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的教学策略

2021-03-17 23:01毛庙良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语文教学

毛庙良

[摘要]为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选择和运用科学的诵读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背景、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好古诗文的情感基调;结合文本内容,尝试不断建构画面,入境诵读,触摸诗人心中情感;尝试抓住关键字词,潜心涵泳,入情诵读;尝试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开展个性诵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Z2019GH119)。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但是,反复诵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地读,而是有层次、有目的、有策略地读。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古诗文题材及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一、理解文本,把握基调

我们要把一首诗词诵读好,首先要理解文本。既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也要知道作品的内容,更要知道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所处的环境。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如李白的两首诗,写作背景不同,情感自然不同。《望天门山》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怀揣报效朝廷的理想,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乘船初游巴蜀,赴江东,经过天门山。诗人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雄伟壮丽,表达了初游巴蜀时雄心勃勃、乐观豪迈的感情。所以,整首詩的诵读基调应该是愉悦洒脱的。

《静夜思》写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26岁的李白居住在扬州一个旅馆,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头望见天空的一轮皓月,细细思量一年来的游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所以,整首诗的诵读基调应该是孤独寂寥的。

因此,古诗文教学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干什么—为什么写下这首诗”,迅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再如,学生诵读《赠刘景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宋代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到了50多岁,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日子过得不如意,常常郁郁寡欢。好友苏轼就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为了帮刘景文重新树立信心,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希望他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成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苏轼的心里话读出来吧。”此时学生的朗读,就更能抓住古诗的情感基调。

二、建构画面,入境诵读

《文学概论》第四章指出:优秀的文学文本,其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文学文本自身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传达完整的意义,蕴含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小学古诗文的文本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深刻的哲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以古诗文提供的文本为原型,使文本中的人物、景物、故事、场景等要素在脑海里不断“慢镜头播放”,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从而不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先出示诗中景物的词语“黄河”“孤城”“万仞山”“春风”,让学生默读几遍,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想一想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并说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接着,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其他诗人描写“黄河”“孤城”“万仞山”“春风”的诗句,然后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诗句:①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②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教师再提问:此时,你们脑海中的黄河变成什么样子了?

最后,教师又出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并提问:诗人笔下的黄河现在又增加了哪些特点呢?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时引导学生站起来读,让他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

经过这样一番重建画面,层层叠加,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触摸到诗人心中的情感,还初步了解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初读诗句,投射画面—品读他句,拓宽视野—回归文本,叠加画面”。

三、抓住关键,入情诵读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儿处“炼”得好字,使全句绘声绘色,令人心驰神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深刻体悟,通过诵读,既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又能领略高超的表现手法,使学生受到启迪。

例如,教学《赠刘景文》中“荷”的部分时,抓住“已无”,入情诵读。

(一)出示夏天荷花图,赏画诵诗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你们能想起那些关于荷花的诗句吗?

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理解“擎雨盖”

师:绿绿的荷叶,加上长长的叶柄,就变成了雨伞,这是夏天的荷花。

师:早晨,小鱼游过去,把荷叶当作什么,它在干什么……中午,小虾游过来,把荷叶当作……

生1:早晨,小鱼游过去,把荷叶当作大伞,躲在下面休息。

生2:中午,小虾游过来,把荷叶当作太阳伞,围成一圈讲悄悄话。

师:可是,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荷花是怎样的呢?

(三)出示秋荷干枯图,对比理解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枯萎了,看到那么美的荷花变成这样,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呢?

生:难受、伤心、心痛……

(四)抓住“已无”悟情,入情诵读

师:这些“难受、伤心、心痛”的心情,那就是诗句中的一个词——已无。

师:我发现你们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请先叹口气,再读这句诗。

生:唉!——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这感伤的一句,道尽诗人心中的不舍和无奈。

抓住关键词“已无”,让学生不但了解诗句的大意,而且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体会“好景不常在”的意境。妙用语气助词“唉”,通过诵读,与诗人共叹命运的不公。

教学“菊”的部分,抓住“犹有”,添加语气助词“哇”,通过诵读,体会菊花的坚强。教学“橙橘”的部分,抓住“正是”,添加语气助词“啊”,通过诵读,体会秋收的喜悦。

这节课,教师抓住关键字词“已无”“犹有”“正是”,体会词语背后的温度,化作“唉”“哇”“啊”三种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再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整节课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背后温度—表达理解”。

四、互换角色,个性诵读

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采用个性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诵读《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师播放鱼儿嬉戏的视频并提问:“如果你们就是小鱼,此时此刻你们最想怎样游玩呢?”有的学生说荷塘好大呀,我要快快游,全部都看完;有的学生说荷花好美呀,我要慢慢欣赏,寻找最美的荷花;有的学生说池塘里还有好多小鱼小虾,我要东逛逛西瞧瞧,跟它们交朋友……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快速游玩的,有慢慢寻找的,还有充满好奇的……随着音乐的播放,天真烂漫的儿童天性与鱼儿自由自在的嬉戏完美结合。

在优化的情境中,个性化诵读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的手段。在高声诵读中,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呈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这样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想象画面—激活感知—乐于表达。

3878501186540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诵读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