。

追问不是目的,而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有效的教学追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将会从量变转为质变。教师要把握追问的火候,在什么时间追问、在什么地方追问等;还要把握追问的对象、追问的内容,即追问什么等。通过追问,将学生的认知从低阶导向高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教学追问、把握教學追问,能让教学锦上添花。教学追问,是着眼于教学实践维度的教学之道。

3119501908203

猜你喜欢
有效追问小学数学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创设
追问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