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2017-02-27 12:19陈宗海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有效追问高中数学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三种追问的方法:点石成金,在认知粗浅处追问;去伪存真,在学生对知识的迷惑处追问;水到渠成,在课堂生成处追问。从而阐明了运用追问激发学生展开数学探究,促成精彩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追问 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81-02

追问是高中数学教学生成的“柔顺剂”,是引发高中生展开数学探究的“催化剂”。有效的追问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知识迷惑,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处理学生的相异构想,拨正学生的探究路径。可见,有效的“课堂追问”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云梯”,能够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教学功用。

一、点石成金,在认知粗浅处追问

高中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化的,学生的数学认知有时显得比较粗浅,教师要适时展开深度追问,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生成课堂别样的精彩。在学生的思考盲区、思考误区停一停、牵一牵,或许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迈进。由此,学生对数学概念、判断等展开自我反思,经由聚类分析和分类分析,逐步抽象、概括,形成对数学知识本质内涵的认知。

例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在学生讨论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后,笔者为深化学生对定理的认知,展开了一系列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

追问 1: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平行,直线 l 和平面 a 平行吗?

生 1:不一定,因为直线 l 有可能在平面 a 内。

追问 2:如果平面 a 外的一条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不平行,直线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吗?

生 2:不一定,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相交的话,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而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不平行也不相交,而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其他一些直线平行,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是平行的。

追问 3: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 l 和直线 m 平行,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平行吗?

生 3:不一定,因为直线 m 有可能在平面 a 内,也有可能不在平面 a 内。

通过教师深层次的追问,让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深刻辨析。因此,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有了精准的把握,对定理中的关键词句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数学思维的严谨和深刻。

二、去伪存真,在知识迷惑处追问

所謂知识迷惑是指学生对数学本体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层,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学生被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所干扰。在知识思维迷惑区域停留,通过正向发问或逆向发问,能够让学生产生醍醐灌顶之感。这样的追问能够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诚如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那么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所以,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

教学《等差数列》时,在揭示等差数列的特征后,一位学生针对教材中的表述提出自己的困惑。

生 1:老师,教材中为什么这样表述——“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难道不可以是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吗?”

逆向思维是学生高质量思维的表现。于是笔者将这一知识困惑的思考“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彼此交流。

师(追问):是啊,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教材没有这样表述,还可以用其他的表述吗?

生 1:我认为,和教材中的表述一样,每一项与它后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不过应当添加一个条件,最后一项除外,因为有些数列的最后一项没有后一项。

生 2:我认为还应当减去一个条件,从第二项起。

生 3:我认为这个条件不能随便增添,因为还有等差无穷数列。

师(追问):是的,等差有限数列的最后一项没有后一项,可是等差无限数列的每一项都有后一项。那么应当怎样兼顾等差有限数列和等差无限数列呢?

生 4: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一个数列,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等差有限数列除外)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样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师:这样的表述应该说是严谨了,但你们将这样的表述和教材中的表述比一比,你认为哪一种表述好?

生 5:教材中的表述更简洁,毋需分等差有限数列和等差无限数列。

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数学表征方式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同,甚至存在认识误区、认识偏差。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拨正学习航标,调整学生的认知方向,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三、水到渠成,在课堂生成处追问

课堂是一种“未知的旅程”,教学是一种“探险”。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即时追问,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捕捉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巧引妙导,让学生彼此间对输入信息进行对话、思辨、论证等,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沸腾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专注、倾听、自我发问,形成多样化的思考,由此,将高中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彼此间相互启迪智慧的场所。

教学《等差数列》时,教材练习中有这样的习题:

在等差数列{ an }中,已知 S8=100, S16 =392,试求 S24 。

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代入 S8 和 S16,得到两个方程:

100=8a1+28d

392=16a1+120d

解方程得 a1=2,d=3

所以 S24=24a1+276d=48+828=876。

在学生运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后,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 1:老师,下标 8,16,24 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 S8,S16,S24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这是一个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于是笔者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

师: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数列吗?

生 2: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nd,S16-S8 为等差中项。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求解 S8=100,S16=392,所以 a9+a10+…+a16=392-100=292;又因为 a1+a2+……+a8=100,所以a9-a1= a10-a2=……=a16-a8=24,所以 S24=(S8+8×24)×3=876。

生 3:我们还可以这样求解,因为 2(S16-S8)=S8+(S24-S16),所以 2(392-100)=100+(S24-392),所以 S24=876。

在高中數学教学中,教师把握追问时机,追问及时。惟其如此,追问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调动学生数学思考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把握好追问时机,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以便让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有效的教学追问是对学生深度思维的一种方向引导,因此在追问后教师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追问的策略,让追问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然内化。只有这样,追问方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掀起思维风暴,由此生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殷伟康.数学课堂中有效追问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中学版),2012(10)

[2]夏华.把握问题层次 实施有效追问[J].中小学数学(中学版),2016(2)

[3]张云飞.追问中深入探究中升华[J].中学数学,2015(7)

【作者简介】陈宗海(1978— ),男,汉族,玉林北流市人,中学一级,大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有效追问高中数学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创设
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路上渐行渐深
追问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